关于学困生成因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05 10:37:55

关于学困生成因的调查研究

〔关键词〕 学困生;成因;调查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28—01

所谓学困生,一方面指学业成绩偏低的学生,另一方面指思想消极感情低沉的学生。这一群体的数量随着经济条件的改观而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转型中的农村教育显得更加突出。所以,调查学困生群体,了解他们的特征,探究造成的原因尤为重要。

一、调查的对象和形式

这次调查的对象涉及三个区域三个层面,选取了120名学困生抽查答卷,重点放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年级的学困生中。调查形式分为:观察、交谈和书面问答三种。

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学困生有如下特征:1.学习目标不定;2.对目标轻易放弃;3.学习得过且过;4.个性执拗,逆反心理强;5.团队活动能力强;6.感情自控能力差;7.潜意识好动;8.好奇求异心强烈等。综上所述,我们从对学困生进一步调查询问中获得了更详实的信息和资料,并对造成学困生的几个原因做了如下总结。

第一, 小学的课程配置、操作不当是产生学困生的基本原因。特别是低年级和毕业年级尤为突出,课程几乎全部让所谓的主课占领了,社会、自然两科让位,体育、音乐更是毫无地位。这样,本该富有朝气的生命,弄得完全丧失了应有的活力。如果教师人为地抢占课时强化自己科目的重要,那就会形成学生偏废轻视科目的思想。对于这一点教师当局者迷,结果事与愿违,却总还要叫屈。

第二,教师心态与学困生的产生有极大的关系。在120份调查问卷中,关于“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你所采用的方法是:1.自己研讨;2.和同学商议;3.询问老师;4.放弃;5.照抄;”这一问题的统计中发现,竟有80%左右的学困生选择了放弃,25%选择了照抄,2%~3%选择了自己研究和同学商议,唯独“询问老师”这一项无人选择。

由此可见,对于学困生而言,最大的困惑在师生关系上。师生关系的和谐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的发育特征的客观认知上,教师主观上承认了这一点,并且在具体的从教中客观地实施履行这一点,才能够使师生的关系达到和谐。因而,教师应遵循学困生的发育特征及心理规律,提高自我认知的情感态度,用公平、公正的原则管理教育学困生。

第三,“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无思谋的听课习惯,也是造成学困生的根源之一。在120份调查问卷中对于“你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为:1.看无关书籍;2.做小动作;3.发呆;4.飞弹;5.小声说话;6.出洋相”的统计结果中显示,第2、3项的占76%左右,选第5项的有15%左右,选4、6项的有3%,其余选了第1项。

综上所述,学困生课堂上完全处于一种无思维的状态。由于学校教育的方式是集体活动为主,显然教师在授课中不能针对每一个学生的思维特征,只能均其大概,了其平中,于好学生浅易,于中等生合宜,却于学困生偏难。这一矛盾明显地存在于教学中,这也是集体教学最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因此,对于学困生来说简直是一种不公,大多数从教者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特点,从而形成一种不自觉的歧视。教育的本质是“给活人服务的”。既然是服务,那就要完全地满足于各层次学生的要求。从人之常情来说,谁不爱自己的孩子。然而,这不是教育而是一种本能,正是这种情感的反差形成代沟。这便是学困生产生的最初情感的根由,这一情感的依赖难以使这样的孩子走出心理困境。

在现实中,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比,前者难度大,操作有一定的困惑,殊不知教育的“点石成金”之术源于情感,“浪子回头”之职也属情感。

第四,学生组合和活动方式的不良也是造成学困生的原因之一。社会是大环境,家庭是中环境,学校是小环境。环境对于育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环境决定育人的方向,中环境影响育人的质量,小环境决定育人的成败。在小环境下,学生的一种天然的组合往往会形成小团体。调查问卷中这些团体有如下组合特征:1.新媒体性;2.着装性;3.情感型;4.无聊型。鉴于此,教师应该弄清楚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征,确定预防措施,扭转和消除不良的小团体的形成发展。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的四个关键因素 下一篇:语文教改实践中的几点做法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