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息怒火,才有温情

时间:2022-10-05 10:29:06

特邀主持专家

龙迪,资深家庭治疗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博士。曾参加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方向)培训。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开

设“非暴力沟通与家庭生活”等体验式工作坊。

关于这个栏目

成为父母,婚姻不仅关乎两个人,更是孩子成长的“背景音乐”。所以,锻造婚姻,成为新手父母不能忽视的重要课题。本栏目由资深家庭治疗师龙迪老师主持。每期她将回应一个从读者中来的小故事,带领大家从个人、关系、社会多层面反思婚姻困境,探寻建设婚姻的创意可能。成熟的婚姻,一定能为孩子提供安全而温暖的成长空间。如果您在婚姻生活中也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苦,正在为不知怎样改善夫妻关系而苦恼,请参与到我们的栏目中。讲述您的故事,展开心灵对谈,得到最专业的帮助!

栏目邮箱:

很多妈妈在看了上一期《放下我对你错,解决沟而不通》这篇文章之后,都有这样的感触:得知要把夫妻沟通的关注点从证明“你错我对”,转向关注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时,觉得眼前一亮,似乎有了尚方宝剑。可是,回到现实生活,却又发现这很难做到。因为愤怒、自责和仇恨等各种负面情绪,总是成为阻碍自己关注别人感受和需要的拦路虎。所以,本期我们将探讨平息怒火之道。

温情总被愤怒误

愤怒,会让我们说出伤人的话,做出伤人的事,诱导别人进一步伤害我们。然后,我们只能躲到一个角落里,承受内疚、自责、仇恨的折磨!在这样的情绪旋涡中,怎么会有心理空间去顾及自己和别人的感受及需要呢?只想着责备、惩罚对方。于是,一家人相互体谅的温情,就被相互点燃的怒火烧得一干二净。我们的愤怒还可能会点燃孩子的恐惧、自责与内疚。于是,他无法专注地解决当下的困难,甚至会与父母对抗(即使是小婴儿也有自己的方式),让父母更加烦恼。

愤怒究竟是什么?

人们常常误以为自己愤怒的根源是对方说的某句话、做的某件事。于是,责备、惩罚等伤害他人的言行,顺理成章地成了发泄愤怒的主要方式。结果呢?复仇和惩罚并不能真正平息内心的怒火——因为来自内心的敌意和恐惧,并不能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其实,我们生气的根源,是内心的某些东西对别人的言行作出的反应。这“内心的某些东西”,就是我们评判他人言行的习惯。只要是自己不喜欢的,就是“错的”“坏的”,是“让自己生气的”。而评判的标准,却是由自己来定的。当我们一直在用这样的标准来评判对方的时候,就容易忽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及需要,怒火自然也会越烧越旺。

注意,愤怒不是脾气不好,而是点燃怒火的人和事碰巧触痛了内心的某个伤口:曾经受到的不公平对待或伤害。这些伤口可能是过去式的,也可能是新近才有的。愤怒所撩起的新伤旧痛其实无一不在提醒我们:自己某些生命中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关注愤怒背后未曾满足的需要,你就不会生气,而会转去关注如何来表达这些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当你平息自己怒火的时候,也就有了心理空间去聆听对方愤怒背后的需要,及时把对方拉出怒火,回到寻找自己需要的轨道之中。

“不加节制地表达强烈的情绪,只能培育愤怒的种子,伤害他人,也进一步伤害到自己!只有培育智慧,转化愤怒,大家才会恢复理解和表达感受与需要的能力。”

“家中着火”的明智选择

愤怒也源自我们习惯于在关键时刻放弃了明智选择。一行禅师曾用“家里着火”的比喻,说明人在面对心中怒火时的选择。即如果你家的房子着火了,你究竟是先救火,还是先抓贼呢?当自己被烧伤时,是先处理好伤口呢?还是先去和纵火的人打架呢?大多数人会说当然要先救火,先自救,因为这可以把家里的损失降到最低,让人先无碍。可是,当我们的内心之火燃烧的时候,却往往忘却了这个简单的道理:总是竭尽全力,去惩罚那个自己认为的让我们生气、愤怒的人,没有照看好自己的“家”,更不可能照看好自己的伤口,甚至还会添了新伤。

因此,当我们生气的时候,需要立即做的,不是去“追杀”“消灭”让你生气的人,而一定是赶紧坐下来照看自己的伤口,对自己有慈悲之心。

首先,我们要容许自己体验愤怒。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承认自己真的生气了。即使让我们生气的人对我们有恩,我们也有理由生气。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人既感激又生气。如果我们不承认自己生气,就会耗费大量的精力来克制情绪。当愤怒变成冰封之火时,一旦爆发就会越演越烈,更加痛苦,并且还可能会以其他更可怕的形式表现出来。

然后,我们可以告诉自己:生气的时候,不要说任何话,不要做任何事,尽快让自己离开现场。因为生气时说的话或做的事,通常会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事后想起来会感到后悔,这时候衍生出的自责、内疚等情绪就会更加复杂。你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通过深呼吸或平静地散步,让心绪平静下来。然后,你可以在内心里对自己回答以下问题:

我生气只是表面现象,我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对方内心的需要是什么?

我现在可以做些什么来实现、满足自己的需要?

这两个问题通常可以帮助你回到此时此刻,用和平的方式,把关注点放在寻找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之上。

最后,当你不生气时,就可以想一想:对方这么做,是否也是出于无助,他背后的需要是什么?通常,想让别人听到我们的需要和感受,首先要感同身受地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在我们努力去关注对方的需要时,愤怒很容易转化成悲伤和同情。这样的情绪,可以激励我们愿意付出很多努力去满足他人,同时也让对方聆听了自己,愿意伸出援手来帮助我们满足自己的需要。

下两期,我们将继续讨论怎样化解内疚、自责与仇恨的情感,敬请关注。

文章来源:《父母必读》2013年第03期

上一篇:亲子自驾游,超级准备清单 下一篇:让刷牙变得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