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活动变成过街老鼠?

时间:2022-10-05 10:25:49

放生活动变成过街老鼠?

最近,台湾媒体上频频出现与放生有关的争议话题。其实一直以来,支持放生与反对放生的两派论战就一直存在,无论是在网上,还是在现实中。放生到底是积德还是“坑爹”,各派人士众说纷纭。

放生者:希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放生源于善念,表现于行动。众生平等,动物和人一样享有自由生活的权利,而不是被人捕杀和贩卖,这不该只沦为一句空话。

放生可以给放生者带来心安的体验,“既是救助动物的生命,也是增长自己的爱心,更是放生自己,”放生吧的海龙(化名)如是说。谈及放生地点有人捕捉放生动物,另一名网友乔依依(化名)则表示,放生前和放生时多做功课,尽量选择更适宜的环境,至于放生之后的结果,“不用在意”,顺其自然吧。

记者了解到,很多城市都有固定的放生组织,不少自发形成的放生组织已存在多年,活动积极,虽然面临很多争议,但放生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信仰和一心向善的心灵寄托。

“我们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多放生者表示,自己有余力,能够花费金钱和时间就能挽救一些濒死的生命,这让他们觉得有价值,有意义。

放生的小动物少数来自于放生者的救助,如受伤的小鸟等,绝大多数是购买得来。活动的经费来自于参与者捐赠,一般在活动开始之前,参与者将款项汇入指定账号,由专人去市场等地方“请生”供活动所用,之后款项的使用明细,也会公布给捐款者。

记者在部分放生组织的公众平台上发现了一些指导性的文章,指导大家有序合理放生,而组织起来的集体活动,则是有专人组织负责,以一定的规范进行放生。然而放生的规则和要求,不同组织有所差异。有些组织强调首先不能造成生物入侵,有些组织则更关注放生生物,提倡放生前“想得周到一些”。

百度放生吧置顶的帖子《了解放生》中提到,“根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每年被杀动物的数量在三千万亿之多。在当今杀业极重的物质社会,节制口欲被视为不懂得享受生活,杀生倒成了某些人心目中的时尚;在这种大环境下能够有幸被放生的动物不足百万分之一,能够节衣缩食自掏腰包发自内心放生的人们更是难能可贵。”

很多放生者承认,放生是门学问,很多放生者确实缺乏相关知识,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改善,但以此否认放生行为,实在是因噎废食。更有放生者认为,媒体夸大了个别人引起的放生事故,反放生者借此将放生全盘否定,这是动物保护进程中的悲哀。

“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来自济南的放生者妙海(化名)在接受《济南日报》采访时表示,生态问题的主要责任在于人,而放生的目的正是感召人们向善、吃素、不要杀生等,其有益的方面远远大于对环境和生态的小的影响。“我们还会继续,并希望更多人都来放生。”

反放生者:究竟是行善还是伪善?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台湾一宗教协会2014年1月25日在高雄旗津海岸举办放生,有反对商业购买放生行为的学生,到场举牌抗议。多位反对商业购买放生的学生团体获知消息,25日动员到场抗议,还在旗津轮渡站发放“用金钱购买生命不等于行善”的贴纸。

放生动物的来源,俨然成了一大争议点。

反放生者认为,如今情况下,放生已沦为商业操作,早已背离放生者初衷。很多放生者不顾动物的来源和去向,“为了‘小我’的功德和救赎”,盲目购买放生,反而助长了捕捉动物的行业,使得更多小动物沦为“阶下囚”。

长沙市小动物保护协会的义工老王在接受《三湘都市报》采访时无奈地说:“放生祈福本是做好事,到头来反倒成了花鸟市场的一门生意。从捕捉动物、囚禁动物、买卖动物到放生动物。祈福者心越善,放得越多,花鸟商们为了赚得更多,捕得也就越凶。受害的终究是这些动物。”

在到达放生者手里之前,很多小动物就已经因为运输颠簸、空间拥挤、意外受伤等情况死亡,然而即便是活着被放生者买走,在放生后,还是有不少动物没能享受到自由。

据台湾政府相关部门估计,以往在卫塞节期间被放生的动物,有九成不到一个星期就死亡。而动物园的专家也指出,很多放生动物是人工饲养的,或从外地捕捉,它们并不能在本地的野外环境觅食与生活。还有不少动物再被捕获或运输过程中受伤生病,被放生后,很快因为伤病死亡。

济南大明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保卫科工作人员表示,很多放生鱼类都不是本土物种,不是无法生存就是疯狂繁殖,这样的放生会使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对其他鱼类造成影响。北京什刹海也接连发生放生鱼大面积死亡的情况,放生者只负责将鱼放入水中,并不管它们是否能适应水体环境。事实上,每年水务部门也会向部分水域投放鱼苗,然而这些鱼苗是经过仔细挑选的,比较能适应放养处的环境。

很多人对此感到愤怒,“这究竟是放生还是杀生?”更有网友认为很多人盲目放生,不过是“跟风起哄”,满足自己的私心。台湾网友切格说:“应该立法禁止随意放生外来物种!每个地方如果都有人白目放生,那个地方的环境生态大概就危险了。”

善行何以变炸弹?

从事物发展的角度来讲,在快速发展期间,事物的一部分发展过快,而其他部分跟不上,两相矛盾之下,势必会引起一些阻碍其发展的问题。而放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民众对于动物保护的意识急速提高,导致放生行为大热,人们急于做些什么,急于去改变,在没有任何准备之前就冲动的采取放生来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关心和怜悯。

事实上,很多人并没有因为想要保护动物而去了解它们,从它们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到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与意识蓬勃发展不同,多数人对于动物的知识并没有随着动物保护意识的觉醒而有所增加。他们还是会去抚摸路边的小奶猫,还是会不小心把陆龟放到海中。

意识的疯长和知识的短板,这对在放生急速发展阶段产生的矛盾,却将千万动物推向了死亡的边缘,让放生发展之路履步维艰。

另外,放生者多从感情出发,缺乏理性规范也是造成放生事故的一大原因。放生发展到现在,除了少部分的专业人士外,绝大多数参与者只是从感情出发的普通人。他们对于动物知之甚少,除了“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以及“小动物很可怜”,很少再有其他想法。这使得放生更多是感性甚至冲动行为,而非前后计划好的合理合法的活动,至于放生动物是从何而来,它们是否经过检疫,放生地是否合适,放生过程是否妥当,放生后会造成什么结果,则是从不知晓,也从未认真想过。

玉林狗肉节期间,很多爱狗人士前往玉林解救即将成为食物的狗。于是,拦车救狗、集市冲突、抢狗买狗等新闻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然而这之后,很多爱狗人士没有能力照顾如此多的狗,又无法找到足够多愿意收养它们的人,无人领养的狗狗们在恶劣的环境中染病,之后大量死去。部分动物保护人士过于冲动却毫无准备的行为,使得太多动物“才出火坑,又入地狱”。

面对如此庞大的热血团队,专业人士能做的却很有限:一方面是专业人员数量有限,宣传滞后,无法大面积有力地引导科学放生;另一方面是感性冲动的放生者很难劝阻;而且部分非专业的反放生者也比较冲动感性,急于阻止所有放生活动,甚至诉诸于暴力和语言攻击。于是放生者与劝阻者多次发生冲突,却始终没能让情况有多少好转。

以上两个原因在放生还不是引起普遍关注的热点时,当放生仅限于部分人的个人行为或者部分组织的规范行为时,弊端暴露比较少。即便是有人行为失当,也不会造成大面积放生事故。然而在放生大热的现在,这两点是否能合理解决,成了其是否能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

放生不是终点,放生者应为其负责

放生需尊重科学,尊重生命。

动物保护者们提醒,放生前认真调查,仔细考虑,不要心血来潮买了动物就去放生。把动物随手丢进大自然不是放生,是抛弃,即便是摆了造型拍了照,刻了字甚至走了仪式,也不过是规范的抛弃而已。

放生也要讲科学,绝不能因为无知造成动物死亡和生态浩劫。

在西方,放生只是野生动物复健(wildlife rehabilitation)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所谓野生动物复健,是指为受伤、遭遗弃或者其他需要帮助的野生动物提供救护、安置、喂养,最终使其返回自然的活动。而野生动物复健员(wildlife rehabilitator)不仅需要热情和对小动物的爱,还需要考取相关证明。

很多国家对此尚未形成专门的机制,但从理智和情感上讲,都更应该注意放生的结果而不是缘由。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于凤琴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要避免放生事故,需要做到科学放生,“首先,在充分了解动物习性的前提下,对所放生的环境要有考察和论证,可适量地将符合放生条件的动物进行放生。其次,不赞成放生野生动物。此外,不放生外来物种。”此外,她还提到,“放生者应承担起对所放生命的责任,因不当放生所造成的后果理应由其承担。”

放生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放生者在放生前后都应当为放生行为负责。

上一篇:观新旅游业态 育旅游专业人才 下一篇: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以来实现全球免疫目标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