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名画中的医学真相

时间:2022-10-05 08:46:26

藏在名画中的医学真相

十几年前,一名年轻的中国医生在法国卢浮宫里连续呆了三天。每天早晨,他背着一根长棍面包和一瓶矿泉水排队入场,直到傍晚时分才离开。多年后,身为上海交大医学院副院长的那名中国医生还要向这些名画“搬救兵”,弥补当今医学教育的缺失。

“离经叛道”的医学先驱

一个夜晚,上海交大医学院副院长黄钢为学生们点开PPT,第一幅画:伦勃朗,《拉普教授的解剖课》。

“这是一幅作于1632年的画作。当时,28岁的伦勃朗应阿姆斯特丹外科医生行业协会邀请,绘制团体肖像画。伦勃朗通过一个解剖讲解场景,画下医生们富有动感的肖像。这位年轻的画家因此一举成名。在很多人看来,伦勃朗的画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从医学的角度看,这幅画也记录下一个重要变革:解剖学的出现。”黄钢介绍说。

解剖学对外科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但解剖学的出现并非一帆风顺。在中世纪,人体解剖是禁忌,有限的解剖知识主要来自盖伦的解剖书,而后者主要通过解剖动物推断人的相关脏器状态,错误不言而喻。当时有一名学生,名叫维萨里,他对盖伦的解剖书高度怀疑,为此,他常到无名墓地取出骨骼,或从绞刑架上收走无人认领的尸体,自行研究解剖。1543年,维萨里公布《人体构造》一书,真正翻开了人体解剖学的第一页。

这种实践精神在达芬奇身上更为典型。“在维萨里之前,达芬奇就做了较为系统的人体解剖学研究,他的解剖透视名画《维特鲁阿人》是例证之一。又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从解剖学角度来看,人微笑时,嘴角和双眼会因肌肉带动而微微上翘。但这幅画里却没有,主人公的嘴角和双眼被蒙上一层薄纱,神秘微笑就此诞生。”有人说,达芬奇之所以熟悉人体结构,得益于他曾在医院解剖了不下30具尸体,由此对人体每块骨骼、肌肉的位置了如指掌。

记录在画布上的外科学巨变

“别看现在医院里的外科大夫地位很高,其实外科学出身卑微,起初与理发师为伍。”黄钢说。不少学医的人也是过了很久才知道,理发店门前的滚筒最早只有“红白”两色,正暗示着医学与理发业曾经的“交集”:白色代表干净的绷带,红色是被放血病人染红的绷带。另一种说法是:“红白蓝”三色滚筒中,红是动脉,蓝是静脉,白是绷带。

1540年,外科迎来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它被允许加盟到理发师学会,成立理发师外科联合协会。直到19世纪,外科医师才逐渐摆脱与理发师和放血者的联系。在此期间,外科学的巨变记录在画布上。伊金斯的杰作《大诊所》是一幅19世纪70年代美国外科的快照,展示了当时著名的外科教授格罗斯将要进行的骨髓炎手术。

从画面上看,患者正在接受麻醉,但外科医师们穿的是日常便服,没有手术专用服、没有口罩、没有手套,未消毒的器械随意暴露和使用,周围有很多人像看戏一样坐在旁边。这就是当时的外科手术环境。

“在这10年间,外科学穿插着许多重要的发明,李斯特消毒术出现了,很快消毒手套也出现了。”黄钢说,外科学有几大进步:李斯特消毒术的发明,让外科真正从野蛮的放血时代进入到抗感染时代;麻醉剂的出现,让外科手术变得可行;此后,抗菌素诞生,外科手术真正进入一个平稳的状态。直到今天,外科成为最令人崇拜的学科。

那些名作中的药理和疾病

黄钢饶有兴致地准备了一组匈牙利民俗画《秋收的喜悦》,在这组图画中,人们享受着秋收后的果实,开心地蹦蹦跳跳。不过,医生并不这样看。

“这不是高兴,而是精神狂躁症!”黄钢分析,这幅民俗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情:画面上,麦子被堆在狭窄、潮湿的空间里,很容易霉变,诱发黄曲霉素。如果把这些霉变的麦子磨成粉,烤成面包,毒素就会变成麦角碱。这是一种高度动脉血管收缩剂和中枢神经兴奋剂,由此解释了画中人们蹦跳的场面。而长期服用,动脉血管会收缩,尤其是小腿部分容易坏死,最后只能截肢――画面上,有些人是断腿的。这就是麦角碱中毒,在十六七世纪的欧洲非常流行。后来,人们从发霉的大麦中提取了麦角碱,现在孕妇生孩子时如果不顺利,滴点麦角碱,就能帮助子宫收缩加快――它成为了一种药。

一组民俗画,可以看出疾病的流行病学发展过程、新的病症如何诞生、发病机理、保健防病知识、食品储存方式、新药发明历程等等。如此授课,让医学变得有趣。

据《文汇报》

上一篇:4根鸡骨头“卡”死了健康 下一篇:长寿,不光是身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