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招黑体质”怎么破

时间:2022-10-05 08:14:37

始创于娱乐圈的“招黑体质”一词,现今已成为网络热词。不仅是明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真实的自我没有被看见,无论做什么或说什么都会招来批评,就像带了“招黑体质”。

招黑体质有根据吗?

一、与众不同引发误会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每个人的存在都来自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就像阿德勒所说,我们的自我认同(Personal identity),除了我们自身的认识,还来自他人对我们的认识,即群体(或“集体”)身份认同(Collective identity)。

一般而言,我们的身份认同是两者的综合体。

集体身份的背景是哺育我们成长的知识与文化,譬如参加喜宴要包多少红包才不失礼,都有一个群体的默契。

群体认同,说穿了就是环境中多数人的主流价值。招黑体质很可能是与众不同的结果,譬如曾有一位在国外长大、学成归国的朋友,她在公司招黑并不是她真干了什么坏事,而是因为文化差异引起非议。理解当地文化后,她被非议的机会便少了。

二、人的天性就是爱八卦

招黑的另一项特征是招黑的内容大多不实,可偏偏这些不实的传言使当事人蒙受伤害,但为何人们会传递这些八卦呢?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安德鲁(Frank T. McAndrew)便表示,人自古喜爱八卦,因为八卦能够促进群体间讯息的流通,并且八卦的信息往往隐含“秘密”,拥有秘密能在群体中吸引更多人关注,宛如拥有权力。

此外,英国心理学家邓巴(Robin Dunbar)也指出“语言的功能不是沟通,而是社交”。语言的本质并非只是说出事实,而是增进关系。这使得绘声绘色的八卦、暗箭伤人之类的耳语成了无可避免的事。从这个角度说,某些人招黑确实无辜,因为他很可能只是成了别人争夺权利的牺牲品。

三、太多的自以为

心理学有个“约哈里窗理论”,描述自我与公众之间的认知模式,以求增进沟通顺畅。

人是社交动物,但不是诚实的动物。人际交往,有所谓的“开放区”,我们经常在这个区域拿出最好的一面,同时隐藏个人的“秘密区”,这个区域的内容是我们不想给别人知道,或者不想让特定人知道的事情,就像微信朋友圈,某些信息可以给大家知道,某些信息对同事屏蔽。

然而,我们无法确知别人怎么看我们,这就是个人的“盲点区”,正是盲点区和秘密区,交叉形成了容易招黑的信息来源,毕竟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不一定正确。

研究显示,人类有疏于求证的天性,我们总是倾向用最简单的概念去定义一个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省去多余的脑力。但过分省略的说明,却使得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想象去补足不够清楚的部分。加上被黑的人又有隐藏该部分信息的迹象,有时就会招致他人不必要的揣测,成了被黑的谈资。

如何破除招黑体质?

通过以上三点,可以说破解招黑体质当从四个方面下手:

1. 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首先要了解当中的文化。譬如换了公司,带着旧公司的习惯,也许就会跟新公司的习惯有差异,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2. 主动进入社交圈,把握话语权。当“独行侠”的代价,可能就是被黑。所以在群体中维持适当社交,可以减少被黑,即被误解的机会。

3. 接纳人爱八卦的事实。正如约哈里窗的未知区,没有人能完全理解我们,包括我们自己。

4. 不要去黑别人。

上一篇:偏方里的那些“伪装者” 下一篇:夫妻关系中的付出与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