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免耕种植苗期存在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10-05 06:47:01

玉米免耕种植苗期存在的问题及防治措施

摘要 免耕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抗旱性强,培肥地力,但也存在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导致缺苗毁种、缺素症等,结合生产实践,提出免耕种植苗期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以指导玉米免耕种植。

关键词 玉米;免耕种植;缺苗;病虫害防治;缺素症;君子兰苗;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081-01

玉米免耕种植技术是指在未经过耕翻的地块上种植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方法,是一项集除草技术、节水保墒技术、秸秆还田技术于一体的节本增效栽培技术。

1 免耕玉米的优点

一是免耕直播省去了耕地作业,节省了作业费,播种期提前,比常规平播提前1~2 d。若遇阴雨天,免耕更能体现争时的增产效应。二是免耕地块蓄水保墒能力强,由于地表有秸秆覆盖,土壤的水、肥、气、热可协调供给,干旱时土壤不易裂缝,雨后不易积水,与翻耕的比玉米生长快,苗情好[1-2]。另外,肥料不易流失,产量也相应提高。三是玉米抗倒伏性好,免耕玉米表层根量多,主根发达,原有土体结构未受到破坏,玉米根系与土壤固结能力强,所以玉米抗倒伏能力强。

2 免耕玉米苗期存在的问题及防治方法

2.1 玉米缺苗

(1)根腐病导致缺苗。在玉米幼苗期发病,根部腐烂,有黄褐色到紫色病斑,可导致幼苗叶片枯黄直至植株枯死,严重的造成缺苗断垄,可发展成茎腐病。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也可以用卫福拌种剂直接拌种。

(2)地下害虫危害导致缺苗。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金针虫、蝼蛄和地老虎[3]。生活在土壤中为害作物种子、幼苗或近土表主茎。可采取以下方法防治:①毒饵诱杀。将麦麸、豆饼等饵料炒香拌辛硫磷杀虫剂撒施在幼苗根际附近诱杀蝼蛄。②药剂灌根。用辛硫磷或毒死蜱对水灌根对金针虫有很好的防效。也可用40%甲基异柳磷750~1 125 g/hm2,对水750~1 125 kg/hm2喷防,杀虫率达90%以上。

(3)君子兰苗导致缺苗。君子兰苗主要是玉米受悬心虫危害形成的,一般造成减产10%左右,重时减产可达50%左右。可采取以下方法防治:①选用抗虫品种,实行轮作倒茬。②选用克百威含量在8%以上的种衣剂包衣。③用15%毒死蜱乳油500倍液灌根处理。

(4)免耕机使用导致缺苗。一是免耕机为指夹式播种,适合小粒种子(红轴),大粒种子进行播种时没有调试,造成缺苗断条。二是用554型拖拉机牵引免耕播种机的质量不好,深浅不一,因为机车轮子宽,出现一垄苗好一垄苗差,用404型拖拉机牵引免耕播种机的效果好[4-5]。三是免耕机操作人员是新手,经验不足:行走速度过快,播种深浅、施肥数量调试不精确,种肥隔离或远或近,或者种肥一起播下没有隔离,使种子或种子根扎在肥堆上,导致肥烧籽、烧根,出现缺苗断条,严重的毁种。

2.2 田间出现三类苗

三类苗高矮不齐、长势弱、根系发育不好,玉米苗表现营养不良,叶片出现黄白相间条纹。一般整地粗放,垄大小不一,灭茬不彻底,导致免耕机播种、施肥深浅不一致,覆土深浅不一致,出现三类苗,长势不整齐。

2.3 玉米不发小苗

后期长势正常,对产量无影响。但是2014年问题突出,个别地块或者是成片地个别点问题严重,对产量造成影响。种肥隔离层远,根系吸收不到肥不发小苗。隔离层不要超过20 cm,超过20 cm幼苗根系吸收不到肥,出现营养不良,不发小苗,所以免耕田玉米必须施口肥。

2.4 缺素症

玉米幼苗期叶片出现黄白条纹或者出现花白苗,总体表现根量少或焦枯。

(1)出现缺素症的原因。免耕机操作失误导致前面扒杆轮没有提起,把表面熟土扒到垄沟内,使垄沟变垄台,垄台变垄沟,使种子播种在生土上,种子和底肥在同一水平线或者种子在底肥下面,前期苗小、根系少吸收不到底肥,营养缺乏导致苗不长。原因一是农机手不会调试,二是为了把种子种在湿土上。

(2)玉米缺素症的防治方法。一是用磷酸二氢钾喷雾,及时地,提高地温。二是增施农肥:农肥含有大量的有机态锌,有效性好,肥效期长,能够满足玉米生长对锌的需要,同时,也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使土壤中锌的有效增加。双辽市多属于中等肥力地块,建议一般施用腐熟的优质农家肥30~40 t/hm2、尿素450~500 kg/hm2、二铵150~200 kg/hm2、硫酸钾100~150 kg/hm2、硫酸锌15~20 kg/hm2,全部作底肥。

3 对玉米免耕播种的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培训免耕机操作手,规范操作;二是玉米秸秆不多的应把扒草轮抬起,避免播种过深;三是建议二档匀速行驶;四是免耕播种必须配合深松,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 参考文献

[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手册》编委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6.

[2] 宾郁泉.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66.

[3] 谢为民,岳德荣.吉林省病虫害防治研究新进展[J].吉林农业科学,1994(2):29-33,81.

[4] 李维岳,才卓,赵化春.吉林玉米[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63-381.

[5] 朱有才,葛树广.水稻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1):192-193.

上一篇:中浙优8号作烟后稻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莱阳茌梨“2+X”肥效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