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县盘鼓调查报告及分析

时间:2022-10-05 06:30:49

开封县盘鼓调查报告及分析

摘要:开封盘鼓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纯鼓乐形式,击鼓有力度,节奏有轻重缓急,表演起来粗犷豪放,鼓中有舞,舞中有鼓,令旗挥之似万马奔腾。它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现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开封盘鼓同时也面对着非常大的挑战,如:活动组织散乱、盘鼓商业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开封盘鼓的发祥地开封县盘鼓的发展和生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盘鼓 发展 挑战

一、开封盘鼓的简介

对于开封的起源其实说法很多,例如刘震和马振林则认为开封盘鼓源于一千四百多年的北魏时期原名“邪鼓”, 而郑纯芳等人则认为开封盘鼓早在北宋时期就开始流行源于古代军队的仗鼓。无论开封盘鼓是起源于北魏还是北宋,都说明了开封盘鼓的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而在河南地区众多的民间盘鼓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可以说是豫东地区的开封盘鼓。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开封盘鼓已经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特征,组织形式一般由十几人,多则可达上百人。开封盘鼓所使用的乐器是以鼓为主,配以大镲、马锣等铜乐器,而在队伍中则会有一名令旗手,令旗手一般都在队伍的前方,手里举着一面三角形的小旗,指挥演奏的节奏、队伍行进快慢从而使队伍在整个表演的过程中整齐划一。

开封盘鼓所使用的鼓是一般都是同一型号的大扁鼓(低音鼓),其鼓面直径为45厘米,鼓框腹径为55厘米,高30厘米,重为15公斤左右,而粗大的柳木鼓锤长约50厘米,直径为3厘米左右。

开封盘鼓在表演的过程中一般是令旗手在中间镲手和鼓手围成一个圆圈进行演奏;而在演奏时又可以分为原地演奏和行进演奏两种表演方式,在表演过程当中鼓手采用马步的姿势,通过敲打鼓皮和鼓的边缘变换节奏进行表演,而镲手则是配合鼓手的的节奏变化而进行变化;其表演中鼓手动作大气豪迈,舞擂腾跨、交击蹦挪,翻腾跳跃中尽显粗犷豪迈之情。其鼓中有舞、舞中有鼓的音乐特点使开封盘鼓呈现出来一种力与美,鼓与舞激扬厚重的艺术感染力,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向上的民族精神。

二、对开封县盘鼓的调查报告

(一)开封县盘鼓队简介

笔者于2013年2月9日到开封县文化局,采访了开封县文化局现任局长张建老师,通过和张老师的交谈中了解了开封县盘鼓的一些历史发展情况。

开封县是开封盘鼓的重要发祥地,开封县盘鼓发展与转折的一年要从1991年说起。在1991年之前,遗留在民间的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没有人进行统一搜集与整理,我们所能得知的盘鼓活动包括与盘鼓相关的一些重要资料都比较散乱,在1991年开封县文化馆派出专员走访开封县各乡镇村庄对盘鼓进行走访了解,并且询问敲盘鼓的一些老艺人,对盘鼓的鼓谱、表演形式、活动情况等一些相关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以下是开封县盘鼓历年获奖情况的说明:

1.1991年9月,杜良三郭砦盘鼓队荣获了中国山西国际锣鼓节“金奖”。

2.1992年10月三郭砦盘鼓队获中国天津南开杯广场艺术大赛最佳表演奖。

3.1994年9月,袁坊盘鼓队荣获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节金玫瑰奖,同年又获得北京龙潭杯花卉大赛优胜奖。

4.1994年10月袁坊盘鼓队受上海一百邀请前往上海参加上海一百大型庆典活动。

5.1995年独乐岗盘鼓队荣获中国泉州广场民间艺术大赛一等奖;米店盘鼓队荣获“北京第九届龙潭杯花卉大赛”优胜奖。

6.1995年10月独乐岗盘鼓队获得“95金华”优秀民间舞蹈表演金奖。

7.1995年10月独乐岗盘鼓队参加“中国上海桂花节”大型表演活动。

8.1999年10月,开封县与开封市联合组团代表河南省参加北京天安门建国50周年大庆。

9.1999年12月,开封县盘鼓艺术团代表河南省前往澳门参加庆奥回归庆典活动。

10.2000年9月开封县盘鼓艺术团应邀前往湖北参加“中国蓝田”首届农民艺术节暨中国农民歌手大赛颁奖晚会。

11.2000年仁和屯盘鼓队荣获中国杭州首届广场民间舞蹈大赛“山花奖”和“金桂花奖”。

12.2001年陈留西街盘鼓队荣获中国“杭州城隍阁杯社火大赛”优秀奖。

13.2001年仁和屯盘鼓队获中国第五届民间艺术节“山花特别奖”、北京“龙潭杯花卉大赛”优秀奖;

14.2002年8月,兴隆石牛盘鼓队荣获“河南省锣鼓大赛”金鼎奖。

15.2005年开封县盘鼓艺术团荣获“延安元宵节鼓舞精英大赛”金鼎奖。

16.2008年12月,我县组织120余人盘鼓艺术团参加首届中国朱仙镇“木板年画”艺术节开幕式。

17.2010年荣获山东兖州矿务局举办的元宵节民间艺术大赛获第一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8.2012年1月2日开封县盘鼓亮相央视《新闻联播》。

19.2012年2月12日《开封日报》一篇名为《桃花洞的盘鼓情》描写了开封县半坡店乡桃花洞村的女子盘鼓队。

通过上述数据的说明,我们不难看出。开封县盘鼓在近20年的发展中是非常迅速的,其影响力也是巨大的,并且近几年来开封县以盘鼓为龙头的其他民间艺术也得到了发展,成绩也较突出。在2003年开封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全国盘鼓艺术之乡”。以上的各种奖项和荣誉都真实清晰地说明了开封县盘鼓的发展与兴盛。

(二)开封县盘鼓队的组织结构

1991年在开封县文化局的组织下,组建了两个民间盘鼓队,一个是杜良乡的三郭砦村,另一个是袁坊乡的张吴砦。在经历漫长的发展中,开封县的盘鼓队伍发展壮大,从原来只有两支队伍,到现在已有72支队伍(据统计);开封县下属的16个乡镇及乡镇所属各村基本上都有盘鼓队。目前在这72支队伍中,正常活动的有56支队伍,已停止活动的有14支队伍,2支队伍活动不定随节日而定;这72支队伍的人数一般都在30-35人左右,其中女队为32支,男队为3支,混合队为30支,另外7支队伍的人数随机不固定。从调查中分析发现,2003年以前盘鼓队多为男性,以后多为女性,男女在盘鼓队中的比例也发生着变化,女多男少是目前的一种现状。盘鼓队中鼓的数量一般在10-25只左右,镲数为4-10枚不等。鼓和镲的比例一般是3比1或者是2比1。

盘鼓的活动组织一般都是群众自发性的,在农闲的时候村里面组织一部分人进行排练,其目的也是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没有专人进行辅导,各村有一些对盘鼓比较了解的老鼓手口耳相传进行教授,在原有的老鼓点中边演边进行编创。平常盘鼓的排练和演出都是没有固定时间和地点的,比较大型的和盘鼓有关的活动也政府部门组织的;例如一些比赛、大型开幕式等,而参加这些活动的人员也都是来自农村的基层群众,在活动之前从这些盘鼓手中挑选一批比较优秀的选手重新组建一支队伍来应对各种大型活动与比赛。

(三)开封县盘鼓队的演出场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盘鼓的活动也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你会发现开封的任何一个节日演出中任何一处旅游景点里你都能看得到盘鼓的身影;并且在这几年盘鼓已成为了不少人婚礼上一道重要的程序。这些参加喜红庆典的盘鼓队每人每天都可以得到50-100元不等的报酬。在开封盘鼓日益兴盛的今天做盘鼓的这些家庭作坊也繁忙起来了,同时其经济收入也提高了。在2012年1月2日开封县举行了“开封县盘鼓协会成立大会暨祥符杯盘鼓大赛”这次以政府的名义组建“开封县盘鼓协会”其实质就是一个商业化性质的表演团体。现在开封县文化局已经购买好了“盘鼓艺术团”所需要的一些演出用品。笔者在跟文化局张建局长聊天中得知组建这个盘鼓艺术团,是要把盘鼓这种表演形式进行商业化运作。表演所需要的演员,不仅要会打盘鼓,而且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把这些人员进行统一的管理,参加一些商业活动,而所表演的内容不仅仅只限于打盘鼓。艺术团的演员在平常不参加活动的时可以做自己的事情,有演出的话再统一招集起来。平常会有一些固定的时间进行排练,会请一些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排练。

(四)开封县打造盘鼓文化品牌

通过走访和对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王国海老师的交谈中了解到,为了更好地发展盘鼓充分保持这一优秀民间舞蹈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将把开封县盘鼓形成产业打造文化产业品牌,为此将组建成立开封县盘鼓艺术团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其中规定了招收人员的范围及个人条件,并对盘鼓队中男女队员的比例、身高和文化程度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在招收办法上则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进行宣传鼓励动员和各乡镇积极踊跃报名;在培训措施中规定了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以及具体的培训方法;盘鼓艺术团在打造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怎样进行商业化的运作也做了较详细的说明。

三、开封县盘鼓发展调查报告的思考

盘鼓在开封的发展是欣欣向荣的,基本上每个乡镇村庄都会有或大或小的盘鼓队,虽然每个盘鼓队的表演水平都参差不齐,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盘鼓在开封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盘鼓现在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发展中传统表演形式的渐渐淡化、盘鼓队男女比例的逐渐转变、盘鼓商业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文化品牌化发展背后的利与弊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盘鼓传统表演形式的转变的原因

从调查中笔者发现,盘鼓在开封这片土地上虽然有了较好的发展,但你会发现,盘鼓在发展中从没有一种规范的机制和模式,都是一种自行发展的模式进行传承,盘鼓技艺的传授也是老一辈人口耳相传的模式,于此也会有协会去进行传承,不过这些传承会在这种口耳相传中进行变异和流失,如果再过几年甚至几十年,虽然你还能看到开封盘鼓,但是如果你还想看到盘鼓原有的历史风貌和形态,大概将会成为一种期待。这种传统的传承机制对盘鼓表演形式的转变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其实传统表演形式的转变我们应该比较理性的去看待,时间在向前发展,新鲜事物的出现总是或多或少的对传统文化造成着相应的冲击。人们的观念,行事的方式,对待美的认识,对文化的认同都有少许的变化。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对快餐文化的喜爱,我们在现在盘鼓的演出当中就能看得到。盘鼓演出的时间大大缩短,从原来演出一个完整的鼓点需要用20分钟到现在差不多5、6分钟就能表演一个相对完整的鼓点,我们先不说质量的好坏,节目的完整性,单从时间的差距上来看,我们不难看出盘鼓的表演形式正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笔者认为传统表演形式的转变对盘鼓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我们需要跟随着时代的脚步适时地进行创新进行改变,这样一种优秀的文化才能得以持续的传承下去。不过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尊重原有文化的个性,应该做到传承与保护同举,交流与融汇并行,这样开封盘鼓才能不断地散发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盘鼓队男女比例的逐渐转变对盘鼓表演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今天,人员大量流动对盘鼓的发展也相对应的造成了冲击。原来盘鼓的表演是在人们农闲的时期,过年的时候一种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少青壮年都选择出来打工,而留守的都是妇女和儿童,从2003开始盘鼓队中男女鼓手变化比例来看,女队员的增加男队员的减少,也是盘鼓发展过程中一种时代性的因素。男女比例的转变对盘鼓发展的影响非常巨大。笔者在和王国海老师的交谈中,王老师对现在盘鼓队中女多男少的这种现象表示非常的关心。盘鼓在表演过程中那种声势雄浑,粗犷豪放,阳刚健康的中国气势,拥有着非常强大的震撼力,而这种气势的表现者男性则是非常重要的载体;随着女队员的增多、男队员的减少,这种美感相对就弱了很多,对盘鼓自身的风格也多多少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逐渐盘鼓表演就会丧失原有的美感,盘鼓表演的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其水平的提升也将会非常困难。

目前盘鼓的发展正处在一个转折期,男女队员比例的转变是个明显的特征。笔者认为在这样一个转折期。我们所能做的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应该积极地想办法走出这样一种困境,维护和保持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风格。想要走出这种困境单凭我们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还需要国家的支持,政策上的保障,财政上的支援,从多方位多角度寻求解决之道,这样盘鼓的发展在艺术传承上就不会出现脱节的现象,盘鼓的独特魅力才能源远流长。

(三)盘鼓商业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经济作用的动力推动下,盘鼓更是成为了人们非常喜爱的文化活动,你会发现男女老少都能敲打盘鼓,盘鼓逐渐呈现出一种大众化的趋势。为了适应不同的场合,有不少人在盘鼓的表演形式上也做出了相应的变化,在表演中加进舞蹈,对盘鼓表演中需要用到的配乐进行改变,做出能为盘鼓表演进行伴奏的音乐等等。

盘鼓大众化这样一种趋势,对盘鼓的发展传承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大家对盘鼓更加熟悉,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和盘鼓相关的知识,对文化的传承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大众化过程中,盘鼓的传统鼓谱,从原来流传下来的100多种,到现在常用的只用10多种,鼓谱的流逝非常严重。盘鼓商业化中提高了人们的经济收入,这一点对广大老百姓来说是值得高兴的。对盘鼓的表演形式的改编创新为盘鼓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每一次创新后的利与弊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笔者认为,不论是商业化背景下的盘鼓大众化,还是商业化背景下的艺术创新都对盘鼓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种创新同时也是伴随着相应的危机出现的。我们不仅要看到其发展带来的经济利益和商业价值,我们更需要用一种历史的眼光去理性的看待盘鼓的走向与趋势,用一种文人的态度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商业化背景中塑造盘鼓文化的历史新格局。

(四)文化品牌化发展背后的利与弊

河南省卢展工书记指出了:“立足河南实际,将文化建设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将是未来我们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开封县文化局在积极运作筹备盘鼓品牌的相关活动并了《关于组成开封县盘鼓艺术团暨全县盘鼓队进行培训、辅导计划及措施办法的意见》。文件上明确的表明了开封县盘鼓今后发展的意向。这样一来对全县的盘鼓队进行统一的培训,不仅可以统一规范盘鼓的动作表演方式,而且可以高效的整合目前的盘鼓队,从优中选优,最终形成一种规范的运营机制,形成一种“以鼓养鼓”的新型模式,为盘鼓品牌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盘鼓品牌化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的,从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待文化的态度与期许,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文化诉求,但是这样一种现象的出现,仅仅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我们在发展中更要注重盘鼓的传统的传承模式,口耳相传也好、协会传承也好、学校传承也好,我们都不能单一地进行传承,应该在盘鼓品牌化的过程中,有机高效地把这几种传承模式结合起来,才能使盘鼓在品牌化的过程中良性和谐的发展,创造出更优品牌化价值。

开封盘鼓品牌化后,盘鼓可以当成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当别人提起盘鼓的时候就能想到开封,并且把开封盘鼓当成是一种媒介,把更多的开封优秀的历史文化给推介出去,重新打造这个城市的风格与定位,从而吸引个更多的目光来关注开封这座城市,同时也给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机遇,使之慢慢发展从而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凤丽.开封盘鼓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0,(04).

[2]刘茜.从开封“盘鼓舞”的发展看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J].文学界(理论版),2010,(11).

[3]刘斌.盘鼓舞的艺术特征及历史传承[J].人民社论,2010,(32).

[4]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EB/OL]:http:///Pages/2011/10/24/20111024092926.shtml,2011.

上一篇:论宁夏“花儿剧”中“花儿”元素的表现特征 下一篇:李斯特改编的歌剧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