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涛访谈:大银幕背后的十年功

时间:2022-10-05 05:54:19

2001年,曲江涛从新疆电视台辞职来北京的时候,他最大的梦想是进央视的《新闻调查》,因为在他眼里,“那是电视新闻界的最高殿堂”。那时,曲江涛就想做一个“能给中央台干活”的摄像记者。曲江涛开始“北漂”没多久,一个好哥们儿从电影学院摄影系进修班毕业,让他帮忙给写一剧本拍毕业作业,后来又稀里糊涂地被拉去做导演。在现场,“导演”曲江涛连个监视器都没得用,还要帮忙推轨道,他感觉“自己在剧组里面就是个多余的”。那个短片惟一的一次放映是在一个酒吧,据说大家都看得特别乐,可是曲江涛说自己原本写的是一个很凄美的爱情故事。将错就错,曲江涛决定搞明白“导演到底是干嘛的”。他跑去电影学院上了一年导演进修班,导演田壮壮是他的老师之一。

2003年,曲江涛从电影学院毕业,他的职业理想从摄像记者变成导演。那时的曲江涛没有想到,他第一次拍成大银幕电影,要到十年之后了。这十年里,曲江涛拍过纪录片、广告片、电视专题片,甚至还有博物馆里用的3D科教片。他担任摄影师的纪录片还曾获过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不过,这些都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接近大银幕的机会。十年间,当初一起上进修班的同学,最后只剩下三五人还在拍片。曲江涛也感叹,要是自己踏踏实实做一个摄影师,现在也能名利双收了。当然,这样的话他也只是说说而已,“成为大银幕导演”对他更有诱惑力。十年苦功,他终于拍成一部数字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紧接着一部大银幕电影《爱情银行》,曲江涛到底出了头。

《爱情银行》:拍给有情感经历的观众

大众电影:在电影《爱情银行》里,所谓“爱情银行”是如何设定的呢?

曲江涛:《爱情银行》的主人公何沐阳是个为爱所伤的人,他陷在过去难以自拔。何沐阳以前的看法是,爱情抵不过现实的诱惑,他的前任女友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离开他的。他开这家“爱情银行”,就是赌爱情的不持久。现在这个时代,恋人的分分合合是特别司空见惯的事情。比方我们两个正相爱,那我们会愿意做这样一个有点儿刺激的游戏。此时此刻,你想对我说的和我想对你说的,我们分别用DV录成视频彼此保密。视频交给何沐阳的“银行”保管,我们交660块作为管理费,一年之后来取。何沐阳会跟我们签合同,一年之内,如果这对恋人分手了,那么这个钱归他,视频各自拿走:如果没有分手,那我们一起来取,互相看看彼此都说了什么,同时何沐阳把管理费退还——此外还会付利息、送优惠卡什么的。他就这样让自己的店有所收入。

大众电影:为什么采用“拍视频”而不是其他方式来“存储”爱情呢?

曲江涛:最初,视频这个设定我们也讨论了很久。你必须要制定一个规则,让“爱情银行”合理化,让老板实实在在赚到钱。有人提出来,可以把恋人的信物存在银行里。我就说,有的信物应该是很珍贵的,不可能拿出来,自己藏的地方都不放心,嘛放到你陌生人开的店里面?我觉得现在人和人之间的信任达不到。所以这种设定特别不现实。也有人说,这可以是为已婚人士准备的银行,专门用来珍藏前任恋人的故事。我觉得那样的话,也没有人愿意存它。现在这个视频,是大家能接受的,在影像上也好表现。

大众电影:何沐阳和余小鱼这对人物你是怎么构思的?

曲江涛:何沐阳是一个中年男人,没有事业没有爱情没有车没有房,他只有这家“爱情银行”。这种人现实生活中很多。很多事他看不惯,比较毒舌,但是也无力改变现状,其实挺屌丝的。余小鱼是一个在爱情方面比较懵懂的人,她对爱情满怀憧憬,但也不是特别明白,怎么样的情感才叫爱情。她之前跟一个有妇之夫有情感纠葛,他们也曾经在何沐阳那里存过视频。余小鱼好久没有这个男人的消息,她特别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想知道那个男人曾经跟她说了什么。余小鱼想去“爱情银行”取那个男人留下的视频,因为违反合约规定,何沐阳不给她,俩人由此产生矛盾,也因此逐渐相识相爱。

大众电影:夏雨如何成为你的大银幕处女作的男主角呢?和他合作得如何?

曲江涛:当时,我们考虑了一批这个年龄段的男演员。我是第一次拍大银幕,我们这个公司也刚开始做商业片,而且电影的投资不大,因此很难吸引大牌演员加盟。我们看中的这些演员,大部分人不是特别忙就是特别贵,有些人甚至连剧本都没看,就直接说没时间。夏雨真正看了剧本,也对剧本很感兴趣,才进一步坐下来谈出演。我最初都没想到他真能来。我们的合作很不错,他的表演经验给我很大帮助。

大众电影:你眼中的“爱情银行“是个怎样的存在?

曲江涛:这个地方其实就是一个“爱情展览馆”。电影中,我们涉及到各种类型的爱情:有刚毕业就裸婚的情侣:有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爱情的小孩:有一心想找结婚对象的“剩男”:有老夫老妻之间的黄昏恋情:还有同性恋……我们当时找的是真正的“同志”来演,也顺利通过审查了。虽然没有细致地刻画他们的故事,但还算是还原了这些人的某个侧面,所谓“爱情百态”吧。

大众电彩:“爱情银行”的概念让人觉得有些小清新小文艺,你确立的风格是这样的吗?

曲江涛:我还是挺想讲一个普通人的爱情故事,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其实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的爱情都没有那么戏剧化。《爱情银行》的故事也是这样,我刻意回避一些戏剧化的东西,尽量通过细微的东西来表现爱情。我在剧本方面做过一些分析,那种很浪漫唯美的爱情片,少男少女更爱看。而《爱情银行》面对的是不同群体,是那些有过不少情感经历的观众,他们可能会更喜欢。

大众电彩:《爱情银行》是你的第一部大银幕制作,你觉得拍一部大银幕电影难吗?

曲江涛:难,相当的难,我相当于花了十年时间。我2002年上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2003年毕业,就把拍电影这个种子埋下,到现在都2013年了。其实《爱情银行》的拍摄更多是一个适应和学习的过程。你要拍一个大银幕电影,就需要标准化、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按照标准做。不能像我在拍《孙子从美国来》的时候,每天都可以重新写一段故事,然后直接拿去拍。这在《爱情银行》的制作中是不可能的,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嘛。这次基本按照剧本走,因为剧本在前期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很多突发奇想拍出来的,未必会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可能在现场改戏的时候很兴奋,但是后来一看素材,可能就是白花钱了,又得剪掉。

《孙子从美国来》:半命题式创作

大众电影:你之前为电影频道拍的数字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反响不错,看起来似乎有点命题之作的意思,实际如此吗?

曲江涛:其实写这个故事也是受到我父亲和我的侄子之间那种隔代情感的启发,他们那种“亲”是有点让我没法儿理解。也可能因为小时候从没有得到过我爸爸对我的侄子的那种爱,所以让我感觉有点妒忌。我特别想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我就想讲一个祖孙之间的故事,后来电影频道要搞贺岁片,让我把过年的元素加进去。既然过年了,就要团圆嘛,最后安了个团圆的尾巴。其实这是个半命题式的创作。

大众电影:如果没有这些命题式的要求,《孙子从美国来》会是什么样?

曲江涛:最初我设计的是一个比较悲伤的结尾。“电话铃响了,老头拿起来,说了句‘喂’”,故事就在这里停下来,你不知道打这个电话的人是不是“美国孙子”布鲁克斯。老头的儿子也彻底跟他的外国女朋友分手,回到家乡了。这可能是更接近现实的结尾。大团圆合照的相片本来想安排在出字幕那一块,你可以认为那是老人的想象,也可以认为是真的。

我后来跟电影频道提出来,能不能让我再改—次,因为有些地方我看着特别难受。但是片子已经入库了,不能动了。

大众电影:类似的修改还有哪些吗?

曲江涛:老头最初是个脾气火爆的人,现在,他的脾气温和多了,挺萌。最初父子间的矛盾也很尖锐,他的儿子回到村子里,本来是要去找华南虎。老头说,电视新闻都说了是假的。可是美国人不相信咱们的新闻,要去找。布鲁克斯的父亲死了,我本意想让他死在阿富汗的战场上,因为他父亲是个美军。而老头是抗美援朝老兵,他对美国人有天生的不信任感。老头也因此有段台词,“你自己国家的事管不好,还跑到别人的国家去”。这些情节最后都拿掉了,改到后来,我发现这部电影变成小清新(笑)。当然,现在这个样子我也很喜欢。

大众电影:皮影和秦腔这些元素设计得很好,为什么会加进这些元素呢?

曲江涛:最初写剧本的时候也没有这个是为了让故事更加视觉化,慢慢发展出来的。以前我看过《活着》和《桃花满天红》两部电影,就觉得皮影戏挺好,我也特别喜欢秦腔的劲儿。我想既然要在视觉上好看些,不妨就写到陕西去。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如何制作皮影的资料,工艺啊材料啊都研究了很长时间,我希望剧本能言之有物嘛。电影开拍之后,陕西华县的皮影大师过来帮我们制作皮影。我问他,你看我剧本里写的这些方法对不对啊。他就说,对的对的,就是这样的(陕西话)。

大众电彩:《孙子从美国来》的爷孙俩表演都挺自然,你在现场是怎么引导他们的?

曲江涛:刚开始,罗京民老师的表演有些夸张,因为是个喜剧风格的电影嘛。我不希望是那种表演,就帮着罗老师收了很多。不过这部电影里,老爷子真的越演越好。

当时这部电影差点夭折,就是因为合适的小演员很难找。试镜时,我发现丁佳明(饰布鲁克斯)有一点特别好,你让他站住别动,他能够定定地站住,他是个很稳的小孩。很多小孩都会学大人表演,看着特别难受,我特别受不了。很多人以为那叫会表演,其实小孩的真正状态就跑了。所以我就不让副导演教他怎么演,我就告诉丁佳明,“你过来把东西递给爷爷就好了”。我不会告诉他刻意做什么表情和动作,这样更加自然。

大众电彩:《孙子从美国来》的剧本最初就要投到电影频道吗?没考虑过找大银幕的投资?

曲江涛:我当时做这个剧本,最初就确定要送电影频道。这些年,我一直在找机会拍电影,我聊过的电影投资,加起来得有好几亿人民币了(笑)。我发现如果剧本不在自己手上,真的没法当导演,因为我没有在剧组混的经历。我想,电影频道对投资要求没那么高,风险没那么大。所以就想直接去电影频道,这样能够确保导演是我。如果我拿着这个本子找投资要上院线,可能没有哪个投资方愿意投钱。《孙子从美国来》现在放到院线里,估计也没有什么票房。按照目前观众的观影习惯,不会有多少人花钱去看这样一个阵容的片子。大家都要求视听震撼嘛,毕竟票价那么贵。

纪录片:一辈子的事情

大众电影:你是拍纪录片出身,纪录片的创作经验会对你拍剧情片有影响吗?

曲江涛:从影像上,纪录片对我拍剧情片没什么影响。但是纪录片帮我开阔了眼界,看到很多人看不到的东西。这些年我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人,这些经历给我写剧本写人物带来很大帮助,细节更真实。另外在控制表演上,我会有很大的依据吧。我特别想拍一部有纪录片风格的电影,就像《黄海》这样的,题材上偏向于黑色一点,动作性也强一点。

大众电影:你现在还在拍纪录片吗?

曲江涛:我现在有一个纪录片,拍了六七年。我拍的是一群从广西柳州来的,学艺术体操的小女孩。从他们10岁左右开始拍,一直到现在17岁她们都开始谈恋爱了。这个片子是我和我一个同学一起拍的,大家也没想过靠这个来赚钱,本身也没什么投入。他有设备,我有时间。还有04年拍的纪录片,我现在特别希望再去拍他们之后的生活。有一个时间的跨度,纪录片会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东西。可惜以前的素材不在我手里。

大众电影:你觉得纪录片对你个人的意义是什么?

曲江涛:纪录片会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我现在在拍的这个纪录片,我拍到最后,始终会牵挂她们。虽然她们没那么大的戏剧性变化,但是,我每次去见她们的时候,都会感觉不一样。小时候,她们跟我特别亲,要我抱啊,搂着脖子让我背她们。现在,她们让我明显感觉到大姑娘的矜持,很微妙。我还想要不要接着拍她们找工作、结婚、生小孩?她们的家长也很喜欢我们做这个事情,这的确是他们的孩子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段,能记录下来很难得。我慢慢发现拍纪录片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

上一篇:情感渗透在幼儿环境教育中的实践运用探讨 下一篇:郭树钿博士 打造投资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