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

时间:2022-10-05 05:09:52

评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

作者简介:张敏(1990―)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与理论研究。

摘要:北宋郭若虚所作的《图画见闻志》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资料,对于此书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从书的内容与后人对此书的评价,深入了解作者对绘画的见解和著述此书的意义。

关键词: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 气韵非师

《图画见闻志》是继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美术论著,《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记载:《图画见闻志》,六卷。北宋郭若虚撰。成书于北宋熙宁七年(1074)后。传世版本有明翻南宋陈道人刊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源》本、《四库全书》本及《四部丛刊》、《丛书集成》本。郭若虚(生卒年不详),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每获佳作,则“宴坐虚庭,高悬素壁,经日幽对,愉愉然,不知天地之大,万物之繁”,“又好与当世名士,甄明体法,讲练精微,凡所见闻,当从实录”。著有《图画见闻志》。①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得知《图画见闻志》约成于1074年后,根据对郭若虚生卒年的估算,此时他已经五十左右,阅历丰富,为作此著有了充足的准备。全书分三个部,六卷,第一部分《叙论》,也是第一卷,十六篇,记载有关绘画的著作、收藏、作用和题材含义,论述绘画创作的源泉、流派和风格、古今优劣。第二部分《纪艺》,包括二、三、四卷,按时代划分,依次从唐末到五代,再到宋仁宗时期,再次又从山水、花鸟、杂画陈述画家的生平事迹、创作活动以及传世作品。第三部分为《故事拾遗》和《近事》,卷五和卷六属于这一部分,卷五是故事拾遗,采集宋以前有关绘画的遗闻轶事;卷六则是近事,记述了北宋初年的绘画史料。总体方面,首叙论,次画传。这是较为先进的。举一百五六十年间名人艺士流派本末论之,颇称赅备。其论制作之理,深得画旨,元初马端临称为“看画之纲领”也。

《图画见闻志》上承《历代名画记》,如《图画见闻志》叙图画名意与《历代名画记》述古之秘画珍图相近;《图画见闻志》叙制作楷模,近于《历代名画记》论画山水树石;《图画见闻志》论衣冠异制是叙论《历代名画记》论传授南北时代中的时代等。②集中体现郭若虚绘画理论的是《叙论》十六篇。

《叙论》第一篇是《叙诸家文字》。记录了其所见闻篇目,这些在郭若虚的时代已未必保存,但是郭氏将其一一记录,看重前辈的心血,也激发了后人对此寻求。《叙自古规鉴》强调绘画功能,绘画为政教服务的正统思想。张彦远首次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③所以“政治标准”在绘画上排第一位。在此,郭若虚亦举例论证,如班婕妤辞辇、班伯以纣王劝诫之事等,并于最后总结:“所谓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亦宜哉。”进一步阐述此观点,验证绘画的道德性;《叙制作楷模》中,细说绘制各种物体比例和样子,要根据各个时期衣冠异制的不同作画;论《曹吴体法》驳斥了认为是曹不兴、吴的说法而确定是曹仲达、吴道子,并考证了吴道子的设色,谓之“吴装”;总结画有三病:版、刻、结,对画家有醍醐灌顶之效;山水画家上,把五代以来的大家分为三家,也将花鸟画门别类,这是第一次将绘画分派的说法;《论古今优劣》中说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且举例说明,此论着实公允。但他在《论气韵非师》中提出“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把“气韵”视为画家与生俱来的气质心性,给气韵添上神秘的色彩,并且由他以后,对于气韵的看法逐渐陷入不可知论。④

卷二《纪艺上》和卷三《纪艺中》以画家所处时代而分,然而卷四《纪艺下》却以绘画门类分,略显杂乱。《图画见闻志》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尤其是画家传的部分,其中引述了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和《五代名画补遗》等。⑤根据前人的画史资料改编而成,难免会有些许差别。如唐末画家中对左全的记载,《图画见闻志》卷二:“左全,蜀郡人,迹本儒家,世传图画。妙工佛道人物。宝历中,声驰宇内。成都长安画壁甚广。多吴生之迹,颇得其要。有佛道功德、五帝、三官等像传于世。”就没有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中记载的详细和完善。《益州名画录》卷上妙格中品:“左全,蜀人也。世传图画,迹本名家,宝历年中,声驰阙下,于大圣慈寺中殿画《维摩变相》、《师子国王》、《菩萨变相》;三学院门上《三乘渐次修行变相》、《降魔变相》;文殊阁东畔《水月观音》、《千手眼大悲变相》;极乐院门《两金刚》;西廊下《金刚经验》及《金光明经变相》;前寺南廊下《行道二十八祖》;北廊下《行道罗汉》六十余躯;多宝塔下仿长安景公寺吴道玄《地狱变相》,当时吴生画此地狱变相,都人咸观,惧罪修善,两市屠沽,经月不售。王蜀时令杂手重妆已损,惟存大体也。大中初,又于圣寿寺大殿画《维摩诘变相》一堵,楼阁、树石、花雀、人物、冠冕,蕃汉异服,皆得其妙,今见存。”⑥卷五《故事拾遗》也多是参考前人著述,如《阎立本》条出自《太平广记》卷二一一所引《国史纂异》;《吴道子》条见《太平广记》卷二一二所引《独异志》等。卷六《近事》则是郭若虚耳闻目睹的记录,如《常思言》条“余熙宁辛亥冬,被命为接劳北史为辅行,日与其副燕人马、刑希古,结驷并驰,希古恭顺详敏,有儒者之风,从容语及图画……”这是郭若虚亲历之事,可信度很高。⑦

此书对后世深有影响,如邓椿在《画继》序中:“若虚虽不加品第,而其论气韵生动,以为非师可传,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上士,高雅之情之所寄也。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⑧可以看出郭氏书中的《论气韵非师》对《画继》的影响,因而邓椿在《画继》中以画家身份分类,分为圣艺、轩冕才贤、岩穴上士、绅韦布、道人衲子等。

最后借用余绍宋的《书画书录解题》作为总结,该书具体分析了《图画见闻志》的缺欠:“其叙述事实固佳,然以较张氏则少逊。”但对此书的意义,还是颇为肯定的:“续前人之书,而不袭其旧式,亦是书之长处也… …意在著录前人论述,以叨其述作之渊源,末一篇叙述画,斥方术怪诞之谬,以明画道之正轨,章法谨严,得未曾有”。由此可知,此书是不可或缺的画史珍宝。(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图画见闻志》,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版。

[2]《画继・画继补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

[3]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北京:生活・读书・心知三联书店出版,2001年版

[4]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俞剑华注释,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6]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注解:

①《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②《图画见闻志》,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③《历代名画记》,张彦远,俞剑华注释,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

④《图画见闻志》,黄苗子点校,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

⑤《中国绘画通史》,王博敏,三联书店,2001年

⑥《益州名画录》,黄休复,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⑦《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考辨》,王志国

⑧《画继・画继补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

上一篇:液态二氧化碳防灭火技术在潘一矿的应用 下一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成功因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