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及演绎方式

时间:2022-10-05 05:08:41

论《牧童短笛》的创作背景及演绎方式

摘 要:《牧童短笛》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作曲法的完美结合,在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正确的演绎才能够完美表现音乐。

关键词:贺绿汀;音乐风格;分析

贺绿汀于1934年创作的钢琴小品《牧童短笛》,以鲜明的音乐形象和浓郁的江南曲风,成为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范例。此曲是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洋音乐相结合,把传统音乐创作技法与现代音乐创作技法融为一体,既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又具强烈的时代气息;既有深刻的内涵,又有新颖的效果。

一、创作背景及风格

1.创作过程及影响

《牧童短笛》该曲创作于1934年,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来我国旅行演出,并在上海举办“征集中国风格钢琴曲”创作评奖活动,获奖者可以得到100元奖金,还有机会免费出国。当时贺绿汀还是上海国立音专的一名穷学生,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兴奋不已,他同时创作了《牧童短笛》《摇篮曲》《往日思》三首乐曲应征,结果风格独特的《牧童短笛》在比赛中荣获了一等奖。齐尔品回国后亲自演奏了这首钢琴曲,不久曲谱又在日本等地出版,从此以后,《牧童短笛》便闻名于国内外。这次钢琴作品征集活动不仅仅让贺绿汀一举成名,对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也是一次重大的促进,为我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并对此后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创作元素及风格

此曲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闻名于国内外,首先,在旋律创作方面,此曲吸收了传统音乐因素作为基本而进行创作,以独特的中国风味的旋律、调式以及和声织体的使用,以传统音乐曲调作为主题、动机来发展音乐,并以之贯穿全曲。使之既保留中国风味又具有钢琴音乐的艺术风貌。其次,这首曲子与外来的和声、复调等多声部手法结合起来。采取以三度结构的和弦为基础,运用变化发展的手法进行创作,对中国风格的旋律与多声手法进行融合,不拘泥于传统和声理论,并以富有中国音乐特色的两个声部的复调进行。此外,上下声部在乐句开始或者结束部分常使用同一音级叠置,在一起形成一个声部以徵音作乐句收束的同时,第二个声部则是以徵音开始的乐句,两个声部间旋律的衔接十分和顺,具有鲜明中国民间音乐的情趣。

二、曲式结构与演奏法

1.第一乐段

《牧童短笛》为A、B、A的再现性三部性曲式。

第一乐段:A段(1~25小节),G徵调式,4/4拍,这段音乐是采用对比式二声部的复调手法写成的。两条各自独立、清晰的旋律都保持在五声音阶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第一句的力度为mp,腕部保持不动,指尖触键,这样美好的歌唱性旋律就会呈现在人们的脑海中。第二小节的mf,力度要稍微强一些,多用一些音量,通过腕部把力量传到指尖,就能弹出浑厚音色的歌唱性音调。第四小节的f部分,要求能够弹出像珍珠那么明亮和像金石那么闪烁发光的各种极为轻盈漂亮的音色,这一小节弹奏时要把大臂重量放松,通过腕部到达指尖。到第五小节的p,中间作个渐弱使此段比较流畅。第十二小节的pp部分弹奏时在mp用力方法的基础上弱一些就可以了,这样就能产生清新、流畅、呼应、对答式的旋律,使钢琴生动形象地模仿出了中国民族乐器――笛子的特色,给听众们展示了一幅好似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着笛子,那种天真快乐的神情是人向往的画面。

这个段落大量的连音线说明这部分主要使用连奏法,作曲家用连音线将左右手声部的句法和气息清晰地标明。要弹出好听的声音,从肩部和背部起,直到接触键盘的指尖为止,整个手臂都是放松的。弹奏句头的起音时腕部要略向上抬,但手指要保持低指贴键,这是触键前的准备动作,手指之后立即触键,这时腕部(包括下臂)迅速向下沉,指尖要用既细微又明确的触键动作来弹奏E音,乐音弹响后,该手指要保留细微的重量让音键仍然贴到键底作为弹奏第二个音的支点,然后把力量转移到第二个音进行触键,直到第二个小节的sol。手臂带动手指提起,进行句与句之间的呼吸。如果每弹完一个音到即将弹另一个音之间,指尖完全放松,不保留细微的重量在键底的话,那么在弹下一个音键时就不可能有一个支点来控制触键,从而无法产生美好的音色,曲调音的音线也无法连接起来。“用力部位分为四个――用手指主动触键、由腕部主动通过手指触键、由下臂主动通过手指触键、由整个臂部主动通过手指触键。这些不同部位的用力程度,直接改变音色和音量。”这个段落有五个级别的力度记号,即mf、f、mp、p、pp,如果能够正确处理力度对比,将会使音乐具有起伏感,音色富于变化,从而可以更好地渲染出音乐的氛围和意境。

如果分别弹奏一下A段的两个声部,会感觉到两只手好比两支笛子,右手好像北方的梆笛,音色嘹亮,所奏的旋律悠扬、亲切。左手好似南方的曲笛,音色婉转,所奏的音乐浑厚、朴实。二者结合在一起,好似两支牧笛在竞奏、对话,会让人情不自禁地进入牧童那种无忧无虑的欢乐世界。

2.第二乐段

第二乐段:B段(26~53小节)宫调式,4/2拍,采用主调织体写法,右手弹奏旋律,左手配以轻快跳跃得伴奏,与第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听众联想到小牧童们在蓝天碧野中追逐、嬉戏的景象。

B段整体移高了八度,使音乐变得更加明亮、透彻;左手的跳音和右手的颤音使音乐更加活泼、快乐;踏板则使音乐更加幽默、有趣。整体看来,B段的音乐更加流畅、欢快。

B段是第一乐段即A段的对比乐段,在音区(高音区)、演奏法(跳音为主)、调式(G宫)、节拍(4/2拍)、踏板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对比,跳音的正确使用在这段尤为突出,“跳音的触键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只弹音符1/2时值的跳音。另一种是弹音符1/4时值的顿音。”这些跳音的弹法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的抑扬顿挫之感更为鲜明。B段的力度要求是mp,情绪愉快、活跃。音质要求清脆、透明。左右手都要用很有弹性的、极快速的腕部动作来触键。弹奏时,大臂放松下垂,手腕快速地带动手指触键,就像小鸡啄米一样。颤音要弹奏的华丽轻巧。第一小节的弹奏要求声音的颗粒性要强,颤音弹清晰,sol音的弹奏要求手指控制好,手腕带动手指提起。三、四小节的连续十六分音符,弹奏时大臂放松下垂,力量转移同曲头一样,只是时值短了一些。后面的同前面的演奏基本相似。踏板是钢琴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处理钢琴乐曲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弹奏时,合理地运用踏板,会给乐曲增添不少光彩。在这个段落中使用的是制音踏板,在每小节的第一拍踩下,然后在第一拍弱拍上起。踩的力度也一定要把握好,为了取得良好的音响效果,只需踩踏板的1/3或2/3。通过对跳音、颤音以及踏板的正确运用,我们仿佛能看到牧童在牛背上玩耍,又在草地上奔跑、嬉戏,快乐的心情无以用语言表达。

贺绿汀的钢琴小品《牧童短笛》是西洋作曲技法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手法结合的典范之作。贺绿汀曾经说过:“我所写的《牧童短笛》,有人说是这个民歌或那个民歌,其实什么都不是,但它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民间风格……由于你知道的民歌太多了,流露出来的自然就有民间风格”。这正是它成为钢琴教学中的必弹曲目,并被人们广泛地认同和采用的理由。《牧童短笛》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参考文献:

[1]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J].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

[2]曹美韵.中国音乐史与名曲赏析[J].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9).

[3]朱世瑞.中国音乐中复调思维的形成与发展[J].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5).

[4]亨利・古斯塔沃维奇・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J].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1).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08教育硕士)

上一篇:新课标音乐教学几点小议 下一篇:运用钢琴即兴伴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