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虾幼体发育研究初报

时间:2022-10-05 04:32:53

水晶虾幼体发育研究初报

摘 要:水晶虾是一种人工选育的观赏虾类,对其繁殖特性的了解是成功繁育水晶虾的关键。该文通过试验研究水晶虾各个时期幼体变化的过程,对水晶虾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晶虾;幼体;发育;繁殖特性

中图分类号 S96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4-0100-02

水晶虾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匙指虾科、新米虾属,为一种人工选育的观赏虾类。水晶虾繁殖周期短,养殖可控性强,投资相对较少,因而成为了水族行业中少数规模化饲养的淡水虾类之一。依据水晶虾体色花纹,行业中已形成了严格的品质分级标准。高级别水晶虾价值不菲,吸引了众多水族爱好者致力于此虾的繁殖与育种工作,而要成功繁育水晶虾,对繁殖特性的了解则至关重要。

关于米虾类的幼体发育的研究,国内目前仅报道过锯齿米虾(Caridina denticulata)、细足米虾(C.nitica graeiiipes)和秉氏米虾(C-pingi)3种。水晶虾经过21d抱卵期,卵内变态过程已经完成,仔虾破膜后即开始进入幼体发育期。刚出生的小虾体长3mm,颜色较浅,身体分节与成体相似,组织器官已经完善,能够自行游动,具有单独的摄食能力和较强的活力。幼体发育过程中,额角、尾扇、体长经过一些列变化最终趋于稳定,体色加深,厚硬度加强,步足和游泳足变粗变长,性腺逐步发育完成,形成雌、雄性腺。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水晶虾各个时期幼体变化的过程,对水晶虾人工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虾饲养管理 本实验所用亲虾购于苏州市皮市街水族市场,置于40cm×40cm×40cm的玻璃水族缸中饲养,缸底铺养虾专用底泥。实验期间保持pH在5.5~6.5,用加热棒控制水温保持在在24℃,连续充气,每天8:00和17:00投喂卤虫成虫与菠菜,保持每天光照时间在12h,光强7 000lx,定期监测水中氨氮及亚硝酸盐的含量。

1.2 取材和观察 将1对亲虾单独置于10cm×20cm×20cm的水族缸中,水温控制在24℃左右,使其自然产卵孵化。待破膜后,前5d每天取样观察,5d后每3d取样观察幼体发育状况及形态变化,在显微镜下拍照记录额角、游泳足、尾扇、颚足等主要形态特征,并测量体长。

2 结果与分析

2.1 幼体变态期特征 水晶虾幼体变态期为5d,破膜后观察幼体身上颜色很浅,身体分节与成体无异,复眼具有柄可以活动,第1~2步足呈钳状。5对步足不具外肢,腹肢齐全,尾部针刺状,此时幼虾的脑、心脏、肝胰腺等器官的构造已经较为完善,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能在水底爬行,也能游泳和摄食,经5次蜕皮发育为成体。水晶虾幼体破膜后组织器官发育完善,幼体的体型和体重都会逐渐增大,虾壳颜色会变深,硬度也增加,各步足和游泳足也变粗变长,额剑,尾肢变化较为明显。

2.1.1 额角变化 额角刺状,刚破膜个体尚不明显,无明显刚毛。第一期幼体额角短小,尖头处向下弯曲,位于两眼之间,无刺和毛。第二期幼体增大,两侧内缘隆起形成脊,两侧内缘具数根羽状刚毛。第三期幼体继续增大并伸直,脊两侧着生刺毛。第四期个体额角与成体没有区别,刚毛数量明显增多,变化较为明显(图1)。

2.1.2 尾扇变化 水晶虾在抱卵期间完成变态发育,破膜后幼体附肢不再变化,只有尾扇部分没有发育完全,与成体有明显差别,刚破膜的仔虾尾部只有少量针刺状刚毛,经过4次蜕皮之后发育成与成体类似的扇状。尾扇变化在第二期和第三期幼体间变化较大,由针刺装变为扇状,刚毛逐渐变硬变长。第一期幼体尾针状,5对,成体尾扇5个,色素逐渐积累(图2)。

2.2 体长的变化 幼体发育历经3~5次蜕壳,历经2个月,幼体组织器官发育逐渐完善,幼体的体形和体重逐渐增加,且每一次蜕壳后体长增长显著,呈阶梯式增长。实验室内同时观察一批孵卵破膜后的10只小虾记录观察,用游标卡尺测量从额剑处到尾扇全长,计算体长平均值。如图3的结果表明:幼体分别在第7、14、25、40天蜕皮,由第1~8天以及第14~25天蜕皮数据可以看出,水晶虾在未蜕皮时,体长变化不明显。由第7天、第14天、第25天、第40天数据可以看出,水晶虾在每次蜕皮后体长增长显著;第4次蜕皮后,基本达到成体体长。

3 讨论

温度对水晶虾幼体生长周期具有重要影响,水晶虾最适的繁殖温度为24℃左右,但并不意味这是水晶虾幼体生长的最快速度,温度升高可以加速水晶虾的蜕皮次数,缩短其生长周期,但水晶虾生长过快也会导致其蜕皮不良,易造成死亡。因此,控制水晶虾幼体发育的最适温度,要根据饲养水质条件来定,水质良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提高温度,增加投喂次数,使幼体迅速长大,但是温度过高的水环境新陈代谢速度也会加快,从而增加水质恶化的速度。

光照是影响水晶虾幼体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实践经验表明,水晶虾在脱离光照一段时间后体色明显偏于暗淡,几乎成褪色状态,当重新打开水族灯一段时间后其体色才有所变化,逐渐变得鲜亮。另外,通过观察发现当光照过强时水晶虾偏向于聚集在水草下面,躲避强光的直射。因此,光照也是影响其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光照过少或者过强都会影响其生活状态。

在小虾大量出现时要适当增加水体中供氧,幼虾的生长过程中新陈代谢速度很快,需要大量氧气的供应,氧气的多少也是影响其生长的重要因素,当氧气供应不足时幼虾生长速度会减缓,甚至造成其窒息死亡。因此,在规模化养殖中,当小虾大量出现时要及时增加水中供氧,确保幼苗正常生长。

水晶虾幼体破膜后器官已经发育完全,只有尾扇、额角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变态,身体上其他部分,如各附肢、体节都已经完善。破膜后的变态期短,这与它需要适应新环境有密切关系,正因为幼虾有较强的适应性,所以才可能在人工条件下饲养并繁殖。中国的有些学者根据锯齿米虾的卵的颗粒较大、幼体发育变态期较短等一系列特征来论证重新定义新米虾属的必要性。Kubc曾依据雄性锯齿米虾第一腹肢内肢明显膨大等一些特征,提出将其从米虾属(Caridina)中分出,重新定义一个全新的属――新米虾属(Neo-caridina)。对此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荷兰的甲壳类分类学家Holthuis已将新米虾属并入米虾属。但若从水晶虾来看,它们成体雄性第一腹肢的内肢并未膨大,显所以应当列为米虾属,然而它们幼体的形态,习性及变态过程均与锯齿米虾类似。因此,笔者认为,锯齿米虾幼体发育的特征暂时还难以说明有必要建立新米虾属。

参考文献

[1]邓道贵,郭生林.锯齿米虾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学研究[J].动物学杂志,2004,3(9):36-41.

[2]吴融.关于甲壳动物性别决定的一些报道[J].福建水产,1996,5(1):73-81.

[3]贺刚,方春林,余智杰,等.雌性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模型与性腺发育的研究[J]. 江西水产科技,2011,3(6):12-18.

[4]林琼武,艾春香,李少菁,等.凡纳滨对虾亲虾性腺成熟节律和率[J]中国水产科学,2006,4(12):8-14.

[5]蔡生力,徐桂荣.南美白对虾的性腺发育、、交卵和受精[J].中国水产科学,2002,4(9):44-49.

[6]甄胜涛,穆淑梅,刘涛,等.中华锯齿米虾内外性征分化时间与特征[J].淡水渔业,2012,2(7):89-93.

[7]薛俊增,蔡奕雄.含山米虾繁殖生物学研究[J].生物学杂志,1996,4(7):77-71. (责编:张宏民)

上一篇:闽南沿海森林公园不同栽培措施对南方红豆杉生... 下一篇:不同助腐菌剂对水稻秸秆腐熟效果及烟叶生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