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时间:2022-10-05 03:31:15

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步伐的不断迈进,一种“和谐社会共构建,参与在于你我他”的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据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达13.39亿,而现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亿人,占50.32%。可见,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是农村问题中的重中之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与部分的原理分析即: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部分将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所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分析

要想弄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应先理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某些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2004年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指的是一种和睦、融洽并且各阶层齐心协力的社会状态。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其基本特征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其提出的过程及具体内容随时代进步也在不断地充实。1979年9月,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并揭示其特征为全民族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1]3。此后,邓小平也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做了分析,他指出:“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2]367。近来,又有提法说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它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3]18。综上来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间是包含关系。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4]144。我国是农业大国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我国人口多可耕地少的事实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发展需要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普及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所以,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题中之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之一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这就要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而农村因一些特殊的因素,如受传统观念影响深刻、封建迷信盛行、黄赌毒现象严重、家族势力拉帮结派问题突出、家庭纠纷邻里矛盾不断等等,都需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来进一步整顿农村风气与秩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可能性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5]12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化的时代指导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6]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推动促进作用。”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7]506。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所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必然的。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

(一)国家积极进行宏观调控

国家应制定严格的政策,完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管理。健全农村自治管理制度,需要党和国家制定严格的政策,完善问责制,使村内的管理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让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切实运作起来,避免“空喊口号”“磨洋工”等形式主义的情况发生。国家应为农村提供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支持。农村的文化、卫生等各方面建设需国家财力、人力的大力支持,有些边远地区的贫困村就是因为物质基础不给力,制约了其科教文等事业的发展,贫困产生恶性循环。基础设施不完善,各方面的发展停滞不前。再者,国家应放宽人才流动的政策,鼓励有志人才到农村去,并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这些措施都将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催化剂。

(二)加强领导的管理与服务意识

村级领导干部应严格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做实事,讲效率。费孝通教授曾用“长老权力”来描述村级领导干部的办事原则。杜赞奇则使用了“权力的文化网络”这个概念,他认为在传统文化网络中,出任乡村领袖的乡村精英是出于社会地位、威望、荣誉并向大众负责的考虑。因此,诸如、相互关系、亲戚纽带以及参加组织的众人所承认并受其约束的是非标准等象征与规范,在塑造组织权力合法性方面具有决定性意义[8]52。由村领导干部的权力来源可知,其办事效率带有不可避免的低下性。就此,我认为,村级领导干部应明确自身职责,定期向上级做思想工作汇报,积极团结群众,为群众办实事。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多举办些有意义的活动。如:举行“五好文明户”表彰大会,“三农服务”座谈会,“普及农业知识接龙赛”“大丰收经验交流会”;丰富业余生活可以举行“餐后散步会”“交谊舞蹈会”等等,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村级领导干部之间应增强相互监督相互合作的意识。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另一方面则是防止贪污受贿现象的出现。同志指出:“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作风不正,形象好不了,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切不可小看了作风问题”[9]623。领导干部自身思想端正了,就会发挥出良好的模范作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阻力将大大减小。乡镇个体户及私营工商业者应诚信劳动,积极出资,带动乡村共同富裕。乡镇企业对就近的村民来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他们不仅为当地财政部门增加了收入,还促进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对维护当地秩序、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了巨大贡献。此外,乡镇领导干部还应鼓励他们积极出资,支持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如健身器材的购置、捐资助学等支持农村文体娱乐及精神文明事业的发展。

(三)从自身做起支持农村教育发展

农村特殊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农民们的特定时间安排。“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还留半年休闲”[8]125,这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要将这半年休闲时间的三分之一用于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话,给他们带来的效益恐怕将是原来的翻倍。一是农民手中有事做了,生活充实了,各种事件如家庭纠纷、闹事、聚众斗殴等将会大量减少;二是农民自身素质提高了,接受新鲜事物的自觉性也就相应得到提高。学校教育在农村严重滞后,“读书无用论”更是盛行于偏远山区。很多家长在孩子小学或中学毕业后就让其辍学,给社会带来了很多不安定因素。教育的投入是眼前的,但收益却是长远的,农村家长应大力支持孩子的教育,与孩子一起提高素质,通过电视、广播以及现代科技等手段积累文化,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何雪峰《新乡土中国》一书中,他用“半熟人社会”来描述村委会,指在行政村一级,村民之间不很熟悉,但他们与在任和历任村干部熟悉。再者,现在的村委会大都由时期的生产大队演化而来,生产大队下面的生产小队则演化为现在的村民小组,但由村民小组构成的村委会,则不仅超过了村民亲密交往和熟识的范围,而且村民缺乏共有的生产和生活经历,从而形成了村民之间面熟但不知对方根底的状况[8]2-3。在这种情况下,开展乡村各项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村民之间应加强交流沟通,通过各种活动共建和谐新农村。“你幸福吗?”这个热门话题风靡大街小巷。“幸福”两个字很多人都不知如何去形容。幸福是什么?是寒冬里你递给我的一杯热茶、是工薪阶层的加薪升职、是大山里人家期待的吃饱穿暖,还是农民喜获丰收后的满脸笑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正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或许这个问题的答案之一就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里。

参考文献:

[1]韩军喜.从逻辑角度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认识发展的历程[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孟彩云.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肖 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贺雪峰.新乡土中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王晓玲 单位: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上一篇: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下一篇:和谐社会下我国农民法律素质教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