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兽医卫生工作

时间:2022-10-05 12:56:45

动物性食品安全与兽医卫生工作

[摘 要]本文针对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动物性食品在源头养殖、产品加工、销售渠道和安全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物食品占群众食物的比例越来越高,兽医卫生工作与之安全性的关联也越来越大,据此,本文对深化当前的兽医卫生工作,进一步强化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动物性食品安全 兽医卫生工作 现状 问题

中图分类号:S851.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8-0347-01

引言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近年来随着“孔雀石绿鱼虾”“瘦肉精猪肉”、“三聚氰氨奶粉”、“福喜过期肉品”等事件的报道,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我国于2009年6月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流通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和监管、应急处置进行了相关规定,并专门成立了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动物性食品作为人民群众重要的食品构成,其安全工作与兽医卫生工作息息相关。

一、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1、养殖过程中的动物污染

当前我国畜牧养殖技术水平比较落后,规模化水平不高,大量动物性食品来源于农村散养户,饲养管理仍沿用传统的家庭养殖模式,存在许多不科学、不规范的地方。动物养殖过程中,饲料污染首当其冲,动物饲料中氮、磷、铜、硒、砷、汞、镉等微量元素和重金属超标现象普遍。为了增加养殖效果、减少动物疫病,还人为超标添加抗生素、盐酸克伦特罗、激素、孔雀石绿等添加剂。另外,农田耕作滥用农药和杀虫剂对地下水源的污染,饲料储存不当产生的黄曲霉素污染等,都间接的导致动物肉品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残留。一些人畜共患病如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动物内脏寄生虫等都危害着消费者的健康。

2、动物性食品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各地都有将动物肉品进行深加工后增加风味、方便保存的风俗习惯,如广东的腊肠肉丸、浙江的金华火腿、湖北的酱板鸭、贵州的烟熏肉、沿海地区的海产干货等,巨大的动物性副食品市场需求催生了许多没有正规生产资质的黑作坊,在生产卫生条件极其简陋的环境下,为了降低成本、改善口感、增加利润,或是将病死动物、过期肉品和下脚料作为加工原料,或是添加有毒有害的调味剂、防腐剂和增色剂,或是以次充好、冒牌生产,或是干脆挂羊头卖狗肉,将猪、鸭等价廉的肉品通过特殊处理加工成牛、羊等价高的肉品,甚至有一些大型正规的动物性食品企业,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和监管,也罔顾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生产过程中遵循一些行业“潜规则”,三聚氰氨毒奶粉事件波及整个奶粉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动物性食品销售环节难以控制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分布广泛,食品消费层次多样是我国当前的国情。在同一个城市里面既有的高端生鲜超市,又有路边摆摊的市集,既能买到可以溯源的几十上百元一斤的无公害猪肉,也能买到几块钱一斤的私宰猪肉,现代和传统的动物性食品流通渠道并存。流通渠道的复杂性首先导致了动物性食品来源无法保证,发生安全事件无法溯源追究责任,同时也为前文提到的黑心作坊和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一些收入水平较低的消费群体为了节约生活成本,往往会光顾一些不正规的销售终端,身体健康受到侵害时却无法维权。

4、多头管理导致监管不到位

由于动物性食品涉及养殖、生产加工、销售、出入境检验检疫等多个环节,管理部门包括各级动物防疫监督所、工商行政管理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涉及一些违法行为还需由公安部门配合联合执法。多头管理导致了责任不清、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行政资源内耗、增加企业经营成本等问题,最终导致了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妨碍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

二、 发挥兽医卫生工作的积极作用,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

1、贯彻执行动物性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当前国内与动物性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食品安全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对食用动物的饲养、防疫、用药添加、检疫等各个环节都有比较全面的覆盖。畜牧兽医在我国属农业范畴,因此兽医部门长期以来属于弱势部门,行政能力较单薄。越往基层人员、经费和技术力量就越薄弱,相反的执行动物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主体又是基层兽医工作人员。因此,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提高行政执法能力是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2、鼓励产业化和生态养殖,实行行业准入制度

在一些较发达的地区,可以出台相关鼓励政策,逐步实现散养向规模化、产业化养殖过渡。规模化养殖的优势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方便兽医部门监管,对一些动物疫病特别是有严重危害的人畜共患病可以做到及时隔离防控。兽医部门还应当引导养殖户转变养殖理念,鼓励他们减少投放不必要的药物和添加剂,重视畜禽排泄物的环境影响,发展沼气工程和粪渣回用肥田的生态养殖模式。对新建的养殖场除了要求符合必要的防疫条件外,还应当根据当地情况,适当提高准入门槛,如最小养殖规模、排泄物处理达标排放、合法用工、饲料和兽药台账登记等,鼓励养殖户引进优良品种和现代养殖新设备、新技术。

3、加强动物性食品流通环节的安全监测

2011年发生的“双汇瘦肉精”事件给我国的动物性食品安全敲起了警钟,各级兽医部门应当加强对动物性食品流通各环节的安全监测,包括产地检疫、出入境检疫、屠宰检疫、农贸市场和超市抽样检测等。根据国家动物源性食品检测相关标准,针对常见的有害残留物质,对动物性食品采取多环节、广覆盖、高密度的采样检测,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依法进行查扣、销毁并追究相应责任人。

结束语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问题,涉及多个行业、制度和部门的改革和完善过程,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大局意识、循序渐进,要在根源上消除危害动物性食品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兽医卫生工作作为动物性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用老制度老办法来应对新问题,要与时俱进,不但要完善制度法规,还要强调贯彻执行,在兽医卫生工作中肩负起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把关的责任,切实发挥全面、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永贵.加强生猪宰前检疫与管理 确保肉品质量安全[J].畜禽业,2010,(9):56-57.

[2] 闫士红.对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思考[J].安徽医药,2005,(12):955-956.

[3] 冯冰,王硕.动物源性食品兽药安全分析[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1:158-161.

[4] 林镇城.兽医检疫与动物食品安全[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29)6:183.

上一篇:运用FPGA技术对芯片的可靠性进行研究 下一篇:湖南江华风力发电场雷击灾害风险评估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