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时间:2022-10-05 12:09:53

刍议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改变以往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一、挖掘历代的化学成就,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爱国是每一个中国人最基本的道德标准。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当务之急。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我国历史上在化学方面的巨大成就,对一些化学家的事迹作介绍,以此对学生进行陶冶,促使学生爱国热情的形成。

比如,从古至今、我国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在化学工艺上有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火药的制造等;很早发明了烧制瓷器;在商代就制造出了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晚期就已经会冶铁,战国时就会炼钢,这一切都与化学科学有关,它们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于化学史的教学,有些可以穿插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之中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如张青莲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有些则可以安排专题讲解,必要时还可以拓展,如侯氏制碱法,通过专题拓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侯德榜、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应这一概念的理解,对化学教学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

二、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合作探究实验,获取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因而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在以往的化学教学中实验主要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少数的学生实验。学生实验都是学生依葫芦画瓢,试剂选用,操作步骤不得与“要求”不同。学生在实验课上根本没有把手和脑解放出来,没有“失败”,通过实验也没有太大的收获。

三、建立起科学的物质观、强化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世界是物质的,化学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作为教师,不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担负着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材的神圣使命。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很有必要。

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指出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矛盾的双方,又构成一个整体。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发生,同时消失,双方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氧化,也就没有还原,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又使学生树立了全面地、辩证地看待一切事物的观点。对人们无法直觉解释的“鬼火”——白磷的燃烧,以及一些人用化学反应的方法来唬弄人的迷信活动,引导学生用化学的方法寻根,使学生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中,敢于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从而认识世界、改造自然,摆脱唯心主义,封建残余思想以及“”的束缚,进而强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四、渗透谚语和古代诗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许多成语、谚语和古代诗词中都蕴涵着化学知识,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引用恰当,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化学知识的印象,而且可以使化学课变得意趣怏然,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例如,在讲到分子运动有关知识时,可以引用王安石的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或引用林和靖《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讲到石灰石受热分解的反应时,引用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讲到燃烧的条件时,带领学生分析“釜底抽薪”这一成语的化学涵义,等等,通过恰当的引用,烘托了上课的学习气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关注环境事件,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对人类生活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有对水对大气等人类生存的环境形成的污染。如对海洋的污染有石油化工污染,富营养化污染,有毒物质等的污染;机动车的增多、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森林的毁坏,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大,导致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酸雨的蔓延等等都是由于化学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威胁,这一切都是由于人类自身造成的,都是由物质化学变化引起的,人类同时也可用化学的方式防止污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学生实际而言,由于各种媒体的反复报道和他们身边层出不穷的环境事故(例如松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重庆开县天然气井喷事故),使许多人本身就有一种参与环保的意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在化学课堂上适当添加这方面的知识,无疑会得到学生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了水的净化以后,我联系工厂、医院废水的排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让学生谈谈自己日常的环境保护行为,以此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是每个地球人的事,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总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将对人一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积极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相当的作用。

上一篇:实施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下一篇:校长在学科建设中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