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科伟达向掘金者卖铁锹

时间:2022-10-04 10:57:58

公司全称:中联科伟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日期:2004年

行业归属:新能源 主营业务:太阳能电池片和太阳能组件的研发和制造

行业地位:国内领先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集成商 管理团队:CEO孙良欣

融资情况:2004年,软银赛富作为发起人投资中联科利(中连科伟达前身);2007年,公司再获软银赛富2500万美元投资

商业模式概括:

2007-2009年,增长77.5倍,这对从超声波清洗设备商转型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提供商的中联科伟达来说,意味着“成功”。而数字背后,是其以巨额投入积累的技术优势,以及本土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共同构成的生产线集成商模式,使其快速崛起为中国最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提供商。

构建核心技术体系

与无锡尚德等太阳能电池生产商的产业位置不同,中联科伟达是一家太阳能电池全线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的提供商。如果说太阳能行业是本世纪最有价值的金矿,那么中联科伟达无疑是为淘金者提供铁锹的人。

从转型之初,孙良欣就确定了中联科利的目标:做整条生产线的集成商。一条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大致由十来类设备组成(包括公司已在经营的超声波清洗设备),当时业内公司的策略通常是做某一类设备的生产商。

因此,要达成这一目标,仅研制清洗设备以外的其他设备,就意味着研发费用将成倍增长,更何况建设整条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不等于设备的简单堆砌,还须具备把各类设备串联调配起来的技术能力。以往,太阳能生产线的集成商通常为国外公司,国内厂商的技术常被等同于低质低量,即便能造出整条生产线,说服客户埋单也面临重重困难。

于是,中联科利不是以常规的销售收入的某个固定比例来投入研发,而是“倾尽所有”,包括中联科利此后每年的净利润和外来投资。2007年,中联科利获得软银赛富2500万美元投资,通过并购上海罗欧、科伟达集团等企业,迅速实现了晶硅电池全线生产设备生产能力,自行建立了包括全部辅助工程在内的示范生产工厂交钥匙工程,创新开发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备和工艺技术,并更名为北京中联科伟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目前,中联科伟达已建成了上海、深圳、廊坊三大生产基地,正在江西新余建设世界首个太阳能电池全线生产设备大型制造基地,形成了年产60条以上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制造能力,以及新装备、新工艺持续创新能力和研发体系。

成本优势下

实现进口替代

相较国外对手,除了总价更低外,中联科伟达依靠作为本土公司的快速反应能力,将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建设周期缩短至7个月。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资巨大,一条线的建设费用需要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业内通常耗时约一年。缩短建设周期,就意味着能够大大缩短投资方的投资回收期,这也是中联科伟达取代实力强劲的外资同行,迅速占领市场的重要原因。

截至2009年,中联科伟达已承接20条、建成12条单、多晶电池生产线交钥匙工程(包括整线工艺设备、工艺调试和生产辅助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总产能超过600兆瓦,总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建设成本大幅度下降并预留了多种高效技术持续升级能力。

近期,公司已经正式签订了在韩国承建20条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协议,首次实现了中国半导体领域全线生产技术和装备出口。

商业模式点评: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商业模式,其核心点在于倾力打造“技术优势”。但毫无疑问,这也是中国企业应该学习和推崇的主流模式。而且,中联科伟达选择了太阳能产业链上非常有利的一环―为太阳能生产商提供“铁锹”,而美国淘金史表明,淘金圆梦者寡,而为淘金者提供铁锹的人赚得钵满盆满。

行业背景:

2010年中国多晶硅规划产能将超过16万吨,而全球需求预计为15万吨左右。与国外大厂相比,国内多晶硅新增产能多数缺乏技术、规模实力,成本依然难以快速降低。中国太阳能电池和组件2009年的实际出货量占到全球一半左右,但是当前国内太阳能光伏电池工厂普遍不具有核心装备和工艺技术研发能力,而中联科伟达在晶硅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技术路线,将逐步改变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长期以来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

上一篇:美国消费市场在复苏中脱胎换骨 下一篇:磨铁图书打造畅销书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