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第10期

时间:2022-10-04 10:23:41

通识教育 第10期

摘要:随着传媒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大学生接触和使用媒体越来越多,但是实践证明,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亟待重视的现状出发.探究媒介素养教育和教育界热议的通识教育之间的关联,从而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提出构想。

关键词: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通识教育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及教育现状

媒介素养是个舶来品。按照1992年美国媒体研究中心的界定,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映能力”。针对提高媒介素养所进行的教育实践就是媒介素养教育。

综合不同的研究者在西安、南京、郑州等各地高校所进行的有关大学生媒介素养的调查,目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媒介选择不均衡。目前,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迅猛发展,但是大学生对于媒介的选择却存在明显的畸轻畸重。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接触远远多于对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介的接触。部分大学生对网络已有相当大的依赖性。

二、信息解读能力欠缺。对于媒体传播的信息。大学生在传播中容易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不擅于用批判分析的目光主动解读信息,尚不能与传播者形成一个理想的沟通情境。

三、媒体功能使用不当。媒体,特别是广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络作为信息传播、搜索的工具,能够为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提供许多实际的帮助,但多数大学生却主要利用其娱乐功能,使其成为重要的“玩具”。此外,还不排除大学生通过网络接触不良信息,造成对媒体的滥用。

造成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的重要原因是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欠缺。要改善现状,较为科学、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二、在通识教育中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第一个把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人是美国博德因学院的帕卡德教授。1892年,帕卡德教授提出:通识教育是“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中国学者关于通识教育各有表述,至今缺乏一个普遍认可、规范的概括。但是有关通识教育的内涵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李曼丽等学者认为,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而提出的,它旨在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素质。”

李曼丽认为,尽管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具有针对性的专门人才,但是它不能忽视学生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的培养。通识教育强调的是学生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应有的基本常识和能力,这些常识和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对身处的社会达成最佳的适应和认同。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电视、电影、手机、电话、音乐、报纸、周刊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媒介大面积覆盖人类社会。形形的媒介信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别样的世界,学者们也试图探寻这个由媒介营造的环境距离我们真实的世界到底有多远。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员,如何认识媒介、利用媒介是一项基本的生活常识和技能,这种常识和技能有助于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整体发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能真实、全面地认识媒介特质,正确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认识到媒介建构的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之间的距离,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同时帮助大学生能管理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防止媒体的滥用,学会通过使用媒体来发展自己,使自己在成为高级专业人才之前首先是一个与身处社会彼此认同的社会成员。至此,媒介素养教育与通识教育在各自的终极目标追求上不谋而合。可以说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际上就是通识教育具体实践的一部分,通识教育是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平台。

三、借助通识教育平台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构想

近年来,随着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逐渐被我国教育界所接受和认同,一些高校开始摸索和尝试。2000年,北京大学开始本着通识教育理念在全校实行新的课程方案。2004年起,武汉大学本科生不分文理均需修满12个“通识”课程学分才能获得学位。结合现有的有益尝试,笔者认为借助通识教育的平台,面向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在选修课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现在各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时大都采用了学分制选修课模式,包括必选、限选和任选三种方式。如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学校。主要通过增加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来实现对在校大学生的通识教育。内容涵盖政治理论与伦理道德、外语、计算机、数学、体育、艺术等。笔者认为,与现代传媒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既可以融八已经开设的伦理道德、计算机、艺术等相关课程,也可以配备专门的新闻传播专业教师来开设专门的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第二,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接触媒体的机会和条件。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广泛接触大众传媒。高校应该以各种形式筹集资金对校园校舍进行建设,为学生提供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媒体,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媒介从而认识媒介。

第三,把现代传播媒介的利用蕴含于专业教育的实践环节中。现代传播媒介所携带的信息无限,理应成为高校师生进行专业学习研究的工具。高校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在学生的实践学习中引入媒介工具的使用,使大学生能够更多地掌握媒介作为信息载体、搜索引擎、交流平台的使用方法。

第四,鼓励和组织学生与媒体接触的活动。目前许多高校都在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媒体的接触也应该受到鼓励。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对媒体的生产流程进行参观,与传媒从业者进行广泛的联谊活动。全国许多高校的学生活动中都有关于读书读报、播音主持的竞赛,这也是值得鼓励的媒介素养教育形式。学生在参与此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会对相关媒体传播有更直接的认识。

第五,充分利用讲座。讲座是大学校园里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形式。大学校园里的讲座开拓了大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的思维,提高了人文素质修养,受到了广大师生普遍欢迎。高校可以通过邀请优秀的传媒工作者或者各种与媒体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成功人士来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使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现代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大众传媒,而媒介素养不仅对受众自身意义重大,也关系到大众传媒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伴随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会得到普遍的认可和重视。借助通识教育的平台,大学生媒介素养将会逐步从现在零散的、不系统的教育,达到成规模的、系统的教育。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才能达到全面的、真正的提高。

上一篇: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如何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