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托进化史之八青花的等待

时间:2022-10-04 09:14:08

茶托进化史之八青花的等待

一抹温柔宁静的蓝,在素白的瓷面上晕开一朵淡雅的花。

一如宣纸上的走笔,飞扬的釉色,荡漾着江南的轻烟淡雨,勾勒了动人的风景。

宋瓷的前尘往事依稀还留存在它的记忆中,当一个王朝如茶碗般在蒙古人的铁啼下碎裂成时,青白的釉色就成了一袭缟素的丧服。

这个马背上的彪悍民族,威猛的铁骑横扫了亚欧大陆,把版图拓展成蔚为壮观的广度。定鼎中原后,可汗一边用粗暴的征伐来炫耀强壮的“肌肉”,一边却用氧化钻在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市)的高岭土坯上描绘质朴的青花,给冷兵器时代涂上一抹温润柔和的蓝色。

它从湖田窑那冉冉的窑火里破茧重生,幽蓝的花纹似乎是前世轮回的胎记,静静地,只为等待茶的到来,重新将它沁润。

终于,盏托与茶再次不期相遇。温婉的青花与隽永的茶味竟轻而易举地将这“食肉饮酪”的民族征服。当它们穿过时间的帐幕来到明清,便瀹泡出了大俗大雅的世间风情。

烟雨“青蓝”

没有鲜艳的色泽,没有繁复的花纹,如同一块浆洗了多年的蓝印花布。

托碗、托盘与圈足,构成温墩厚实的造型。柔软的缠枝花纹,开在托盘上,青蓝的釉色似是烟雨迷蒙的天空。也许,这是三月江南带给工艺师的心灵悸动。八片双线勾勒的莲叶,清清如许,有着浓淡不均的线条,似乎带着点初生的青涩,却不失秀丽端庄。

外撇的圈足,内敛而安妥,贴着四枚的叶子,叶脉疏朗清晰,叶缘起伏如波,仿佛可以招来徐徐的清风。

“苏麻离青”,一种来自波斯的青花料。它含低锰高铁成分,在窑火的舔舐下,烧成如蓝宝石般的艳丽色泽,釉色浓厚处常有黑色斑点析出。“苏麻离青”让这件形制类似的青花盏托带上了一股清灵鲜活之气和温润的质感。

一脉相承于元青花,明洪武青花瓷盏托,缠枝花卉纹是最主要的纹饰,线条更柔缓,画风更写实,形制也趋于简约。唐宋以来常见的高圈足和托碗(杯)变成了中心一圈凸起的托环,使茶碗(杯)底部的圈足可以安稳地嵌套其中,使茶汤不至倾洒。扁菊、牡丹与云朵纹沿着盏托的缘,由内向外组成3个同心圆,展现了连续重复的美。

至清康熙年间,青花瓷工艺达到了高超的水平,美学境界亦开一代之盛。它既非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的浓艳深沉,又非成(化)、弘(治)青花的柔和淡雅及嘉(庆)、万(历)的浓重艳丽,而是简洁明快、层次分明。

这件青花瑞兽花草纹杯托,洁白坚缜的胎质、细润平整的釉质衬托出了瑞兽花草的灵动。杯托中央并无托圈,取得代之的是青花双线圈。双线亦把杯托等分成四幅类似于开光的画面,兽、花、草、石,形态各异。底部圈足的周围,还有一圈凸起的莲瓣纹,与边沿的枝叶及双线圈中心的花草相得益彰。

画法上,运用“分水”(又称“混水”)技法,以瓷为纸,用不同浓度的釉水,产生深浅不一、阴阳向背、里外远近的色调,使画面层次鲜明丰富,且充满了节奏感与立体感。

当然,在清一朝,浪漫不羁的想象力使茶托有了使人耳目一新的形制。工艺师从象征着财富的元宝中汲取了灵感,经过抽象化的艺术改造,化大俗为大雅,把它变成茶器的一部分。或如迎风轻舞的莲瓣,流畅柔美的线条,轻盈曼妙,使静止的茶汤仿佛翩翩欲飞;或如一艘坚实沉稳的木船,停泊于风平浪静的港湾,阴柔的曲线与阳刚的直线互为补充,消弭了呆板之气,承载着茶汤,随茶香飘向心灵的深处。于是,茶托又被人们形象地赋予了新的别名:茶船。

茶道“青红”

相对于冷静柔和的青花,釉里红赋予了图案热烈张扬的颜色。相似的形制,相似的花纹,初创期釉里红与青花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力。

这只景德镇窑釉里红缠枝菊纹盏托,口沿呈十六瓣菱花形,绘有回纹。盏托的中心是一朵折纸的桃花,从内到外,盛开的缠枝、杂花与卷云纹围成了同心圆。在腹部,每一瓣各有一枚双线勾勒的莲叶。

繁缛的纹饰,却掩饰不住毛糙的釉色。过于浓重的铜红料,如浓妆艳抹,失去了真淳,有的部分甚至像蒙上了一层云翳,显得灰暗无光。不甚均匀的釉彩,模糊了花纹的边缘,而在施釉浅淡处,暴露出了青绿的痕迹。

然而,这是釉里红盏托粗涩的“童年”,不能过于苛求。相反,我们应该感到庆幸,釉里红的诞生,宛如一片绮丽的晚霞飞上了明清彩瓷的天空,而臻于完熟的青花早已在等待。

与青花瓷发展的轨迹几乎并行不悖,青花釉里红在康、雍、乾三朝迎来了它的辉煌。素雅的青花是釉色的基调,而数笔明艳的红稍稍点染,似点睛之笔让画面瞬时活泼起来。书画与茶托在一只小小的盏托上相遇交融,或鸟兽虫鱼,或花果草木,或山水人物,或海水祥云,或瑞兽飞龙……艺术与实用、画师与陶匠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对茶的特殊嗜好,使乾隆成为古往今来为数不多的“茶皇帝”。关于他与名茶的传说趣事多如牛毛,真假却无从考据。然而,他在位的60年间,景德镇窑烧制了大量精美茶器足以作为详尽的脚注。这件青花釉里红花果纹盏托便是其中之一。

复古的器型,古韵悠然。敛口盂型的托碗,口沿处是一圈连贯的青花回纹,与之衔接的是倒垂的变体石榴纹及花叶纹,红艳饱满的石榴,涌动着热情,成熟欲坠。梅花、牡丹、石榴、茶花等四枚折枝花卉绽放于托盘上,红花青叶,错落有致,清朗疏阔。圈足饰以贯套如意云纹,底足内侧落以单行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

再如这件落“彩华堂裂”款的青花釉里红八仙图茶托,人物系青花描绘,而海浪波涛却是釉里红所绘,呈现出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生动画面。更巧的是,茶托的形制为船型,与“船”身的海浪相呼应。端起盏托啜茗时,耳边是不是会传来阵阵潮音涛声?

釉彩“斗”艳

盏托上,两条鲜红的游龙,一上一下,张牙舞爪,穿梭于青云之间,分别追赶着―颗火珠,而托圈的中央是一枚变形的“毒”字(见前图)。这一常见的吉祥图案,青红相间,乍一看,很容易脱口而出“釉里红”三字。其实不然,这是釉下青花与釉上矾红彩相结合的“斗彩”。矾红系低温釉上彩料,往往带有像橙子般的鲜红华丽的色泽,多用于斗彩、五彩纹饰的填充色。

斗彩,又称“逗彩”、“青花填彩”、“青花点彩”,因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在同一瓷器上形成争奇斗艳滥的神奇艺术效果而得名。它始于明宣德年间,成熟于成化年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斗彩鸡缸杯。不久前,“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2.8亿港元的天价刷新了中国瓷器的世界拍卖纪录,可谓价值连城。

这件民间收藏的明成化斗彩盏托,其真伪不得而知。但是,据持有者分析,其釉色与线条的风格,大致与上述这件稀世珍品一致。青花发色的用料系江西乐平产的“平等青”(又称“陂塘青”),勾勒出图案的轮廓。罩上一层透明釉后,再施以鲜红、姜黄、杏黄、松绿等釉上彩,争艳斗彩。

还有这对清雍正斗彩暗八仙盏托,形制与前述乾隆青花釉里红花果纹盏托基本一致,而色彩却比它来得丰富得多。托碗口沿处的回纹,青花线描轮廓,填以鲜红、松绿和孔雀蓝三色,下接一周蕉叶纹,叶色稍有深浅的变化。托盘上,绘有葫芦、团扇、宝剑、莲花、花笼、鱼鼓、横笛、阴阳板等八仙所执器物,五彩缤纷。整件盏托有着雍正斗彩的最突出特点:釉上诸彩准确规整充填于青花轮廓线内,一丝不苟,不溢不漫,于亮丽中显柔润,底足双线圈内落以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裂”六字,字体俊秀中不乏劲挺。

上一篇:IT巨头转型掀MDM并购大潮 下一篇:TD―LTE:打破瓶颈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