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

时间:2022-10-04 08:42:14

“上课总要努力做到实实在在,又不呆板;力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种角度思考,同时每个教学环节又十分有序;注意从认知结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四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从易到难的探索。”这段出自李烈《给生命涂上爱的底色》中的话,深为窦桂梅赞赏,也成为不少教师的教学座右铭。

到窦桂梅工作室学习过、曾在全国第三届“七彩语文杯”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获得特等奖的语文教师吴志诚也一直追求、实践着李烈所描述的课堂。他勤于思考,精研教学,以“实效”为目的,以彰显学生个性的语文实践为主题,积极进行探究,形成了自然质朴而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变与不变

同一篇课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就会产生大不相同的教学效果。吴志诚认为,要想提高教学实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维,尝试新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他十分注重突破既有的教学方式,经常从不同的教学角度发掘语文教学新的可能性。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最能说明吴志诚在教学中的深度思考,也最能反映他在教学上的灵活多变。2011年11月5-6日,在以“智慧・互动・成长”为主题的第四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中,吴志诚展示了对《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两次设计,得到了窦桂梅等人“这展现了青年教师成长的无限可能”的热情夸赞。

在两次教学设计中,吴志诚都着眼于学段教学的特点,立足于文本,让学生深化体验。第一次教学设计以“火光映照下的‘冷’”为教学主题,第二次教学设计以“火光映照下的‘暖’”为教学主题,将教学重心从体会童话故事的悲伤转为感悟童话世界的美好,取得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

吴志诚不仅常常“打破自己”,也常常“打破别人”。在《渔歌子》一课的教学中,吴志诚通过三个“打破”使课堂趣味十足、诗意盎然。首先,他打破一般教师简单罗列诗人资料的教学方式,在介绍诗词的创作背景、诗人的生平时,通过“趣说网名”的课前游戏引出词的作者――“烟波钓徒”张志和。这个导入游戏突出了文本与学生的“关联性”,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作者的距离,既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了铺垫,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其次,他打破古诗词教学逐词逐句提问串讲的陈旧套路,采取变序教学的做法,在初读环节结束之后,直接引导学生探讨《渔歌子》最后一句的关键词:“为什么作者觉得‘不须归’呢?究竟是什么深深地吸引着他呢?”这个设计为学生接下来的探究指明了方向,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次,他打破简单、重复、被动的诗文朗读方式,在指导朗读时,采取变奏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词眼”――“斜风细雨不须归”,形成一咏三叹的诵读高潮。这样的教学处理使学生体会到了朗读的乐趣,让学生更能体会诗歌深层次的意蕴美和意境美。

吴志诚不拘一格的教学经常让人耳目一新,这使他的课堂魅力倍增。与此同时,他总能抓住教学的核心点,让教学凝聚有力。吴志诚说:“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学会思考,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的核心理念,‘读思结合’是我一直坚持的教学法门。”在全国第三届“七彩语文杯”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上,吴志诚执教《桥》这一课,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关注。课堂伊始,他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学习语文的时候,应当做到一边学习一边思考,而这种思考在你见到课题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开始了,齐读课题――《桥》。这简简单单的一个字,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思考呢?”临近下课,吴老师再次问学生还有什么疑惑,并总结道:“即便在这个时候心中有疑问也是正常的,因为疑问与求知是一对姊妹,她伴随着我们学习语文的全过程。”他的话语看似平淡无奇,却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语文学习是思考的过程。

观察吴志诚的其他语文课,都能发现他对培养学生个性和学习意识的重视。他经常向学生发问:“你有什么发现?”“你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学会边学边思考”是他的语文课传递给学生的鲜明信号。

这个信号是吴志诚教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他说:“无论我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或教学角度,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个不变的目的。”

动与静

吴志诚善于创设交流型课堂。他认为:“我们要创设一个师生对话、生生互动的平台,积极创设交流情境,把学生带到情境中主动实践、体验、探究,以此擦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在执教《威尼斯的小艇》时,吴志诚特意创设了一个交流情境:“假设此时此刻我们就在威尼斯,每个学习小组共同经营一条小艇,作为船夫,你们会怎样借鉴课文中的内容向游客推销自己,招揽生意呢?”学生旋即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共同设计广告语,一同为小艇招揽生意。在吴志诚的引导下,学生在交流中均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表述,并都关注了作者的描法。之后,吴志诚还引导学生以“同行”的身份评价其他“船夫”在表达上的优点和不足。

这样的交流型课堂充满了思维活跃的“动”、师生融洽对话的“动”。又如在执教《渔歌子》一课时,吴志诚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动态的画面,点亮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促使学生体会诗人笔下自由快乐的世界,使学生理解了诗人“不须归”的情怀。

师:让张志和不须归的不仅仅是这里色彩斑斓,更是因为这里的自然万物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出示诗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高飞,桃花微笑着陪伴着流水,又肥又大的鳜鱼在水中嬉戏。

生:西塞山前,白鹭一会儿排成一字形一会儿排成人字形在天空中展翅高飞,偶尔有一两只白鹭在湖面上疾飞而过,荡漾起一道道水纹。两岸桃花纷纷落入流水中,溪里的鳜鱼正与桃花自由自在地嬉戏呢!

……

“动”的迸发离不开“静”的酝酿和蓄势。吴志诚很注意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使课堂动静相宜、张弛有度。在执教《渔歌子》一课时,吴志诚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中不多的27个字,让学生透过字面意思领悟文本中蕴含的情与味;在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他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研读课文1-4自然段、研读描写天气寒冷的语句、研读描写社会冷暖的语句,让学生充分感受社会冷暖,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吴志诚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充分尊重了学生作为读者的权利。

上一篇:浅谈我国公务员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快乐体育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