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甲状腺炎(SAT)13例误诊分析

时间:2022-10-04 08:18:07

亚急性甲状腺炎(SAT)13例误诊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近3年来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的误诊为心肌炎的病例并加以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方法:收集13例误诊的亚甲炎病历资料,从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3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13例亚甲炎误诊为上感、心肌炎。用泼尼松、消炎痛治疗效果较好。结论:亚甲炎临床表现变化较大,误诊率高,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关键词 亚急性甲状腺炎 误诊

资料与方法

本组亚急性甲状腺炎(SAT)病人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5~45岁,平均34岁。误诊时间10天~6个月。

本组病人发病前均有发热、咽喉肿痛、乏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其中7例病人体温在37.5~38.6℃之间。7例有咳嗽、咽痛、咳少量白色泡沫样痰。13例病人均有心悸、胸闷、心脏病的表现。8例有多汗、失眠、易激动等症状。4例扁桃体肿大,11例甲状腺触痛,8例甲状腺肿大,伴有淋巴结肿大者2例。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者5例,淋巴细胞升高者8例。血沉增快9例;心肌酶轻度增高6例,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升高8例。甲状腺摄碘率检查:下降11例,正常2例,呈分离现象9例;甲状腺同位素扫描:冷结节或凉结节10例,模糊显影2例,不显影1例;心电图:有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5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

诊断及误诊情况 因本组病人年龄较轻,发病急,病程相对较短,有发热、咽痛、扁桃体大症状时,早期多考虑“上感”;以心悸、胸闷伴有心电图改变等症状,均误诊为心肌炎。后因甲状腺疼痛明显,详细查体时发现甲状腺增大,触痛明显,而怀疑“亚急性甲状腺炎”,结合T、T检查,正常或升高而甲状腺摄碘率降低及同位素扫描而确诊。

治疗与转归确诊后给予泼尼松30mg/日,分2~3次口服,轻者仅服消炎痛75~150mg/日,分3次口服,总疗程2~3个月,并用抗菌素预防感染5天,治疗后2~3天体温下降,1周后甲状腺疼痛减轻或消失,多数血沉在2周内下降至正常,但血沉不作为停药指标。131亚甲炎初期由于甲状腺被破坏,滤泡内甲状腺激素释放入血。它对垂体前叶在TSH分泌起抑制作用,使 I 摄取率低及出现初期的甲亢症状。因此治疗上不能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更不能用手术或放射性同位素131I进行治疗。

讨论

对于亚急性甲状腺炎典型病例诊断并不难,其主要诊断依据[2]是:①起病急,有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和继之出现的甲状腺肿痛是本病的典型临床特点。部分病例可伴发热。②急性期ESR(血沉)增快,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增高。③核医学检测是主要方法。a.血清T3、T[4]增高,甲状腺摄131I率降低(分离现象),具有特异性。[3]b.甲状腺吸131I率明显降低,各时项均呈现低值。c.甲状腺核素显像早期提示功能减低,甲状腺核素显像检查与甲状腺吸131I检查之间有较好的平行关系。甲状腺显像不仅能反映甲状腺功能,而且可判断甲状腺受累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临床诊断。④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⑤必要时行甲状腺穿刺取得病理学依据。

对处于亚甲炎早期的典型病例诊断并不难,但由于各期临床表现变化较大,有的以单一症状突出,误诊率很高。因亚甲炎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一过性甲亢期,病人出现心慌心悸,甚至出现房性早搏,心肌酶一过性增强,易误诊为心肌炎。

引起误诊的常见原因如下。①本病少见,非内分泌专业医生对该病认识不足。②被病人的心悸等主诉所掩盖,医生思路狭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不详细,辅助检查不全面。因亚甲炎无特异性临床体征,并为病毒感染后发病,易诊断为上感或心肌炎,而忽略了甲状腺的情况。血常规有淋巴细胞增高的现象,如能考虑心动过速,及时做血T3、T4 和同位素扫描,就能对亚甲炎作出早期诊断。临床体检时,如能仔细区别甲状腺炎引起的局部疼痛和扁桃体炎引起的咽喉疼痛,也可提示甲状腺病变。

参考文献

1 钟学礼.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内分泌代谢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63

2 郭蓉,薛腊梅.75例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宁夏医学院学报,2002:172-173

3 侯永健,马寄晓,项秋娟.放射性核素技术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的评价.中华核医学杂志,1982,2(2):108

亚急性甲状腺炎(SAT)13例误诊分析

上一篇:结肠黑变病30例内镜资料分析 下一篇:骨肥大静脉曲张性痣2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