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盛京都城历史街区的合理保护与更新规划

时间:2022-10-04 08:15:59

沈阳盛京都城历史街区的合理保护与更新规划

摘要: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层次,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最能反映城市的特色和风貌。本文对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指出沈阳方城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和更新的规划建议。

关键词: 历史街区 保护 更新规划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沈阳方城地区是由东南西北顺城路围合而成的面积约1.7平方公里的沈阳老城区,是国内现存较早的传统历史街区之一,方城保持了盛京都城时期形成的城池格局,拥有独特的规划布局与空间形态,城内遍布明清、民国、多个时期的不同风格的历史遗迹,以及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长安寺等在内的各具特色的历史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特征。2009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的《沈阳历史名城文化保护条例》明确指出了沈阳方城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规划保护范围:“西至西顺城街,北至北顺城路,东至东顺城街,南至南顺城路”,以及以沈阳路、中街路、通天街城市街区作为城市景观线。

一.历史上的沈阳方城

方城地区始建于公元前140年西汉武帝时建的侯城县,为军事重镇,是沈阳建城史的开端。辽代筑建方型夯土城,称沈州,直至金末,城内大街呈十字交叉,努尔哈赤奠都沈阳,

建设井字街、方城八门及钟鼓楼,改城名为盛京。康熙时期把四平街的钟、鼓二楼之间辟为商业区,增修了盛京关墙,形成八关八门、内方外圆的城市格局。

民国时期护城河逐渐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四个露天市场,建设帅府官邸和私宅,古城内设立奉天督军署,奉天总商会,奉天省会警察厅等机关及基督教青年会,拆除钟、鼓楼,同期,六大字号的丝房,荟华等金店落户四平商业街,并改旧式门市瓦房为二、三层楼房,逐步形成商业集中区,“四平夜市”成为沈阳八景之一。解放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运动兴起,老城墙被陆续拆除,现仅存复建的西北角城墙残垣部分。居住和商业逐渐成为功能主体,商业迅速发展,以中街为核心的商业区成为沈阳市最吸引人的市级商业中心。

沈阳方城的现状

沈阳方城是清文化的发祥地,承载着沈阳2300年的历史,是沈阳的“客厅”。沈阳地区具有独特的文化性,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充分地体现了城市的发展过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上的沈阳方城街区有着综合多样的社会功能,除了商业贸易和皇家宫殿,还有着重要的社会风俗活动。中街是方城内的商业贸易中心,每逢节日更加热闹,另外方城内还有一定的居住功能,与其他文化街区一样,在商业繁华的同时也是高密度的居住区。

方城的街道采用中国传统的棋盘式布局,呈现为清晰的井字形路网结构和“九宫格”式板块状城市肌理。现在的方城街区地处沈阳城区的中心地带,占地1.7平方公里,南至南顺城路,北至北顺城路,西至西顺城街,东至东顺城街,以沈阳路、中街路、正阳街、朝阳街四条城市街区体系为城市景观线,最有代表性的通天街,早在元代,通天街就已有雏形,它几乎是沈阳市最古老的街道。

沈阳方城内现有世界文化遗产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16家,跨越明、清、、民国等多个时期,数量众多,分布广泛。

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古代宫殿:以沈阳故宫为代表。

官衙府邸:如张氏帅府、多王府、东三省总督府、洲警察局等。

宗教建筑:长安寺、中心庙及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址。

商铺及其他公共建筑:东三省官银号、中街鼓楼商场、利民商场、辽宁同泽女子中学等。

传统民居:刘皮匠院和黄家大院。

历史空间格局和遗址:主要指“井字街”格局、通天街、城墙、角楼、城门、各类遗址等。

沈阳方城现存的问题

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不够,方城街区内的核心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及保存价值。但是城墙、钟楼、鼓楼早已被破坏,通天街景观大道已被损害,不复存在。

方城地处城市中心区,历经多年改造而又缺乏科学专业的指导,导致现状传统空间环境特色不突出,区域景观标识缺乏特征和系统,古城风貌淹没于现代建筑中。而且,沈阳路现状沿街很多建筑物在立面上盲目采用仿成古建筑的形式, 但还有一部分没有与之相协调, 混杂凌乱, 整体形象很差。

对于街区的文化资源利用较弱,沈阳有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且丰富多彩,例如东北二人转及扭秧歌,如其与方城文化街区结合,将会进一步提升方城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

方城作为城市的市级商业中心区,中街地区车辆堵塞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中街与正阳街和朝阳街交汇处可算是雪上加霜了。如果盲目的疏通路网,拓宽道路势必会对方城的传统道路格局及空间景观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缓解方城地区交通成为棘手的难题。

沈阳方城的保护与更新规划

对于沈阳方城历史街区的保护而言,应保持由东西顺城街和南北顺城路围合形成的古城边界;保护、发掘城墙、城门等标志性建筑;维持正阳街、朝阳街、中街路、沈阳路的街路尺度与街道风貌;保持前朝后市的平面功能布局;对历史文脉的整理和完善应尊重历史的延续性和演进过程,做好整合、互动和联系。在对历史建筑的维护的同时,还需要对于一些区域进行更新改造,但严禁采用大规模的拆除或更新建造,历史街区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的,我们的整治不能一蹴而就,而只能分区域分地点的认真细致的进行,这样才能保护整个街区的历史风貌。

文物保护单位

强调对世界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维护及合理化使用。在对文物古迹、遗址、遗存进行保护、修缮、环境整治的基础上,以故宫为核心,重点建设“一廊”、“一道”、“三景区”。

“一廊”:建设具有清风古韵的历史文化走廊,将沈阳不同时期重要的历史建筑,如张氏帅府、沈阳故宫、中心庙、城隍庙、罕王宫等用绿廊联系起来,成为历史的纽带;

“一道”:一条千步大道,依托通天街,通过在街路两侧设置小型广场,营造皇城曲径通幽的意境与氛围;

“三景区”:在北端建造遗址公园直至中心庙广场为皇城胜景,以打造地方风尚,主要以商业活动为中心景观;皇城中心故宫至政督广场为打造满清风韵,主要以历史建筑为中心景观,体现皇家气派的方城古韵;张氏帅府以北至故宫前广场为奉天风云主题功能区,以打造出古色古香民国风情。

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

以前清文化和民国文化为依托,以故宫为核心,突显皇城“方型井字格局”,对有代表性的,体现方城古老魅力与风貌的重要标志物与标志点,如城门、钟鼓楼及局部城墙,利用点、线、面等手法重新构建皇城边界,将皇城范围内散落的故宫、张氏帅府、中街、遗址公园等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前文”、“后市”发展格局。“前文”,即围绕故宫、帅府,打造以文化、旅游、博览、会议、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休闲旅游区。传统胡同、街巷地名是社会风俗习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集中展示。方城内街巷、胡同纵横交错,有以官署王府命名的,如十王府胡同、少帅府巷;有以商贾行市命名的,如铜行胡同;也有以宫观寺庙命名的,如长安寺巷。从中不难发现时代的变迁、世事人情、风土民俗……对传统地名的保护反映了对历史的尊重。

旅游资源开发

为进一步彰显方城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传统文化,建设观赏古迹、体验文化方案,旅游业将作为历史街区的首选功能进行开发发展。方城将构建以故宫为中心,以南文北商为特色,以地上历史文化遗存观览和地下“非遗”体验相结合的方城文博旅游区,积极打造具有清文化特色和满族风情的精品演艺项目,不断增强沈阳的文化魅力和城市特色,把方城建设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和娱乐消费于一体的东北知名历史文化综合消费区,能够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商业发展

商业活动是城市生活中最活跃的要素,商业空间环境也因此成为城市社会文化生活的中心,有着很强的社会效益。方城以中街为其商业聚集中心,历史上的中街曾经商贾云集,“满汉全席”、“老边饺子”、“李连贵熏肉大饼”等特色餐饮深受海内外游客喜爱。不经意间,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抢占了老字号的地位,传统的餐饮老店逐渐从商业街上销声匿迹。

为此未来的中街仍在保护中街特色商业区的同时,规划增设传统特色商圈,其中的中心庙传统老字号商圈位于历史建筑中心庙的西北区域,商圈建筑群以传统四合院落式布局,有萃华楼金店、老边饺子、马家烧卖、大光明眼镜店、亨得利表行等沈阳老字号主要业态,通过在其重要地段增设老字号主题雕塑、商业街入口牌坊、老字号主题雕塑、民俗场景展示等营造观古街风韵、赏传统工艺之感。

参考文献:

[1]陈伯超.地域性融合文化对盛京城空间格局的影响.城市建筑,2006第6期

[2]阮仪三.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城市规划汇刊.2002第2期

[3]金光熙,韩玉鹤.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认识与实践—以“盛京城古文化街”为例.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版

[4]杨宏烈.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董晓卿.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山东建筑大学,2011

上一篇:“逆作法”施工新技术探讨 下一篇:议市政道路改造施工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