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动词与汉语形容词作谓语

时间:2022-10-04 07:37:49

轻动词与汉语形容词作谓语

摘要:关于形容词作谓语的轻动词概念很多,如Hale&Keyser的L-句法在探讨派生形容词性动词(deadjectival verb)的时候VP的上层V,Chomsky的轻动词理论,黄正德的事件谓词,以及国内的如邓思颖的轻动词,邓红风的空动词假设等,从轻动词的角度出发对形容词或汉语形容词作谓语的现象给予了自己的解释。但是这些概念的出现,不免造成了轻动词概念的混乱。本文将在梳理关于形容词作谓语的轻动词概念的基础上,对比各个概念,最后使用Chomsky的轻动词理论对汉语形容词作谓语的现象给予解释。

关键词:轻动词;形容词;谓语

一.引言

随着生成语法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该理论被应用来解释很多语言现象,其中就有从轻动词的角度出发对形容词作谓语的现象的阐释。如,Hale&Keyser(1988)的L-句法,Chomsky(1995,2000)的轻动词理论,黄正德(1997)的事件谓词,以及邓思颖的轻动词(2003)和邓红风(2009)的空动词假设。虽然这些理论都对形容词或汉语形容词作谓语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但关于轻动词的概念较多,则不免产生人们对其认知的混乱。本文将对上述的理论及假设进行梳理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选定Chomsky的轻动词理论对汉语形容词作谓语的现象给予阐释。

二.相关的轻动词概念

2.1 Hale& Keyser的L-句法

Hale和Keyser(1993,1997,1999)在Larson(1988)等的基础上揭示了一些派生动词的构词机制,如英语中有一部分动词来源于名词或形容词,如sneeze,clear,shelve等,这一类词称为“派生动词”(derived verbs),并为这类动词的论元结构及句法属性提供了一个纯句法的解释,其中就包括形容词派生而来的动词如(1)所示,推导在VP shell结构中进行,(1)中的上层V是一个没有语音形式的成分,即轻动词。

2.2 Chomsky的轻动词

90年代中期,Chomsky(1995)在Larson VP shell假设的以及Hale&Keyser对VP shell假设阐发的基础上,把VP shell中的上层V定义为轻动词,与功能语类Agr一样,没有语音形式也不表达语义内容。V仅选择VP作为补语,投射为vP;下层V上移至v并与之合并,形成V-v,Spec-vP的位置用于合并外论元或填充词或者接纳由下移入的内论元。

Hale&Keyser严格区分L-句法和S-句法,将Larson的VP shell假设应用于表达动词内在的语义结构和动词的推导的句法属性,并把这种表达和推导限制L-句法中(温宾利,程杰,2007)。Chomsky(1995)认为L-句法和S-句法遵循同样的句法机制,可以把L-句法作为S-句法的一部分,如(3)。但是我们发现图(3)中,如果将L-句法看做S-句法的一部分,上层VP的Spec位置会出现成分的重叠现象,因为在L-句法中它是AGENT的位置,在S-句法中却是THEME的位置。

Chomsky(2000)对轻动词进一步明确,(3)可表达为(4),clear先由A的位置移位至V,然后上移至vP的中心语位置并与v合并。之后Chomsky(2000,2001,2004)更是将轻动词的地位提升至“核心功能语类”,是纯句法的成分,无语音形式也不表达任何语义内容,必须以VP做补语。

2.3黄正德的事件谓词

黄正德(1997)对轻动词假设进一步扩展,全面引入词项分解法(参见McCawley),使之与H&K的理论相结合,用于分析汉语的句法现象。他从生成语义学的观点出发,认为句子表达“事件”(eventuality),事件结构决定句子结构,而事态结构的复杂性决定句子结构的复杂性。每一个动词都对应一个简单或者复杂的事态。复杂事态的蕴含关系靠事态谓词(eventuality predicate)如状态谓词HOLD、BE DO,起始态谓词BECOME、OCCUR,使役谓词CAUSE等来表达(温宾利,程杰,2007)。同样,以“John cleared the screen”为例,如(5):

黄(1997)将这些事件谓词定义为轻动词。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黄的轻动词与Chomsky的轻动词之间的区别,温宾利和程杰(2007)将前者称为元动词(proto verb),认为后者为主流的轻动词理论。除此之外,黄正德的事件谓词与Chomsky的轻动词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参温宾利,程杰,2007),这也是我们最终选择Chomsky的轻动词理论来解释汉语形容词作谓语的原因之一。

2.4 邓思颖的汉语句子基本句子结构

邓思颖提出的汉语基本句子结构,具有CP的地位(详见邓思颖,2003)。曹炎军将邓的句子结构变成具有TP的地位,如(6)其中T以vP为补语,v具有依附性,必须粘着在其他词项上。不过邓提出的该结构中的轻动词则比较特殊,因为它不仅表示黄所提出的事态(eventuality),而且补语比较多样化,也就是说这里的v不仅可以以VP为补语,而且还可以以DP,AP,PP为补语。

Chomsky明确提出,轻动词v仅以VP为补语,且轻动词的存在具有普遍性。邓思颖的轻动词仅仅局限于汉语句子现象,所以与Chomsky的主流的轻动词理论是不相符的。

2.5 邓红风的空动词假设

为了解决形容词的归类问题,邓红风提出假设,汉语中存在一个是一个动词结构-空动词be,没有语音形式,却能独立存在。它最大特点就是不依赖其他动词单独存在。它与英语中的be有很多相似的性质,属于空语类又与英语中的空语类不同,也不同于汉语的“干”,“打”等轻动词,与VP shell中的轻动词有许多共性,但也与之不同。邓进一步提出假设,若以数字量化动词性,动词的动词性为3,形容词为2,介词为1,名词为0,“是”具有弱动词性1,空动词be为2。在此基础上,邓提出若动词性达到3或以上时,一个成分可以当谓语。所以空动词be必须与形容词合并才能形成谓语(邓红风,2009)。如(7)(8)的形容词:

(7)他的手be冰凉。([+N他的手[+V be[+V冰凉])

(8)天空be湛蓝。([+N天空[+V be [+V湛蓝])

但该假设只是邓的一点初步研究,若想证明该假设的合理性还需大量的工作。

3.形容词作谓语的分析

汉语的形容词相较于其他语言的形容词而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词类,因为它可以直接作谓语,不需要系词(赵元任,1979;吕叔湘,1980)。当然汉语的形容词也可以与系词共现作谓语。本文仅探讨其直接作谓语的情况。我们来看一组句子:

(9)这瓜甜。

(10)张三热一壶茶。

(11)他高我一头。

我们发现这三个句子,(9)中形容词“甜”发挥着不及物动词的作用,(10)中,端正则可以看做是带一个宾语的及物动词,(11)中“高”则起着像“put”、“give”之类的词一样的作用。选取这三个句子的原因,是因为基本包含了形容词直接作谓语的所有情况。

下面我们将使用Chomsky的轻动词理论对以上三个句子一一进行分析。

根据Chomsky的轻动词理论,“甜”基础生成于VP的中心语位置V,然后“甜”从V上移至vP的中心语位置,并与v合并,从而完成移位,如图(12)所示:

对于句子(11)中的“端正”也是同样的道理,“端正“基础生成于VP中心语位置,以DP“态度”为补语,“端正”上移至vP中心语v并与之合并,完成移位,如(13)所示:

句子(12),“高”类似于“give”、“put”类动词,我们看图(14):

4.结语

至此,我们完成了对于形容词作谓语相关的轻动词的梳理与比较,并以Chomsky的轻动词理论为依据,对汉语形容词直接作谓语的现象进行了解释。当然,汉语形容词作谓语的现象远远比文中所提及的现象要负杂,仍需大量的工作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Chomsky,N.1995.The Minimalist Program [M].Cambridge,MA:MIT Press.

[2]Chomsky,N.2000.Minimalist inquiries: The framework [A].InR.Martin,D.Michaels & J.Uriagereka.(eds).Step by Step: Essays on Minimalist Syntax in Honor of Howard Lasnik [C].Cambridge,MA:MIT Press,89-155.

[3]曹炎军,2008,英汉两种语言中轻动词对比研究。

[4]邓思颖,2003,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邓红风,2009,论汉语中的空动词be[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4):77-78。

[6]黄锦章,2004,轻动词假设和汉语句法研究[J]。汉语学习(6):11-16。

[7]温宾利,程杰,2007,论轻动词v的纯句法本质[J]。现代外语(2):111-122。

[8]吕叔湘,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9]赵元任,1979,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个案研究 下一篇:浅谈教学勇气及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