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课堂,捕捉不期而遇的精彩

时间:2022-10-04 06:55:20

灵动课堂,捕捉不期而遇的精彩

摘要: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随时会出现一些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如何利用课前的预设和课后的反思深入挖掘与拓展生成性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了新课标下信息技术课堂的发展需要。本文从预设与反思两个方面入手,对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 预设 反思

G623.58

教学活动是一项具有创造力的复杂活动。信息技术课堂更是承载着日新月异的知识与技能的创新,在课堂上随时会出现一些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并在利用中不断反思与挖掘,使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形成和谐与统一,成了如今信息技术课堂的改革使命。

一、感受“生成”。

所谓生成,就是创生、生长和建构。生成性思维方式是一种有框架但不凝固化的、善于捕捉和判断变革中出现的事物的整体性价值并进而修正原有理论框架的思维模式。目前,这种思方式已经渗透到我们教学的方方面面,在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灵动的同时,以它的独特之处让我们感受到了教学的别样精彩。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是一种以师生间的互动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因为学生的个体文化差异,在具体的教育教学环境下,也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课堂上的生成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被挖掘,也反过来不断“重组”课堂教学:原有的教学内容会被生成为新的教学内容,任何教学事件都有可能被生成为活生生的新的教学内容,从而充分肯定了学生生命个体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有血有肉”,充满生机。

二、预设“灵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谓教学预设,就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与设想。预设性思维方式,其本质是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作出的一种预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预设通过追寻教学本质和教学规律,“铺垫”一种恒定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中,教师所传授的内容以及方式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安排的,课堂上偶发的教学资源亦难成为有效的教学内容。

然而,预设并不是静止的、无变化的,它同样可以成为一种策略性的准备,在预设中追寻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预设个体差异巨大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元化应激反应。这就意味着预设中可以有生成,有效的预设实质就是一个创生的过程。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预设挖掘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也可以在此基础上,预设复杂多变的教学现象,在生成的作用下,完成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发展、完善与超越,形成一个灵动的课堂。

三、捕捉“精彩”。

生成性资源不同于传统教学资源,它通过学生和老师的互动随机出现。若是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利用,势必会让我们的课堂偏离我们的预期,甚至无法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因此,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与总结,就成了造就精彩的生成性资源课堂的必要手段。

教学反思是一种高水平和高层次的思考。教师不仅能利用反思来提升教学效果,它同时也是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保证,是全程备课的一种体现。通过教学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完成由实践到认知的飞跃。在课堂上出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生成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新的教学内容,收获了一些有价值的效果时,我们就应该反思这堂课生成中的“成功点”。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反思它们与促进学生的有效生成之间的联系,以便在以后的课堂中精准把握如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生成的成功。然,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把握不当也会造成教学的失误,通过反思来“亡羊补牢”,并不会“为时晚矣”,及时的查漏补缺,反思自己的预设是否有价值,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学评价是否得当等,更是让以后的教学成功捕捉到“精彩”的必要手段。通过这些反思,升华我们的课堂预设与情境把握,为以后的精彩课堂提供实践与认知上的双重保障,定能让生成性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大放异彩。

总之,成功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离不开与预设的和谐统一,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深刻反思。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统筹预设,创设一种灵动的、创新的信息技术课堂。同时注重反思,形成独特的教学智慧,捕捉、判断、重组课堂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精彩。

参考文献

【1】陈力.预案・生成・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生成性”课堂教学策略探微[J].学科教学探索,2005 (5)

【2】董自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09)

【3】顾鸣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形成与应用[J].新课程・小学,2013(07)

【4】周波,徐学福.预设与生成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思维.中国教育报,2009(11)

作者简介:成春佳(1985 年12月)性别:女,籍贯:绍兴上虞,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上一篇:初中日语课程标准的流变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课下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模式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