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1/3骨折疗效观察

时间:2022-10-04 06:47:19

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1/3骨折疗效观察

【关键词】 锁骨骨折;内固定;克氏针

文章编号: 1003-1383(2013)02-0257-01

中图分类号: R687.33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3969/j.issn.1003-1383.2013.02.047

克氏针内固定是锁骨骨折切开复位中最常用的一种内固定方法,以往将针尾留置于肩峰端,易出现克氏针滑脱、退针,针尾刺破皮肤,造成针眼感染,严重时造成骨折移位、畸形愈合。我院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1/3骨折移位106例,将针尾留置于锁骨内1/3处,临床治疗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106例,男性79例,女性27例,年龄8~65岁,平均36.6岁,所有病例均为锁骨中1/3新鲜骨折。

2.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下取锁骨中1/3处上缘切口,分层切开暴露骨折端,清除血肿,从髓内逆行钻入直径为2 mm克氏针穿出皮肤,将骨折解剖复位,对粉碎性骨折复位后加用可吸收线捆扎固定,再顺行将克氏针钻入骨折远端,折弯针尾,剪除过长部分,于针尾处切开长1 cm切口,将针尾贴紧锁骨骨面,并用粗丝线将克氏针尾部与锁骨捆扎固定,活动肩关节,确定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可靠,冲洗后皮下及皮内缝合切口,术后患侧屈肘90°用三角巾悬吊3周,3周后开始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结 果

本组106例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4~6周X线片均显示有明显骨痂生长,6~8周全部临床愈合,未出现克氏针脱出、感染及畸形愈合,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前、术后X线片见封三图1、图2。

讨 论

锁骨骨折以往以徒手复位绷带外固定,病人不易保持骨折复位的良好姿势,易导致骨折移位,骨折畸形愈合。手术治疗为了骨折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达到早期活动的目的。

锁骨骨折内固定方法很多,目前用的髓内克氏针内固定有取材方便、价格低廉、操作简单等优点。根据连学全等[1]试验,采用直径为2.0 mm的克氏针内固定锁骨,可以完全足够承受患者上肢重量及日常轻微活动所引起的剪应力,它的抗折弯、抗旋转、抗拉伸强度足以抵抗外界正常活动所引起的载荷,因而术后病人可以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传统克氏针内固定针尾留置于肩峰端皮下,受针尾弯头与锁骨之间的软组织牵拉拨动影响,肩关节活动时,由于变化,克氏针则会松动,被牵拉移位,针尾刺破皮肤,引起疼痛、感染,严重时克氏针脱出引起骨折移位与畸形愈合[2]。本组106例将针尾留置于锁骨内1/3处,并用粗丝线将针尾与锁骨捆扎固定,避免针尾旋转刺激周围组织,在上肢制动的情况下胸锁关节的运动微乎其微,故克氏针所受的牵拉力,以及经克氏针作用于锁骨剪力或旋转应力均微不足道。针尾留在近端骨皮质有抓持力,起固定作用,加上克氏针与髓腔的摩擦力,两力相合足以抵消肩关节活动产生的分离应力[3],足以避免克氏针产生移位,也不对骨折愈合过程产生干扰。本组全部病例骨折愈合良好,未出现克氏针脱出、感染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移位锁骨中1/3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损伤小、内固定材料便宜,避免了针尾留置于肩峰端所引起的并发症,提高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连学全,黄世民,庄耀明,等.克氏针固定锁骨的生物力学试验和临床疗效[J].中华骨科杂志,1994,14(3):163164.

[2] 王扬志.克氏针逆向内固定治疗锁骨中外段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07,10(3):283.

[3] 杜洪刚,宋 华.锁骨骨折克氏针内固定20例失败原因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9):1080.

(收稿日期:2012-09-21 修回日期:2013-04-02)

上一篇:经左、右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应用的比较分... 下一篇:五月女装:花开有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