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暗中的一束光

时间:2022-10-04 05:56:58

[摘 要]葛西善藏市私小说中破灭型的代表作家。对于破灭型的私小说来说,日常生活的悲惨状态是私小说成立的前提。他处在病痛的折磨和贫困的生活环境当中,以至于创作的作品也直接讲述其苦痛和绝望的心境。通过本文的分析从中看出葛西善藏的积极状态,让人看到葛西善藏的心境的改变。

[关键词]葛西善藏;局限性;父爱;自然

葛西善藏是私小说破灭型中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其作品也被誉为最纯粹的私小说。因为葛西善藏个人的生活状态的穷困潦倒以及他对生活现状的不满,导致他的创作中作品大多也是对生活的抑郁,苦闷,毫无希望的叙述。本山健吉在1983年《私小说的作家论》的评述中写道,葛西善藏为了艺术不惜牺牲一切,特别是自己的牺牲,而且他的朋友都以为他有怪病。无论他遭受多大的痛苦他都不具备被拯救的因素。他一味的固执,以自我为中心,最终成为彻底的破灭型私小说作家。

葛西善藏生涯的挚友古崎精二将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就是他创作了处女作《悲哀的父亲》31、2岁的时候,当时他处于静观自己周围环境的时代。第二期是他到了35、6岁的时候,当时他处于怀有柯烈的眼光看周围环境的时代。第三期是他超越自我,自然与人合二为一的晚年时代。在第三期是他清澈的心境的体现,由此可见,他早期的心境与后期的心境是截然不同的,他虽然在早期描写自己的颓废忧郁以及自己悲惨的生活,但其艺术成就无法与后期的心境小说相匹敌。可以说研究葛西善藏的心境转变表现在何时都是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的。山室静在《葛西善藏与〈私小说〉》中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与那些才华横溢,难辨优劣的现代作家相比,葛西善藏毫不逊色。虽然是自然主义族谱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但葛西善藏并非是世人所误人为的无理想,无伦理之辈。由此可见葛西善藏并非完全是以破灭者的身份而存在的。当中还有调和的部分产生,也是对破灭型的突破,展现自己积极的姿态。

一、生活的局限性

葛西善藏出生在青森县弘前的松森町,因德田秋声迈出了文学志向的第一步,通过德田秋声的引荐拜在相马御风的门下。不久他与乡里的妻子结婚后,只身一人前往东京,继续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在葛西善藏的作品当中,主要都是通过主人公与艺术、妻子及情人关系来描述主人公的心境与生活。这种描写脱离生活背景,而且给人树立一种“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的形象。从1912年的处女作《悲哀的父亲》到1927年最后的作品《醉狂者的独白》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对短暂的大正时代,自由民权运动与民众斗争相结合,由此引发农民斗争,1885年达到高潮。在阶级矛盾的背景之下,日本明治政府颁布保安条例来镇压自由民权运动。作家的创作受限,在此恶劣的环境当中作家们的表现为三种状态,一种是采取迎合国家政治导向,一种是反对政府的独权,还有一种则是对当前社会环境,政治举措漠不关心,只考虑个人的心理。

葛西善藏以及他笔下的主人公们就是第三种状态的典型代表,他对社会环境,局势发展,政治举措均采取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状态,这是对现实生活消的表现,他不希望自己去争取,去拼搏,一心专攻于艺术创作。在创作层面上是典型的艺术至上,但在生活层面上却遁世成了逃亡的奴隶。在《悲哀的父亲》中,主人公在面对回家陪孩子和继续远离妻子,孩子封闭自己而进行创作时,他自我安慰道:坚强的孩子是完全不需要父亲陪在身边的,他还不如坚持追求自己的艺术道路,并且为其献身。孩子不久也会到他这样的年龄,到了那时就会从自己的死中感悟到真实、所以在大正时代的社会背景下,他的创作是完全具有局限性的。

二、父爱的真情流露

在《悲哀的父亲》的作品当中,葛西善藏一家搬到东京,但因为葛西善藏除了创作之外再无生计来源,不久家庭就陷入困窘当中,拖欠房租,走投无路,妻子只能回乡筹钱,当房东来要钱时葛西善藏无法支付房租,最终只能无奈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以往葛西善藏塑造的形象都是堕落,潦倒,不问世事的,但是他们所表现的状态却令我感到有所惊讶。在濒临绝境之下,不慌不忙的主人公与吃着毛豆充满童趣的孩子们几乎融为一体。从某一层面莱说,主人公的心境是豁达的,也可以从中看出血浓于水的父子之间的疼爱之情,让读者感觉到葛西善藏的改变。

在《带着孩子》的小说中,面对凶神恶煞的房东三百,小田与大儿子相视一笑:这真是个古怪的家伙,不是吗?儿子也同样悲哀地苦笑道,谁说不是呢,古怪的家伙。看到这里我不仅感叹儿子与父亲在面对这件事情上所采取的态度竟是相同的,这也正体现在葛西不问世事的态度。当他们被赶出所居住的地方时,葛西变卖了所有的家具和生活用品,只留下了他写到一半的稿子、笔、墨水还有正上二年级儿子的书籍和文具用品。从这个细节上可以看出,葛西对孩子还是有关爱之处的。他及时自己穷的什么都没有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放弃学习。在向昔日旧友求助的时候,面对旧友不友好的态度他原本可以起身就走,但是却又坐了回去,他说:若我一人怎样都可以,可如今带着两个孩子。可见他并非是冷血无情之人,并非是不问世事。

还有处女作《悲哀的父亲》中,他看到金鱼时会不禁想起和孩子在一起的情景,因为思念孩子而不惜卖掉自己仅有的家当就为了给孩子买礼物。所以在其创作的初期,父子之间的爱确实是存在的。这对葛西善藏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的突破,从《悲哀的父亲》中也可以看出,这也是他后期心境小说创作的一个起点和源头。

三、自然环境的影响

葛西的作品当中有一些对自然的描写也是很受读者喜欢的,他既通过自然表现出了憧憬又表现出了厌倦。在《悲哀的父亲》中写道:四月末,天空中弥漫着雾霭般的薄云,阳光洒在樱花的嫩叶上,小麻雀啾啾地叫个不停,从早到晚,不知从何处传来了平坦地面的人们的号子声。虽然随后就描述作者自身的疲惫,呆滞的状态产生对比的效果,但是也不难看出葛西面对自然的生机勃发,自己内心当中多少还是会受到一点冲击。

还有在其后期的作品《柯之嫩叶》的开头部分,葛西偶然间看到邻居家庭院的柯木时,其美丽,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叹柯木与他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的不同,他也说他相信人,人的生活还是可以更加丰富多彩的,这个道理是对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葛西对他本人感到的疲倦想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柯之嫩叶》的结尾处,作者又写道:闪耀吧,柯之嫩叶。我应该去何处寻求光与热呢?我的叶子已经枯萎了,亲爱的柯之嫩叶啊,把你的光辉分给我一些吧。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都是以一种积极的姿态所描写的。叶子虽然不能言语却在平静之中给葛西予力量。自然环境对人的心态影响是很大的,这也充分体现出葛西善藏从起初的无理想,无解决到现在豁达,和谐调和心态的转变。

破灭型私小说作家葛西善藏在其局限的生活当中所流露出来的父爱与对自然的向往,就是这种积极性也正是私小说在当时社会环境中所需要的。同时我们也能看出在葛西善藏晦暗的=生活当中还是存在那么一束父爱与向往自然之光的。

参考文献:

[1]伊藤整,等.新潮日本文学小辞典[K].东京:新潮社.1968

[2]倪祥妍.方汉文.跨文化视阈中的“零余者”―郁达夫和葛西善藏比较研究[J].学术界.2010.25(10):158-164

[3]魏大海.私小说:20世纪日本文学的一个神话[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文艺出版社.2002

[4]角川源x.日本近代文学大系.广津和郎、宇野浩二、葛西善藏集[K].株式会社角川书店.昭和45年7月

[5]叶渭渠.日本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新形势下医院档案管理改革研究 下一篇: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