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文阅读教学的四个要求

时间:2022-10-04 05:34:21

浅论语文阅读教学的四个要求

在中学语文各板块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是更具艺术性的板块。所谓语文阅读教学的艺术性,是指阅读教学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愿望和动机。这种教学艺术是获取高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志。语文阅读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结构要素:教学内容的情感性、阅读思维的情境性、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教学语言的示范性。语文阅读教学艺术的规律和构成要素决定了阅读教学必须达到下述四个要求。

一、突出情感性要求

这由阅读内容的情感性所决定。语言是一种工具,在本质上有表情达意的功能。“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课文),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字、词、句、篇等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以理驭情,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

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即古人所说的“披文以入情”、“因情而觅理”。不论是教学写人的文章还是教学记事的文章,拟或是教学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语言所传达的作者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设置情境性要求

这是由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发展思维能力是中学各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而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不同。其他学科的思维训练只是把语言作为媒介或凭借,通过对本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观点的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抽象、概括等活动来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

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课文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诱导,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事实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当然,阅读教学也离不开抽象思维,也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教师往往只注意课文中的理智因素,而忽视了蕴含于字、词、句、篇中的情感因素,其结果是,本来极其生动、情感强烈的作品,经过肢解、剖析,只剩下干巴巴几条筋。这种单调枯燥的情感体验,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最终失去学习语文的动力。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的方式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这既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阅读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唯其如此,才能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将“厌学”变为“好学”,将“不会学”变为“善学”。所以,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学生实际,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开启学生思维,像导游那样逐步将学生引向柳暗花明之处。

三、开展实践性要求

这是由语文知识技能的实践性所决定的。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读写听说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无不同现实生活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个体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原”,“需要的基本特征就是带有动力性。”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语文学习的需要来源于对语文与生活(听说读写实践)的密切联系。因此,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听、说、读、写活动。应该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教学《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作文难于选材的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教师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讲究艺术性要求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十二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强调,教学语言“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主要是口语)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推广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和阅读思维的情境性要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所描写的形象和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总之,情感、思维、需要、语言是构成阅读教学艺术的四个基本要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由语言(包括课文语言和教学语言)感知课文传达的情和意,引起大脑神经系统的思维活动,理解知识和获取知识,并不断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进而推动自己更加自觉积极地学习。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贯穿始终。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的组织指导听、说、读、写训练,才能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这个过程既符合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阅读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特殊规律。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要塞中学(214432)

上一篇:语文教学如何以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 下一篇:也谈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