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生物课堂教学

时间:2022-10-04 05:07:08

论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生物课堂教学

【摘 要】 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团队互动的氛围,重视合作探究,充分利用课件、视频、局域网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实现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任务,通过组织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使全班的生物教学成绩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关 键 词】 生物新课程;多媒体教学;合作探究

生物课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的生物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改变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是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内容。把握好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有效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为做到每一次教学活动中都贯彻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现最新的教学理念,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新课程理念进课堂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讲授的倾向,采用积极主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实践的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帮助学生精选、积累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教学设计上,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引信息技术进课堂

(一)用多媒体呈现知识

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生物,如在教学“珍爱生命”时,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关于珍爱生命的录像资料,让学生从直观的场景中学习生物,体会生物在社会生活的所起的作用,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

(二)用局域网络技术平台开展生物教学

在生物教学领域中应用网络技术,交互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利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利用局域网进行讨论交流,在避免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的同时,还能大量增加知识的交流量,使合作学习的效率大幅度提高。我在组织“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一节的教学中,利用课件、局域网教室等多媒体资源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真可谓“一张画胜过千句话,一个网络交互学习环境又胜过千张画”。

(三)利用Internet网资源库辅助生物教学

Internet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这些知识和资源都是按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沃土。网络环境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个别辅导,也可以协作教学,还可以分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实施因材施教。网络化生物校本辅助课程要求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同时探究一个或多个主题,有目标地选取信息、分析数据、图表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利用信息,处理信息,并获得方法、技能及知识。开发网络化生物校本辅助课程,让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生物,是生物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

三、用合作探究的模式进行课堂教学

(一)合作是生物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现代社会讲求互动合作,强调团队精神。讨论是常见的互动合作方式,如在“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节教学时,血浆和原尿成分的变化,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作用有什么特点?同血浆相比,肾小囊的液体(原尿)含有很少的蛋白质,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水和尿素。这说明肾小球和肾小囊壁可以透过小分子物质而很少透过蛋白质这样的大分子物质。在原尿中出现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没有,这说明肾小管有什么作用?说明肾小管可以重新吸收原尿中的全部葡萄糖。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学生大多难以理解,我在授课时通过解释和分析肾脏的功能,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各抒己见。

同学之间通过合作学习,互帮互学,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所以,我在教学中教会学生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探究是学习生物的有效途径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与实际生产和生活密切联系的科学,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种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日益完善,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已成为现实。在生物教学中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生物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挖掘生物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

在“观察蚯蚓的运动”探究实验教学中。我将学生分为四组,每一组都分别做一组对照实验:将两只蚯蚓分别放在光滑的玻璃板和粗硬纸板上,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情况。实验的结论是:蚯蚓在粗糙的表面爬得快,但过一会就感觉爬得慢了;而有些组却发现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速度比在硬纸板上快。学生对实验结论产生了质疑。分析了实验结果:蚯蚓运动是依靠体壁肌肉和体表刚毛的协助进行。把蚯蚓放在玻璃板上没有摩擦力或摩擦力很小,因此蚯蚓无法运动;硬纸板比较粗糙,体壁、刚毛与玻璃板之间的摩擦力较大,所以蚯蚓在硬纸板上的运动速度较快。我肯定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观察探求的精神,引导学生:“用手触摸蚯蚓体表,有什么感觉?”“玻璃板和硬纸板会对蚯蚓体表分泌的黏液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经过讨论认识到:是蚯蚓体表不够湿润导致这一结果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蚯蚓的体表,发现体表分泌黏液。当把它放在玻璃板上时,由于玻璃板与蚯蚓体壁的粘附性很强,使两者之间的作用力增大;当把它放在硬纸板上时,由于硬纸板比较干燥,蚯蚓体壁分泌的黏液被硬纸板吸附住了,蚯蚓就像在沙堆中一样,运动速度很慢,甚至不能运动。学生通过热烈讨论,深刻理解了课本上“观察中注意保持蚯蚓体表湿润”的原因和重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动脑、乐于探究、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我还要求学生把学习结果写成探究报告,认真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丰富交流内容,提高合作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群体交流是优势互补的有力措施

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气氛的个体与群体的交流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肯定,也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教学中,我先讲授,接着让学生通读课文,提问的结果是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掌握要点。然后,让学生针对教材内容开展合作学习,分组对“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问题进行讨论,让小组内的每一位同学都把问题弄明白,然后再进行交流,给每位同学都提供发表意见的机会,大家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全班同学都相互交流,互教互学,优势互补。通过群体交流,使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只有在每位小组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才能够获得全班的成功,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班风需要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营造。

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团队互动的氛围,重视合作探究,充分利用课件、视频、局域网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质量,实现教学大纲要求教学目标任务,通过组织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使全班的生物教学成绩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范长寿. 中学生物教法研究[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2] 胡玉华. 生物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魏长娟.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研究[M]. 北京:华文出版社,2007.

上一篇:指导高中生科学预习物理实现高效课堂服务 下一篇:浅谈如何让小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