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图纹石的意蕴美

时间:2022-10-04 04:44:07

图纹石的意蕴美是在其形式美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美

一、何为图纹石的意蕴美

在《论图纹石的形式美》一文中笔者曾谈到,形式与内容是一对哲学范畴,通常是内容决定形式

因为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继承性,所以我们可以对图纹石的形式美单独地进行赏析

但这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入到图纹石的意境之美中去,以获得进一步的审美感受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思想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意境是意与境的结合\情与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空灵的审美境界现代中国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的“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也是这个意思

如果说图纹石的形式美是赏析者对形质色纹,尤其是对纹的形式结构的感知的话,那么图纹石的意境美则是由形式美的审美表象入手,在深入观察生活和思考体验的基础上,加以选择、提炼、组合并融汇了赏析者的想象、情感等审美心理因素,从而形成主体与客体统一、现象与本质统一、感情与理性统一的一种审美意象如果将这种审美意象进行文学的艺术传达,那么它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内蕴的意境之美,我们称之为“意蕴美”

所以,由图纹石的形式美到内在的意蕴美的深入过程,既是一个审美意识由形象感性到意境理性的深入过程,又是对图纹石艺术美创造的体验构思和表达的过程

这说明,随着审美的深入,观赏者对图纹石自然美的发现必然要进入到对图纹石艺术美的创造上来

英国著名艺术理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1914年)中提出了著名的“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论点,我们考究图纹石的内在意蕴美,其实就是要去领悟图纹石直观形式中的“有意味”的内容内容的表达有两个层次,一是图纹形象所表达的主题,二是对主题所蕴涵的意境的深层次的感悟。

二、图纹石的主题表达

图纹石的主题表达,是在对图纹石观赏面和观赏角度的审视、对比、取舍之后的命题、配座,组合与陈设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命题

命题是主题凝练的说明,而配座、组合、陈设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图纹石“对镜贴花黄”(图1)的配座为一镜架,巧妙地将石中之象转化成了镜中之象,更好地烘托出了少女晨妆喜悦的主题情感

奇石组合,由命题为“花前月下”、“轻舟恋语”和“回娘家”的三枚图纹石组成,以一个由男女相悦到终成眷属的故事情节表达了“爱情进行曲”(图2)的主题形象

图纹石的命题,只要不是“名不符石”的,大多都是有审美内涵的其表现手法有的直白,如藏石“秃鹰”(图3),就石论“实”,让人认同;有的点题,雅石“脸谱”(图4),点明主题,排除歧义;有的抒情,如“酒香留韵”(图5),酒液流淌,抒情双关;有的会意,如“毕加索画意”(图6),比附名作,意会传神……

三、图纹石的意蕴表达

图纹石意蕴的表达,是赏析者进入到意境的理性审美阶段后诉诸于文字的表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赋文以美这“文”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可以是收藏者本人的艺术创作,也可以是他人的艺术创作。藏石“重逢”(图7)是一枚有一对男女形象的画面石,以此为题的诗是这样写的“你慢慢走来/走进我的视线/这样的重逢像是梦/多少年过去/深情只是曾经/如今只是空/,当你和我随人群/擦身而过/请不要把思念/写在脸上/慢慢走过/静静走开/我们都别说再见……”诗歌捕捉到了画面上男女虽然并肩,但脸却矜持地各朝一方的肢体语言,以其中一人的独白深化了“重逢”的内涵,让这一枚自然造化之石承载了赏析者所寄托的一种回忆与无奈交织的离愁别绪。而这种离愁别绪作为一种艺术美的表达,人同此心,心同此感,就能够更加地激起再赏者的心灵共鸣,从而使这枚画面石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的意蕴上更具魅力。

邹炳文常应石友之约,按藏石者的命题赋文。他在《诗歌,散文等体裁在赏石文化中的作用与实践》一文中,将图纹石的文化鉴赏归纳为“根据石头表象上的图纹形状,用我们掌握的文化知识去应对,去解释这些图纹形状所要表达的内容”我们从他对藏石“江南烟云”(图8)的赏析中,可以体会到他是如何由这枚画面石的形式美入手逐渐深入到对其意蕴美的文读诗赏的心路历程。

首先,他对该石的画面作了以下的解析:

晨曦、暖照、水乡、泽国,是这枚美石的造化:饱满、清亮、疏密、淡雅,是这枚奇石的亮点想把它的内涵展开,倒还需要心入其石,思怀。

然后,以散文的形式作了文读:

薄薄的雾,刚刚儿撕开,抹着淡淡柔和的天际,醒来了,携带着晨光

田家的树,懵懵儿站起,穿着凉凉轻薄的纱缦,伸展了,抖擞着露珠。

水在田里躺着,等着彩霞,想把美丽溶入怀抱,润泽那萌芽的苗秧她心细的等待着秋唱。

船在湖里游着,撒着鱼苗,要把希望种在心里,培植那鱼儿的欢快:她舒心地吟唱着渔歌。

朝阳出来了,树木葱绿了!水田湖荡,荡漾着一天的辛勤,人们在这恬静的画面里,笑了!

四、意蕴的层次性探讨

王国维作为我国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将诗歌的意境(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个层次,他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宗白华在《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说,“艺术境界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

在观赏石审美进入到人石合一的意境时,我们可以将意境进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状态此时的石完全成了人的情感的对象,石与人融为一体。杜甫题为《假山》的五律诗云:“一匮功盈尺,三峰意出群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氤氲”他通过联想与想象,三峰假山“望中疑在野,幽处欲生云”,神游其间,感受“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的山势奇趣,并寄托“惟南将献寿,佳气日氤氲”的人石情怀正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我之境”,宗白华所说的“直观的模写”

第二个层次是情景交融,物我皆忘的状态赏析者进入一种恍兮惚兮,如痴如梦,不知何处是石,何处是人的一种空灵的境界之中,已经超越了石本身的形态和人当下的体验,这就是宗白华所说的“活跃生命的传达”

第三个层次是情景交融,理性沉思的状态。这是对人与石的超越,对整个世界、宇宙万物的一种感悟,一种哲学的思考这是宗白华的“最高灵境的启示”,张训彩的“可悟天地之玄机,可览至真、至善、至美的神圣之光”这也就是石友们常说的赏石悟道中的“道”的启示。

上一篇:奇石美的构成要素 下一篇:云南黄龙玉市场热\展事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