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的开发利用

时间:2022-10-04 04:36:32

毛竹的开发利用

摘要 分析了产竹区适应毛竹生长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竹业的守旧现状,大胆开拓毛竹新用途,如大力推广竹炭烧制技术、竹叶黄酮加工的产品、鲜竹酒等,开拓竹业商品化经济效益显著。

关键词 毛竹;新用途;竹炭;竹子饮品

中图分类号 S7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187-01

毛竹是我国古老的植物品种,广泛分布于北纬25°~30°之间海拔400~800 m的丘陵、低山山麓地带,这些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20 ℃,1月平均气温4~8 ℃,年降水量1200~2 000 mm,最适宜毛竹生长。传统保守的操作方式、管理方式、采伐制度影响竹林的深度开发和综合作用,陈旧的意识和守旧观念使毛竹的开发利用维持着原始状态。只有改变旧观念,大胆开拓创新毛竹用途,建立笋用林等多用途丰产竹林,才能迅速改变竹林结构,提高竹林质量和产量,使产竹区真正走上致富之路。

1 竹炭的利用价值和烧制技术

1.1 利用价值

竹子具有微孔结构,经热解后生成竹炭。竹炭的含水率6%~10%,气干密度0.7~1.2 g/cm3,灰分含量2%~5%,挥发水分含量6%~14%,固定碳含量为81%~92%,比表面积为400~800 m2/g,热值为2 800~3 400 J/g,pH值8~10,耐碱。

竹炭加工可用于工业、医药、建筑、纺织、环保等行业。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用于净化自来水、污水、河道、渔场,吸附身体湿气、口水等。利用竹炭释放的天然香气和远红紫外线功能制成的枕头床垫,有利于睡眠。也可用在电子仪器、汽车、宇航上作为新型高级建筑材料。此外,竹炭还可用于烧烤、野炊、取暖等,是最佳的环保燃料,目前大力开发烧制竹炭产业效益可观。

1.2 竹炭的烧制工艺步骤

(1)因为竹材从基部到梢部的密度、腔壁结构、成分均存在差异,同时材性受竹龄、立地条件和气候环境的影响较大,所以宜选用5年以上的高地老龄竹和竹材加工剩余物作为竹炭用材。为免竹炭的质量受到影响,在高温干燥的夏季砍伐的竹材,应尽可能在伐后15 d内装窑[1-3]。

(2)竹炭品质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工艺条件,窑温(尤其是精炼温度)是决定竹炭品质的重要指标,可在窑体内部增添温度检测设备。竹材热解一般经过干燥、预炭化、炭化和锻炼4个阶段,可根据不同的用途采用不同的烧制工艺[1-3]。

(3)因为竹炭具有很好的吸水性,如果贮藏环境潮湿,空气混浊,会导致竹炭大量吸水、吸味,影响产品功效,所以经冷却出窑的竹炭,应选择干燥清洁的仓库进行贮藏,并根据出窑的日期、精炼度分类堆放[1-3]。

(4)根据质量要求进行分批加工。加工前,先检查其精炼度,然后严格按照客户要求的规格分类加工成片炭、筒炭。竹炭制品不应有裂缝、缺角、粉尘等,颗粒活性炭和粉末活性炭除按客户要求的规格加工外,应特别注意杂质(泥沙等)问题,如有些颗粒需经水洗,必须保证水源达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1-3]。

2 竹叶黄酮加工的产品

(1)竹叶黄酮。黄色粉末或晶体,总黄酮含量在24%~30%。主要用作药物中间材料,可供开发成各种抗老年病(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新药。也可开发成类似VE、VC的膳食补充剂及高档护肤化妆品。

(2)竹叶多糖。淡黄色或灰白色粉末,多糖含量在20%~60%。可用作免疫增强剂、癌症防护剂、老年功能性食品添加剂和特种饮料添加剂等。

(3)竹叶黄酮浸膏。深褐色液体,其总黄酮含量2%~7%。可广泛应用于食品、饮品和其他生物保健品开发。

(4)竹叶芳香水。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具有浓郁的芳香,清新、自然、持久,可用于化妆品、香水、空气清新剂、除臭剂和食用香精。

(5)竹康宁胶囊。竹康宁胶囊是以竹叶黄酮为主要原料,采用科学方法精制而成的一种纯天然调节血脂和促进免疫的保健食品,经上海、南京多家大医院临床观察试验证实,对多种脂质代谢异常所引起的高血脂症、动脉硬化、冠心病、脑缺血、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头晕、失眠、疲劳、体虚人群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3 鲜竹酒

鲜竹酒选用高山野生毛竹,将优质原浆酒灌入活竹内,自然生长,天然密封,吸收竹子精华,营养丰富,气味鲜香,是酒中奇珍。原生态养生鲜竹酒,具有滋补壮肾、养肝、清肺利窍、润肤美颜等功能,对流行性感冒、肝硬化、痔疮、便秘、原发性高血压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目前,鲜竹酒已受到世界贵族名流的强烈追崇,成为欧美高档宴会上的美食。

此外,毛竹竹材是优良的篾用、建筑、人造板和制作竹品的原料;竹笋是鲜食和制作笋汁、笋干等的优质原料;竹枝可加工成毛料;竹蔸、竹段可制作、雕刻工艺品;竹碎料可以培养竹荪,还能作糖化饲料,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4 参考文献

[1] 王伟龙,陈文照.浙江省竹炭的加工利用现状和对策[J].竹子研究汇刊,2002(2):60-65.

[2] 杨磊.竹炭复合板材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5.

[3] 张文标,王伟龙,邵千均,等.竹炭生产工艺的现状与建议[J].竹子研究汇刊,2003,22(1):8-12.

上一篇:天保二期森林管护所建设探讨 下一篇:皖西低山丘林地毛竹丰产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