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文献综述

时间:2022-10-04 04:21:10

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文献综述

【摘要】在行为金融学指引下,财务领域也开始重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和财务决策的关系作了很多理论研究,但实证研究却一直滞后,原因是难以找到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指标。本文对现有研究进行总结,提出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构建的建议。

【关键词】管理者 过度自信 衡量指标

从Roll(1986)提出管理者“狂妄自大”假说,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实证研究滞后。如何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是导致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也是过度自信实证研究的难点。现有研究文献中学者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高管持股。Malmendier和Tate(2005)提出以行权期内管理者持有的公司股票与股票期权是否增长来度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只有管理者看好公司才会增持股票,因此指标是合理的。这一方法受到很多学者支持,很多学者适当地做了改进来作为研究指标。Glaser等采用高管在股票市场中的交易频率度量过度自信,当高管出售公司股票次数比买进少时,定义为过度自信,反之,则不是过度自信。

我国学者郝颖等采用了高管持有公司股票变化与否标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采取股权激励的较少,并且我国的股权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所以这种衡量方式有一定的不足。

二是消费者情绪指数。Oliver(2005)提出用消费者情绪指数来度量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他采用12个月的消费者情绪指数均值来度量过度自信。消费者情绪指数是由美国密歇根大学定期电话访问消费者对经济情况的预期编制出来的指数表。消费者和管理者对经济的预期可能不同,管理者比普通人更倾向于过度自信,因此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

三是企业景气指数。余明桂等(2006)首先采用这种度量方法。企业景气指数是在调查基础上,据企业家对未来经营状况的预期编制的指数。景气指数在0到200之间,景气指数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情况越好,反之则表明经营状况越差。景气指数临界值是100,当比100大时,说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处在景气状态;当不到100时,说明企业状况不好,处在不景气状况。

这一方法的优点是数据易获得,但企业景气指数是按行业分类的,没有考虑到特殊的个体公司上,不能全面体现出具体特殊公司之间的差别,因此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误差。

四是管理者盈余预测偏差。台湾学者Lin等(2005)首次提出这种方法,以高管年度盈利预测偏差来定义管理者过度自信,把预计盈利减去实际盈利,当差额为正时,表示存在向上的偏差;当差额为负时,表示存在向下的偏差。当管理者出现向上预测偏差次数较多时,认为过度自信;相反,则认为不是过度自信。Ben-David等调查了CFO对公司经营和经济情况的预测,采用CFO盈利预测偏差指标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

这种方法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盈利预测披露体制的逐渐完善,充足的样本数据能够获得。因此,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又一定的可操作性。

五是主流媒体评价。Malinendier和Tate(2007,2008)手工整理了《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媒体对CEO的评价,按照媒体评价的关键字判定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Hribar,Brown等也采用了类似的媒体评价方法。这一方法有很强的主观性,且在我国的主流媒体中评价信息很难收集,这种方式在我国不是很适用。

六是高管相对薪酬。Hayward和Hambrick(1997)最先采用这种方法,他们研究得出:薪酬高的高管更易过度自信,因此可以用CEO的薪酬与管理者中第二高的薪酬之间的比例来度量过度自信。如果CEO相对薪酬比高于行业中平均相对薪酬比则认为过度自信。姜付秀等借鉴了这种方法,采用高管薪酬相对比指标,即“高管薪酬前三名之和/所有高管薪酬之和”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

七是并购次数。Doukas和Petmezas(2006)研究表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实施并购,提出以管理者并购次数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把三年内并购超五次的管理者定义为过度自信。当管理者高频率地实行并购,表明他过于看好并购潜在收益却忽视了并购风险,因此这种方法度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有可靠性。但现实中,大部分企业都不会频繁进行并购,样本数据不充足,因此这种方法在实践中缺乏可行性。

从以上的总结中,可知过度自信的度量方法各有利弊,都或多或少存在不足。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中没有一致的替代衡量指标,几乎所有文献都只采用单一指标来衡量。因此本人认为在管理者过度自信衡量指标的构建上可以尝试构建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综合指数体系。

参考文献

[1]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5:142-148.

[2]Oliver,B.R.,The Impact of Management Confidence on Capital Structure,Working Paper,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2005,89-91.

[3]余明桂,夏新平,邹振松.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行为[J].管理世界,2006(11):104-112.

[4]Lin Y,Hu S,Chen M.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aiwan[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2005,13(5):523-546.

上一篇:论会计目标与责任 下一篇:`基于实证分析的融资融券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