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诵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2-10-04 03:49:44

略论诵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训练学生理解课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汉语具有和加强的音乐性,这一特点决定着汉语教学必须以朗读为主,这也是我国语文教学在实践中积淀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诵读教学在普通话训练、语感培养、文本理解、写作能力形成等诸多方面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我们对此须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 教学 诵读 训练 作用

诵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诵读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这种优秀的教学手段被人们所忽视,甚至被抛弃,代之以大量的所谓的精讲、精析,近年来,反观我们的教学现状和教学效果,人们开始反思这种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把课堂交给学生重新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诵读这一优良的教学方式重新走入课堂。诵读也被列为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程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要实现这两大基本功能,诵读是不可或缺的必须手段。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是实现其工具的基本手段。

语文能力的提高,从根本上来讲,是良好语感的培养与形成。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驾驭文字。”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或是口语表达,都跟良好的语感紧密相关。而这种良好语感的培养与形成,有赖于大量的阅读积累,尤其是诵读。

同时,诵读有助于强化记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现代研究表明,人的思维依赖于语言这种物质外壳。尽管在思维过程中也许并不出声,但是在潜意识当中将问题通过语言传输到大脑当中进行加工、思考。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名言都点明了熟读,背诵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通过不断地诵读,启发学生的想象,再造意境,这样会对理解课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古人就很重视,“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仅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所谓的“涵泳”,就是沉浸其中,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朗读通过声音的媒介使文章内容立体化,形象化,朗读通过声音触动心灵,引起心灵的共振,达到理解的目的。好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课文极好的解释。

通过不断地诵读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反过来,良好的语感也可以帮助、指导写作实践。对于语病的检查,对于拗口、别扭的语言表达,对于逻辑、思维不严密的文段,当然也可以通过语法分析来诊断,但这种诊断方式只能诊断出“大病”,不能治疗瑕疵,表达的流畅、优美、有文采,它就力所不及了。而良好的语感就能支撑我们写出通畅、优美的文句。即使在语病诊断方面,良好的语感要比语法推敲来得快,来得准,来得自然。

大诗人白香山就采用“读”的方式,用“读”的修改法使自己的诗明白如话,音韵优美,雅俗共赏。而海明威也应用“读”这种方法修改作品,他将著名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反复读了二百余遍,修改了二百余次,最后才付梓印刷。海明威就是用“读”的方法,从感觉、视觉、触觉上去刻画形象,用最简省、最经济的语言将作者、主人公、读者的距离缩短到最低限度,形成了独特的“海明威风格”。叶圣陶先生也说:“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鲁迅先生说:“在看和读之中,能够发现重复罗嗦的地方,把文字改精炼了;能够找出拗口,不通顺的地方,把语言改通顺,流畅了。”

大量的诵读训练,还可以有效提高普通话水平。普通话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大量的阅读训练,而诵读,是这种阅读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只有经过大量的诵读训练,才可以做到发音标准、吐字清晰、不填字、不漏字、念词完整、不读破句、断句恰当。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到能深入作品、弄清中心思想、体味作者用意,读出抑扬顿挫的声调、读出饱满的感情、读出强大的感染力。

总之,诵读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和加强,摒弃过去那种填鸭式、满堂灌、条分缕析的学究式教学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诵读中提高语文水平和语文能力,在诵读中全面感知文章,和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语文教学歧途分道扬镳,真正切中语文教学的切中语文教学的肯綮,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效用落到实处。

上一篇:“5+15+15+5”课堂时间分配教学模式探究 下一篇:高中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