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境界 第15期

时间:2022-10-04 03:43:07

像一般艺术一样,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人生世相本来是混整的、常住永在而又变动不居的。诗并不能把这漫无边际的混整体抄袭过来,或是像柏拉图所说的“模仿”过来。诗对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剪裁就必有创造,必有作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润渗透。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唯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唯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在心神领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钩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的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姑任举二短诗为例: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崔颢《长干行》)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这两首诗俨然是戏景,是画境。它们都是从混整的悠久而流支的人生世相中摄取来的一刹那,一片段。本是一刹那,艺术灌注了生命给它,它便成为终古,诗人在一刹那中所以心领神会的,便获得一种超时间性的生命,使天下后世人能不断地去心领神会。本是一片段,艺术予以完整的形象,它便成为一种独立自足的小天地,超出空间性而同时在无数心领神会者的心中显现形象。囿于时空的现象(即实际的人生世相)本皆一纵即逝,于理不可复现,像古希腊哲人所说的,“濯足急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它是有限的,常变的,转瞬即逝为陈腐的。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著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虽复现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节选自朱光潜《诗论》)

【探究练习】

1.第一段中用“不即不离”概括了诗与人生世相的关系,“不即”在文中指什么?“不离”在文中指什么?(用本段中原话作答)。

2.第二段谈优秀的诗作给读者的感受,简要地说,这感受是什么?(答案限15字以内)

3.作者列举崔颢和王维的诗,在于说明诗的境界是由两个要素构成的,请概括说明这两个要素。

4.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出诗的意境的三个特点。(均限10字以内)

5.末段以两首诗为例说明诗人是怎样创造出一种理想境界的,请写出其办法是什么?

上一篇:红楼梦启示 下一篇:文艺随笔的概念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