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解构与重建

时间:2022-10-04 03:35:28

旅游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的解构与重建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治学精神、办学理念、育人模式的内在体现,是学校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与旅游行业紧密融合,构建兼具校园文化普遍特征与旅游行业个体特征的旅游院校特色文化。文章从地域文化、校史文化、行业文化、民族文化、品牌文化、人类文化等方面对旅游院校特色文化内涵进行解构与重建。

[关键词]旅游院校 校园文化 特色

[作者简介]吕胜男(1982- ),女,江台人,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江苏 南京 2111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034-02

文化是一个群体、地区、民族或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念追求与行为方式。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表现是行为方式。价值观层面必然包括信仰与信念;行为方式层面必然包括风格与风气。校园是文化的物质载体,文化是校园的精神灵魂,校园是人与人生命体的交往空间,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人的主体性的完善、多样与发展又为校园创造了生机、生气、生命。旅游院校应按照“大爱为基,育人为本”的总体方针,以营造和谐、特色、魅力校园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着力构建开放、平等、互动的校园环境,以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和旅游人才培养主流要求,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师生互爱的大环境、大氛围、大背景,以有形与无形的文化浸润校园中每个人的心田,潜移默化地塑造大学精神、师生人格以及校园品格。

学术界将文化分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该分类自身存在偏颇。制度本身不是文化,但制度反映文化导向并提供价值实现方式,是文化建设最重要的途径。物质是文化的载体,一方面反映地域特色,另一方面展现办学理念,往往通过建筑来表达人才培养所要达到的文化风格。建筑本身不是文化,但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是文化。文化建设非一日之功,需要积累与积淀,我们要有对文化进行解构的勇气与重建的信心。

一、汲取地域文化,展现地域风貌

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地域性的外在显现,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院校文化的特色,旅游院校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旅游院校应积极挖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院校文化。校徽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文化特征,是学校文化的符号和象征,体现学校自身的文化特点。旅游院校的校徽除了突出旅游普遍文化元素外,还应该融合院校所在地域的文化,如代表性的城市建筑、历史遗迹、自然山水及城市市花等,使得整个图面稳重大方、特色鲜明,体现出规范、严谨、活泼的旅游职业教育特性。

旅游院校新校区建设的出发点是为莘莘学子提供成长、成人、成才的条件,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为师生互动创造有益有利有趣的环境。新校区选址往往应选择依山傍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巨匠迭出之地。南京的民国建筑以庄重、和谐、优雅的中西合璧风格独树一帜,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新校区则采取新古典主义风格,汲取中国传统书院围合式、庭院式建筑风格的同时,突出在大格局上的开放,注重建筑之间、建筑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新校区内均为多层建筑,在体量上尺度适宜,具有亲切感、亲和力,为促进相互交流提供了显在与潜在的环境氛围。借鉴民国建筑中顶、檐、廊、柱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运用西方常见的石料、金属、玻璃的材料加以表达,融教学、生活、管理为一体,彰显育人为本的教育特色,突出师与生、生与生、内与外的互动。在校园绿化上,因地制宜、尊重科学,依据自然条件与育人需要,开展大规模绿化工程,精心维护原有生态植被,配合建筑功能及地形特点,丰富了种类、色彩、规格,形成“春看校前夏看水,冬看三友秋看山”充满生命节奏的园林景观。

二、体现校史文化,彰显历史底蕴

学校的历史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累的行为和习惯,对学校中的每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生活起着无形的控制作用。建设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我们必须依托历史,尊重历史;也需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成从传统的校园文化向现代校园文化的历史转型,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学校的历史文化沉淀在学校的文化中,对学校文化建设影响深远。旅游职业学院应发挥自己与旅游行业与生俱来、源远流长的血缘关系,以培养旅游事业人才为办学宗旨,发挥办学特色和优势,“为旅游而立校,以旅游而兴校,靠旅游而强校”,积极打造“旅游业人才摇篮”“旅游业黄埔军校”。充分利用办学优势,密切跟踪行业的发展,瞄准旅游及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方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行业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成为旅游业主要的人才培养基地。

校友资源是学校办学历史中的宝贵财富和特殊资源,是学校品牌和质量的体现,是学校办学的有形与无形资产。旅游职业院校应积极利用校庆日、校友会、校友返校日等形式,完善校友网络,会聚校友力量,开发校友资源,传承校园文化。通过设立校友奖学金、命名校园建筑、开设系列讲座、共建实习基地、开展横向科研等方式,将校友对母校的深情、个人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凝练为学校办学的精神财富,使校园中的每一个个体的生活得到充实,精神得到升华。

三、结合行业文化,展现特色优势

行业文化有其独特的个性品质和价值内涵,其特色来源于行业特定的发展历史、特定的人员组织和素质结构。行业文化具有自身内在的价值品质和竞争优势,通过提炼和升华成为一种特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意境。

旅游行业是旅游院校的办学优势和办学传统,而中国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则是孕育和成就旅游院校特色的客观环境。旅游院校要充分把握现代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规律,充分利用行业资源,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旅游事业和地方建设为宗旨,依托旅游品牌,增强学科专业的示范力、辐射力和引领作用,积极构建“大旅游”平台,培养符合旅游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将旅游专业做细做精,作出影响,为中国旅游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旅游文化是旅游院校的立校之本、办学之基、文化之源,是校园特色文化的鲜明亮点,只有走特色办学之路,以特色求生存、谋发展、壮实力、创名校,努力将丰富的行业资源和优质的区域资源转化为学校的办学资源,进而成为学校独特的办学优势,才能取得跨越式发展。

四、展现民族文化,提升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传统的价值追求与行为方式。《易经》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贲卦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旅游院校将二者相融,以“藏器于身,化成天下”的育人精神,充分体现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强调综合人文素养,培养有社会之责任、敬业之精神、博爱之胸怀、国际之视野的旅游英才。

民族文化传统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对世界和现实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具有独特的品格和魅力。我们不可能脱离本民族的传统,也不可能再自建一套文化体系,必须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士”的优秀品格:内外双修的人格、强烈的入世救世意识、博大的胸怀、卓立不群的高洁意识以及崇高的精神追求等。民族传统文化反映在旅游业中,又有其独特的行业特征。旅游业人才必须具备修身克己、知行统一的诚信思想;事业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业精于勤、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如是种种正是创建旅游校园文化、打造人文精神的核心价值所在。

五、弘扬品牌文化,孕育天下英才

追求真理,学术自由,平等开放,引领潮流。高校文化建设第一要义是基于广育英才的使命建立起来的追求真理、学术自由的大学基本特质,这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高校以培育人才为使命,育人是培育人格健全、情趣高雅、志向高远的人;育才是培养适应性强,可持续发展的博雅之才、通识之才、复合之才。

良好的高校“生态环境”应该体现为强烈的文化氛围。旅游院校应通过丰富校训与办学理念,把校训精神植入学生的信仰,深入到学生的精神深处。坚持“活力与深度相结合、互动与自学相协调”原则,彻底改革第一课堂,大力倡导师生“全面融合,回归和谐”,加大品牌社团、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力度,改革艺术教育与体育教育,固化传统学校活动,落实通识教育,不断浓郁校园整体人文氛围,做好环境美化与功能优化,发挥文化点滴浸润之效。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着普遍困惑。旅游院校应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强化科研为旅游产业发展服务,为教学改革服务,为教师提升服务,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通过成立旅游职业教育集团,会聚知名旅游企业、旅游教育机构,迈开校企联动、集团化办学的步伐,坚持学历教育与行业培训并行的方针,为行业培养中高级管理人员,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与酒店、旅行社和旅游景区、航空公司在实习和就业上实行全方位合作,举办各类旅游论坛和研讨会,为中国的旅游业队伍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六、尊重人类文化,传播大爱精神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天佑人、人爱天的生动表达,是人对自然的热爱、敬畏与融合。大爱为基,育人为本,是尊重人类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体现。爱校与爱生相一致,有了“大爱”才有“大学”;爱己与爱人相统一,有了“爱生”才有“爱师”;爱校与爱自然相统一,有了“爱自然”才会更加爱学校。校区建设应注重实体建筑与自然景观的交相呼应,实现校园功能的合理划分,让校园中天光云影交融、人心天理相汇,让学校成为每个学生的精神家园,有精神天地的鸢飞鱼跃,才有对真诚、善良、美好的向往追求。

大爱,是对所有学生负责,对学生的终身负责,对民族的未来负责,这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情怀,也是教育工作者永葆青春的动力。学校为学生而建,学生为学习而来。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道德培养、素质提升,帮助学生获得主体力量,明确人生追求。为了帮助学生的全面成长,旅游院校应整合资源、优化管理,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学习支持、助困助学、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四位互动的学习支持系统,切实解决应试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学生自我认知困境,帮助学生确立成才目标和成才方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帮助,减少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学生生源带来的基础差异,针对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心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克服信息化条件下人际沟通障碍;主动建构社区交流舞台,将虚拟网络与现实社区结合起来,增强校园文化的覆盖层次和覆盖面。

校园文化是引领高校向前发展的精神命脉,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内涵保证,是促进学科综合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维系学校和谐发展的主导枢纽。校园文化是学校治学精神、办学理念、育人模式的内在体现,是学校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应与旅游行业紧密融合,将校园文化建设的普遍需求与旅游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求相结合,构建兼具校园文化普遍特征与旅游行业个体特征的旅游院校特色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宏伟,陈友力.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五性”观[J].教育与职业,2010(24).

[2]梅国英.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初探[J].教育探索,2011(4).

[3]曹雪明,周东华.企业文化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23).

[4]张森.试论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24).

上一篇: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战略思考 下一篇:民办高校吸引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