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时间:2022-10-04 02:37:44

教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元素

【摘要】数学,作为应用学科,由于种种的原因,教学似乎与生活实际脱离了联系,导致学生感到枯燥,或者不感兴趣。如果仔细研究教材,联系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小事情中都蕴含着数学元素。

【关键词】数学 生活 数学元素

数学作为基础学科,魅力非凡。其原因一是数学理论一经确立,基本上不会被,以后只是深化和推广而已,不象其它自然科学分支经常发生新理论取代旧理论的现象;二是它的高度抽象性使它居于比自然界及至其他自然科学更高的层次,自然规律和谐用数学结构表示出来时,已经抓住了最本质的特征,由“形似”到了“神似”的地步。

数学,作为应用学科,我们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实践。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我们的教学似乎与生活实际脱离了联系,导致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感到枯燥,或者是学了不会用。如果我们仔细研究教材,联系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小事情中都蕴含着数学元素。

一、从日常生活中留意,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无处不在,只是因为我们缺乏一双发现的慧眼。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我们就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对数学学科的敬畏之心,教会学生留意、观察、思考的习惯,去发现数学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克,千克、吨的认识这一知识点,与生活联系就很密切。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零食的外包装,如方便面、薯片、饮料瓶等,还有家里的食盐、面条、面粉等袋子,上课大家一起观察,认识。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接触到过这些单位,只是没有意识到那就是数学上所要学的知识。把它们拿到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无形之中也就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

再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一个西瓜切成好几块,一个蛋糕切成几块。我们把一个西瓜看成 “1”,那么这切开的几块就不能再用学过的数表示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怎么表示这其中的一块或者几块呢?很自然的,就引出了分数的学习。同时,把一个西瓜切成8块,一个同学拿了3块,一个同学拿了5块,谁拿的多?很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拿两个一样大的西瓜,一个分成了四块,一个分成了八块,问哪块大?同样又把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学习了。

可见,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很多小例子都可以用于数学教学中。这样的生活小实例,从另一方面来说,就蕴含了数学美。因此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的就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数学。因此,精心设计我们的课堂,让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在玩中学。

二、数学与生活是一对孪生兄弟,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与学风则是教学相长的不二法门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用于生活。例如,小时候,我们常被问到: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像水电费收取、储蓄利息的计算、日常购物等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总离不开数学,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生活中有关数学元素的例子的确很多。例如关于“0”的认识,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零碎、小数目、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乃至中学老师关于0不能为除数的口头禅。“403房间、2009年”中, 0所表示的意思显然不同。4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4)”与“房号(3)”的(即表示四楼三号房),可删去;2009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由此可知,知识的未知领域远远大于人类已认知的空间。作为教师,求知欲与创造精神常新,教学相长,才能相得益彰。

三、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无时不有,教给学生开放的视野是现代文明社会对人的必然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买与卖,存款与保险,股票与债券,期货与微商都已进入我们的全新生活领域。同时与这一系列经济活动相关的数学,利比和比例,利息与利率,统计与概率。运筹与优化,以及系统分析和决策,都将成为数学课程中的“座上宾”。作为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而且要会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发现生活中的美。

四、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意识

如教学2的乘法口诀,我便借助生活经验,出示情景数筷子:1。看图说一说:图上的情景;2。根据情景填写表格:观察主题图,请每位学生把所需的筷子数填在表格里,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 ,数一数“1~9”双筷子是几根筷子;3。试一试:大家一起编乘法口诀:1×2=2一二得二;2×2=4二二得四;2×3=6二三得六……2×9=18二九得十八的2的乘法口诀。二、练一练:1、根据口诀说出两个不同的算式:例如:二九十八写成2×9=18或 9×2=18; 2、把1、2、3、……9分别与2相乘,把得到的数填在表格里,这样就加深了乘法口诀的记忆。这节课突出了从数数--填表--列式--编口诀--记忆口诀--应用口诀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与同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索记忆2的乘法口诀的方法,保证了探究活动的高效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 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们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因此,我们教师要善思考,用心寻找生活、游戏中学生熟悉的、需要的数学元素,将数学教学内容无形地纳入其中,让学生在轻松的、积极的状态下掌握知识。

以往的数学课堂更多的是关注书本知识的学习――教材内容,师者不去拓展,学生就将被动接受这有限的教学内容。殊不知我们完全忽略了学生、社会、生活中蕴涵的广阔的教学内容。

上一篇:紧扣文本施教,促成高效课堂 下一篇:我国农民土地股份权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