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引训诂文献辑考

时间:2022-10-04 02:07:47

《水经注》引训诂文献辑考

摘要:《水经注》征引文献研究已蔚为大观,成绩斐然。经史子集皆有涉猎。然而,对训诂文献则无有考者。此于空白试作辑考,得训诂文献11种,共141则。凡征引文献与今本各书有重要异文处,皆以按语出示,并指出陈桥驿先生《水经注校证》标点错误13则。

关键词:水经注;训诂;辑佚;标点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经注》征引文献研究已蔚为大观,成绩斐然。如鲍远航《文献学文学研究》(此论文未涉及训诂文献)、肖奕希《引诗考论》、白凤娜《称引考校》、郭继红《金石文献研究》、童B《引赋研究》、蒋克平《引小说研究》、张鹏飞《征引石刻文献刍议》等等。可谓经史子集皆有涉猎。然而,对训诂文献则无有考者。本文于空白试作辑考,得《尔雅》引文32则、犍为舍人《尔雅注》3则、郭璞《尔雅注》4则、《小尔雅》1则、许慎《说文解字》29则、班固《白虎通》2则、应劭《风俗通》14则、刘熙《释名》12则、《春秋说题辞》7则、张揖《广雅》9则、吕忱《字林》28则,共计11种141则。其中,《春秋说题辞》已散佚,尚未见有辑本。凡征引文献与今本各书有重要异文处,皆以按语出示。另,指出陈桥驿先生《水经注校证》标点错误13则。序考如此,就正方家。

一、《尔雅》(按,指正《水经注校证》标点错误4则)

1.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1]2

2.,反入。[1]75

3.@,鲔也。[1]103按:今本为郭璞《尔雅注》。文字有异同:“鲔,@属也。”

4.山三成为昆仑丘。[1]104

5.山一成谓之丁[1]130按:叮今本《尔雅》作“坯”。

6.昭N祁。[1]159按:N,今本《尔雅》作“余”。

7.梁莫大于α骸[1]188

8.济别为椤[1]199

9.水草交曰湄。[1]208按:《水经注校证》于“湄”字后用“,”连接以下文字“通谷者微”。误。“,”当改为“。”。“通谷者微”四字,当为郦道元之言。

10.归异出同曰肥。[1]236

11.山一成谓之顿丘。[1]237

12.O斯,卑居也。[1]316按:卑居,今本《尔雅》作“l”。

13.洛别为波。[1]364

14.观谓之阙。[1]397

15.周焦护。[1]406

16.水决之泽为F。[1]432按:《水经注校证》于“F”字后用“,”连接以下文字“F之为名”。误。“,”当改为“。”。“F之为名”四字,当为郦道元之言。

17.河有雍,汝有濉[1]503

18.颍别为沙。[1]514

19.阄洵。[1]551

20.水自河出为t。[1]572按:今本《尔雅》作:“河西曰t州。”郭璞《注》:自西河至黑水。

21.松叶柏身曰枞。[1]581

22.汶别为阐。[1]608按:《水经注校证》于“阐”字后用“,”连接以下文字“合而言之为崧高”。误。“,”当改为“。”。“合而言之为崧高”七字,当为郦道元之言。

23.水出其前左为营丘。[1]622

24.具区。[1]685

25.氵水在比阳。[1]692

26.淮为浒。[1]702

27.淮别为浒。[1]716

28.(木瓜)。[1]776

29.大山曰宫。[1]924

30.山大而高曰崧。[1]950按:《水经注校证》于“崧”字后用“,”连接以下文字“其犹洛之有波矣”。误。“,”当改为“。”。“其犹洛之有波矣”七字,当为郦道元之言。

31.大山宫,小山为霍。[1]950

32.山一成谓之邳。[1]957按:邳,今本《尔雅》作“坯”。

二、犍为舍人《尔雅注》

1.(湄)水中有草木交合也。[1]208

2.水异出流行,合同曰肥。[1]236

3.(O斯)壁居。[1]316

三、郭璞《尔雅注》(按,指正《水经注校证》标点错误1则)

1.微,水边通谷也。[1]209

2.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也。[1]514按:《水经注校证》于“也”字后用“,”连接以下文字“亦犹江别为沱也”。误。“,”当改为“。”。“亦犹江别为沱也”七字,当为郦道元之言。

3.大水u为小水也。[1]551按:u,今本《尔雅注》作“溢”。

4.齐之营丘,淄水迳其南及东也。[1]623按:迳,今本《尔雅注》作“过”。

四、《小尔雅》

1.纯黑反哺,谓之慈乌;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谓之雅乌;白而群飞者,谓之燕乌;大而白者,谓之苍乌。[1]316按:“雅乌”,今本《小尔雅》作“鸦乌”。“白”,今本作“白项”。“大而白者,谓之苍乌”,今本脱。

五、许慎《说文解字》(按,指正《水经注校证》标点错误4则)

1.郡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1]41按:郡,今本《说文解字》作“周”。

2.《尔雅》曰:山一成谓之丁P砩鳌⒙莱赖龋并以为丘一成也。[1]130按:今本《说文解字》作“叮有力也。”

3.v水出西河中阳县北沙,南入河。[1]158

4.(k)从邑,癸声。[1]164

5.W。长五十一里,广七里,周百一十六里。从盐省,古声。[1]169按:长,今本《说文解字》作“袤”。

6.洹水出晋、鲁之间。[1]246

7.水出发鸠山入漳,从水,东声也。[1]255按:今本《说文解字》作“浊漳,出上党长子鹿谷山,东入清漳。清漳,出沾山大要谷,北入河。南漳,出南郡临沮。从水章声。”

8.濡水入涞。[1]282按:今本《说文解字》作“濡水。出涿郡故安,东入漆涑。”

9.雅,楚乌。[1]316

10.炙出镂方,东入海。一曰出炙县。[1]351

11.阙,门观也。[1]397

12.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矣。[1]400

13.漆水出右扶风杜陵县岐山,东入渭,从水,R声。又云:一曰漆城池也。[1]405按:《水经注校证》将“漆城池”三字连文,并标识地名符号。误。当标点为:“漆,城池也。”

14.漾水出陇西o道,东至武都为汉水。[1]478按:o,今本《说文解字》作“相”。

15.汉,漾也,东为沧浪水。[1]478

16.水出南阳鲁阳,入父城,从水,敖声。[1]500按:父城,今本《说文解字》作“城父”。

17.(沙)水散石也。从水少,水少沙。[1]532

18.闼首受淮阳扶沟县蒗荡(按,荡之氵换为石)渠。[1]551按:蒗荡(荡之氵换为石),今本《说文解字》作“浪汤”。另,《水经注校证》于“渠”字后用“,”连接以下文字“不得至沛方为闼也”。误。“,”当改为“。”。“不得至沛方为闼也”九字,当为郦道元之言。

19.t者,河t水也。[1]572按:今本《说文解字》作:“(t)t渠(渠字左边加“鸟”旁)也。”

20.沂水出东海费县东,西入泗,从水,斤声。[1]606

21.H水出箕屋山。[1]630

22.水出灵门山。[1]631按:灵门,今本《说文解字》作“灵壶门”。另,《水经注校证》于“山”字后用“,”连接以下文字“世谓之浯汶矣”。误。“,”当改为“。”。“世谓之浯汶矣”六字,当为郦道元之言。

23.(p)出中阳山。[1]732

24.(灌)出雩娄县。[1]747按:《水经注校证》于“县”字后用“,”连接以下文字“俗谓之浍水”。误。“,”当改为“。”。“俗谓之浍水”五字,当为郦道元之言。

25.崴也,出蜀汶江徼外,从水,我声。[1]770

26.温水南入b。[1]829按:b,今本《说文解字》作:“黔”。

27.深水出桂阳南平。[1]913

28.江水至山阴为浙江。[1]944

29.陶撸埤增水土,人所止也。[1]957

六、班固《白虎通》

1.其德著大,故称渎。[1]2

2.门必有阙者何?阙者,所以饰门。别尊卑也。[1]398

七、应劭《风俗通》(按,指正《水经注校证》标点错误1则)

1.江、河、淮、济为四渎。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1]2

2.里语狐欲渡河,无如尾何?[1]3

3.百里曰同,总名为县。县,玄也,首也,从系倒首,举首易偏矣。[1]43按:《太平御览》:“《风俗通》曰:周礼,百里曰同。所以奖王室协风俗。总名县,县,玄也。言当玄静平徭役。”王肃《孔子家语注》:“方百里曰同。”韦昭《国语注》:“地方百里曰同。”

4.城,盛也,从土成声。[1]51按:《释名》:“城,盛也。”

5.河播也,播为九河。[1]136按:今本《风俗通》作“河者,播为九流。”

6.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庙在东郡临邑县。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1]187

7.俗说高祖与项羽战于京、索,遁于薄中,羽追求之,时鸠止鸣其上,追之者以为必无人,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鸠,故作鸠杖以扶老。[1]193

8.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无崖际也。沆泽之无水,斥卤之谓也。[1]304

9.鲁昭公设两观于门,是谓之阙,从门,声。[1]397

10.陵者,天生自然者也,今王公坟垄称陵。[1]460

11.渠者,水所居也。[1]525

12.南阳平氏县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也。淮,均也。[1]702按:今本《风俗通》作:“淮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淮者,均,均其务也”。又,《水经注校证》于“柏”字后用“,”。误。当删。

13.出珍物,可贡献。[1]766

14.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溉田万顷。江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冰以其女与神为婚,径至神祠劝神酒,酒杯恒澹澹,冰厉声以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牛斗于江岸旁,有间,冰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大亟,当相助也。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蜀人慕其气决,凡壮健者,因名冰儿也。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张仪与司马错等灭蜀,遂置蜀郡焉,王莽改之曰导江也。仪筑成都,以象咸阳。[1]767

八、刘熙《释名》(按,指正《水经注校证》标点错误1则)

1.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1]2

2.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1]2

3.郡,群也,人所群聚也。[1]41

4.县,悬也,悬系于郡矣。[1]42

5.地不生物曰卤,卤,垆也。[1]43

6.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1]190

7.湄,眉也,临水如眉临目也。[1]209

8.本同出时,所浸润水少,所归枝散而多,似肥者也。[1]236

9.一顿而成丘,无高下小大之杀也。[1]237

10.屏,自障屏也。[1]29按:《水经注校证》于“也”字后用“;”连接以下文字“J思在门外”。误。“;”当改为“。”。“J思在门外”五字,当为郦道元之言。

11.淮,韦也,韦绕扬州北界,东至于海也。[1]702按:韦,今本《释名》作“围”。

12.江,共也,小水流入其中,所公共也。[1]766按:共,今本《释名》作“公”。

九、《春秋说题辞》(按,此书已散佚)

1.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1]2

2.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1]157

3.济,齐也;齐,度也,贞也。[1]187

4.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王者沈礼焉。[1]373

5.丘者,墓也,冢者,种也,种墓也,罗倚于山,分卑尊之名者也。[1]460

6.淮者,均其势也。[1]703

7.阴含阳,故石凝为山。[1]950

十、张揖《广雅》(按,指正《水经注校证》标点错误1则)

1.大u,太原也。[1]157

2.水自汾出为汾陂。[1]158

3.牖,狱犴也。[1]244

4.阙,谓之象魏。[1]197

5.复思谓之屏。[1]398

6.水自渭出为荥。[1]452按:《水经注校证》于“荥”字后用“,”连接以下文字“其犹河之有雍也”。误。“,”当改为“。”。“其犹河之有雍也”七字,当为郦道元之言。

7.道梓松也。[1]581

8.金神谓之清明。[1]617

9.江,贡也。[1]766

十一、吕忱《字林》(按,指正《水经注校证》标点错误1则)

1.《尔雅》,异出同流为瀵水。[1]106

2.《尔雅》曰:山一成谓之丁P砩鳌⒙莱赖龋并以为丘一成也。[1]130

3.夙沙初作煮海盐,河东盐池谓之W。[1]169

4.播水在铌。[1]190

5.水决复入为铩[1]199

6.洹水出晋、鲁之间。[1]246

7.(涧)今河南死水。[1]380

8.孝水在河南。[1]390

9.水出杜陵县。[1]451

10.I者,水相入也。[1]467

11.漾水出陇西o道,东至武都为汉水。[1]478

12.(E)在鲁阳。[1]500

13.岘水。[1]504

14.勺水出阳城山。[1]512

15.洵,闼也。[1]551

16.沂水。[1]606

17.菜出东平阳,上承汶水于刚县西阐亭东。[1]608

18.浊水一名溷水,出广县为山。[1]623

19.H水出箕屋山。[1]630

20.氵水在比阳。[1]692

21.(?)水在义阳。[1]735

22.肥水出良馀山。[1]749按:《水经注校证》于“山”字后用“,”连接以下文字“俗谓之连枷山,亦或以为独山也”。误。“,”当改为“。”。“俗谓之连枷山,亦或以为独山也”十三字,当为郦道元之言。

23.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1]766

24.水出蜀。[1]770

25.一曰湔。[1]772

26.淹水一曰复水也。[1]857

27.深水一名邃水,导源卢溪,西入营水,乱流营波,同注湘津。[1]913

28.江水至山阴为浙江。[1]944

参考文献:

[1](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M].中华书局,2011.

[2](晋)郭璞注,(宋)邢m疏.尔雅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清)胡承珙撰.小尔雅义证[M].黄山书社,2011.

[4](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2005.

[5](汉)班固撰,(清)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M].中华书局,1994.

[6](汉)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7](汉)刘熙撰,(清)毕沅疏证,(清)王先谦补.释名疏证补[M].中华书局,2008.

[8](魏)张揖撰,(清)王念孙疏证.广雅疏证[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9](晋)吕忱撰,李增杰辑注.字林考逸续补[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10]宗福邦等主编.故训汇纂[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上一篇:可再生能源“弃风弃光”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下一篇:维维股份:推行“大粮食”战略 欲打造一体化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