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魅力青春绽放异彩

时间:2022-10-04 01:42:50

让魅力青春绽放异彩

摘 要: 艺术教育课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许多高校将课外活动变成主体教学课程。忽视艺术教育的功能,我们应该在高职院校中开始艺术教育课,构建艺术天地, 开展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正确的人生观, 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高,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教育; 审美能力; 音乐; 舞蹈欣赏;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153-01

目前,高职院校校园内,各类种科技兴趣活动方兴未艾,但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音乐、舞蹈兴趣活动寥寥无几。我们知道,文化成绩固然重要,但学生在文化学习中缺少了艺术氛围。忽视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忽视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必然不高,踏入社会后他们的创新能力也必然受到极大影响。

在追求升学率之风盛行的当今社会,老师、家长眼睛只盯着学生的分数,分数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于是,学生陷入“标准化”学习中不能自拔,课堂教学只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忽略课外兴趣活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此一来,分数上去了,而“高分低能”现象也出现了,学生的个性并未得到发展,教室俨然成了一台标准化机器,进去的是一群活泼的少男少女,出来的却是同一模式的“眼睛”牌罐头。看不见她们的欢歌笑语,飞扬的青春,只看到低头无语匆匆追赶铃声的身影。这种令人痛心疾首的局面不能再延续下去了。我们的教育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应该让学生享受欢乐,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而兴趣活动的开展就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也就是说把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兴趣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寓教于乐。在抓教学的同时,搞好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陶冶性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音乐、舞蹈艺术课外兴趣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无疑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在高职院校中开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的兴趣活动,如:音乐器乐、合唱、民族音乐与民族歌舞表演等,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挖掘他们的潜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放矢地参加适合自己的活动小组,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兴趣的驱动,学生就会去执著的追求,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下,他们的艺术个性会得到培养,表现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学生就会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增强自己的学习信心,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自卑心理、胆怯行为就会从学生身上消失。学生就会以一种积极、自信的态度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课堂教学效率就会相应提高。当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面对各种困难时,他们将不再一筹莫展,一种全新的、乐观的富有竞争力的素质就会在这些“弄潮儿”身上表现出来,可以说,课外活动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实验田”。高职院校应该在如何提高这块实验田的“质量”上多动脑筋,多花功夫,切实组织和指导好这项活动,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课外活动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巨大作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兴趣的爱好呢?首先,在课外兴趣活动中,开设音乐舞蹈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欣赏音乐,注意聆听和鉴赏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找自己喜爱的音乐片段、舞蹈片段,收集有意义的乐曲、歌舞资料,指导学生提高鉴赏音乐和舞蹈的水平。要学生参与模仿音乐乐段,培养学生时空想象能力。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舞蹈表现手法,感受舞蹈的风格特征、民族风情、地域文化风貌,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加上模仿视唱练习歌曲等方法,在欣赏和观察的同时逐渐形成审美能力,提高欣赏水平,陶冶艺术情操。在听、赏音乐和舞蹈过程中,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给他们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让她们参加校园文艺活动,出去参加比赛,增强自信心,为走向社会踏入艺术殿堂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课外活动训练中要优化唱歌、练习舞蹈等教学的审美过程,唱歌活动课的识谱教学最容易产生同音乐、舞蹈艺术审美相悖的现象。学生喜欢音乐、舞蹈,但不喜欢上音乐和舞蹈基本功训练课,喜欢唱影视歌曲、流行歌曲,不喜欢唱(跳)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这类问题的产生,其原因是在识谱视唱教学和舞蹈训练中,不少教师把一堂音乐课的很多时间用于识谱视唱或(基本功的训练),忽视歌曲艺术性的挖掘,把本应是生动活泼又有趣的音乐、舞蹈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传授课、技能训练课。这样,学生对优秀的歌曲、优美的舞蹈艺术没有了兴趣,对音乐舞蹈艺术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也就谈不上音乐、舞蹈艺术审美的感受。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唱歌、识谱、舞蹈教学过程需要优化整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先唱歌后识谱,先跳舞后练功”的方法能有效地缓解以上问题的产生。它指的是在音乐、舞蹈的教学中,不是先进行节奏、视唱练习,而是将学唱歌曲、先跳舞的内容前移,通过多听几次录音,用听唱、模唱和欣赏、模仿跳舞的办法来教学,让学生对歌曲、舞蹈艺术情绪、节拍、力度有了一定的体验,对歌曲、舞蹈达到“似曾相识”却还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状态,再让学生识谱、强化基本功。这时视唱与基本训练就不光是干巴巴的音符与舞蹈动作,而是富于美感的音乐、舞蹈艺术了。这样利用了音乐、舞蹈艺术本身丰富的音响、色彩、表演和深邃的意境,将音乐、舞蹈艺术审美感知与审美探索的过程,与唱歌、基本功训练教学融为一体,它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对其心理、行为产生影响,实现了音乐、舞蹈艺术的审美教育功效。

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听力、欣赏、观察”的培养至关重要,要指导学生认真地看、听;反复地看、听;用心地看、听;通过聆听欣赏歌曲、舞蹈模仿它的旋律,感受它的情绪、肢体表现想象它的艺术情境,进而表达所抒发的情感,促进音乐、舞蹈艺术与心灵的沟通。第三,课外活动过程中强化音乐、舞蹈艺术展示的审美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音乐、舞蹈艺术体验过程,充分展示音乐、舞蹈艺术魅力,凸现自我青春魅力,感受到体验中带来的成就感,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人生价值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有声有色的音乐、舞蹈艺术变成学生无声的审美意识的情感体验,紧紧抓住其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结合,引导学生实现审美想象,在聆听美妙的音乐之声和欣赏优美舞蹈的同时,陶冶内心的情操,架起音乐与心灵沟通的桥梁。

实践证明,课外兴趣活动的组织和指导,能使学生与教师之间有更好的交流机会,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喜爱艺术兴趣过程中,提高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从而热爱文化知识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艺术教育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必须相应改革,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已不符合时展的要求,唯分数论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因此,我认为我们应把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技能的提高和特长的发展综合起来考查,只有这样才符合人人成才的教育规律,符合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开设艺术教育兴趣小组,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的魅力青春,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绽放异彩,是推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上一篇:浅析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下一篇: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材料力学教学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