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语文教学“内在的秩序”

时间:2022-10-04 01:12:44

重建语文教学“内在的秩序”

【个人档案】

沈玉芬,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副校长。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教坛新秀双十佳。曾获全国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第四届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江苏省“杏坛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杰出水手奖。主持省级课题《基于组块教学理念的小学阅读教学内容的研制》,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师》《语文教学通讯》《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等省级以上刊物二十多篇。

【人物速写】

她,出生于农民家庭,是一位70后。“沈玉芬”这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与她出生的年代、成长的家庭无比匹配。工作后,不知哪个姐妹取其名字中的“玉”字,顺口喊她“玉米”,于是,她就成了大家嘴里的“玉米姐姐”或者“玉米妹妹”,每次她都答应得爽爽脆脆。

她说:“玉米是个好东西,它可以延缓衰老,保持青春,要多吃玉米。”虽是一句玩笑话,却隐含了她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四个校区的教学分管工作,包围了她的生活。名师工作室、学科研究中心、苏州名师共同体,组块教学研究所等研究组织催促着她奔跑,再奔跑。我们经常能看到她脸上无法掩饰的倦容,但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她眼神中的热情与执着。有人觉得她有点“傻”,班级中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得好,她喜欢逢人就叨叨;学校中有老师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她比自己获奖还骄傲。她觉得,只要是对师生成长有帮助的事情,她都愿意去付出。不问收获,只管耕耘,教育的大地总能给你惊喜。虽然有的工作很琐碎,但这些细小的事情就如玉米棒子上的玉米粒,每一粒的饱满都成就了玉米棒子阳光般的色泽。

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一句话:“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在农作物里,玉米属于大个子。但是,再怎么长,它也不会长到天上去。作家萧红借物抒怀,表达自己童年生活的自由与快乐。沈老师喜欢这篇课文。她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视频被收录于《国家新课程标准优秀课例》(苏教版),并由中央电化教育馆电化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她说,她喜欢课文语言文字背后所隐含的对自由的追求。她认为,教育也要追寻“内在的自由”,即独立的思考。一个人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才算是说属于自己的话,写属于自己的文字。读书、思考、写作,是她生活的常态;模仿、尝试、创新,是沈老师研究的基本路径。她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研制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语文联结教学。这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在语文联结教学研究中,她一定会如“玉米”一般自由地茁壮成长!

玉米这种农作物从不孤单。长有玉米的地方,几乎都是一片,一大片。它是属于群居的物种。这就像人,没有人可以单打独斗,教育需要的是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共同努力,水涨才能船高。沈老师在薛法根老师的带领下,打造属于自己的教研团队。她引领校本“一课三磨”教研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她主持语文学科研究中心工作,每年均以显著的成绩获得教育局考评一等奖;她组建组块教学研究联盟,积极投入,倾心指导,获得好评。在各个团队中,她始终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并努力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她深知,唯有自己的倾心付出,才能赢得大家的敬重与合作,才有集体的智慧和成长。

在北方,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随处可见壮实的玉米棒子。玉米,是他们的粮食之一。它没有海鲜等食品珍贵,它只是安静地生长,安静地收获。但是,平凡的它却以贴近大地的本色,丰富的营养成为人们生活的需要。如果用一句话对沈玉芬老师做一个整体的评价,“丰富的安静”应该是比较恰当的。安静,是她为人处事的态度,是她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本质的提炼与积淀,是浮华之后心境的安然。丰富,使安静有了力量。

所谓“内在的秩序”,即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规律。汉语文“意合”等特征以及教与学“内在的秩序”,在百年语文的“文白”巨变中渐趋模糊乃至失序,至今难以摆脱“高耗低效”的泥潭。发现与重建汉语文教学“内在的秩序”,回归汉语特有的联结性学习方式,促进儿童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时代使命。

一、教的内在主张:语文联结教学

“小学语文联结教学”是指:把握与改善影响儿童语文素养的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以联结性学习为基本方式的语文教学,着眼于儿童素养的整体提升,

影响儿童语文素养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各种要素间内含联系,形成“内在的秩序”。从语文学科本身来说,有词句与文本整体之间的联系,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联系,同一言语形式表达的不同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同文体样式的文本之间的联系,相同主题文本之间的联系等;从语文学习角度来说,有儿童意志情感思维习惯间的联系,有学习本身的内在规律构建的联系,有儿童经验与语文学习之间的联系,有教师与儿童之间的联系等。把握与改善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发现与重构语文教学的“内在的秩序”,语文教学必将在“有序”中有效展开。

1.因文而教。不同的课文教不同的内容,这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的。王荣生教授提出:“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指导儿童在特定体式的文本里,能从重要的地方看出所传达的意思和意味来。”因此,我认为,特定的体式,有特定的阅读方式。不同的课文,教不同的内容。即便如此,在语文联结教学中,教师也要把握文体阅读目标与小学阶段阅读总目标之间的关系,同一文体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体现文体各特征的内容之间的关系等。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教学内容必然指向集中,简约不繁冗,儿童和文本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发现联系,建立联系,形成有意义的联结。

2.顺学而导。不同的学情用不同的教法。这是解决怎么教的问题,基于对教学规律的理解。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是儿童自身的读、写、听、说活动,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有效地组织儿童的读写听说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启发、引导、指点、示范。”我认为,“启发、引导、指点、示范”是顺应儿童学习需要的教学行为,是指向于儿童有效的“学的活动”的“教学活动”。一切从儿童的学习需要出发,一切着眼于简单有效而展开。顺学而导,可以借用联比,形成比照,让儿童在联比的思维学习中,透视语言,发现不同,读到自己,丰富自己,文本与儿童在原本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的信息单位产生紧密的联结,使之不断地完善。

3.随境而练。不同的语境练不同的能力。这是解决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基于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语境受整体思维牵制。依据语境的内涵与特征,立足于整体思维的内涵,从语境所创设的文本主题、文体特征、文本结构、文本语言等角度进行探究与构建:准确考量文本要素之间的联系,细致剖析各要素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深入辨析最为核心的要素,合理构建教学内容结构;从一个文本自身包含的各种属性整体地考察与反映文体特征,还可以选取同类文体的不同文本进行异同比较,从而获取更贴近文体核心价值的文本意义。

4.适性而为。不同的天性有不同的作为。这是解决为什么教的问题,基于对儿童生命的理解。一些精巧的公开课,就如珍贵的艺术品,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训练,无不精雕细琢,可再精美的艺术品一旦雕琢的痕迹太明显,总缺少一番灵气,一种纯天然的富有生命的魅力,这样的课堂往往在一些功利性的驱使下,早已流失了应有的存在价值而变得形同“作秀”,是没有契合儿童言语生命需要的教学。顺应言语生命欲求,培养言语个性;唤醒言语生命意识,开发言语潜能;扶助言语生命成长,引领言语自我实现。适性而为,才能使教学与儿童的言语生命紧密联结。

因、顺、随、适,教学顺应语文学科内在的规律,顺应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顺应语文教学的规律,顺应儿童言语生命发展的规律。在顺应中,“内在的秩序”发现与重构,语文教学在符合节律中,以结构的方法,整体的视域,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最终促进儿童的联结性学习。

阅读教学的根本变革是儿童学习方式的变革。叶圣陶说过,国文教学有它的根本任务,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第一,必须讲究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揭其精华;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称为儿童终身以行的习惯。成尚荣先生在《开启“语文的世界”》一文中也提出:“语文教学不只是引导儿童关注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儿童以一种适合的方式去寻找和发现。方式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世界的眼睛’。”在语文联结性学习中,儿童能从文本开放结构中,学会发现与建立文本与文本,文本与儿童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并形成结构。同时,联结性学习亦为思维方式,它终将改变儿童终身的阅读行为习惯。

二、学的内在秩序:联结性学习

汉语是字词前后联缀而成,属于“意合型”语言,有别于英语的“形合型”语言。字词联缀顺序的变化,带来意义的变化及表达效果的迥异。因此,汉语的学习应遵循其“意合”的内在规律,运用联结性学习方式,准确把握字词句段篇之间的内在关联,获得意义理解与运用法则。联结性学习的主要方法有:

1.归类。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事物更有规律。语文学习也当如此。组块原理表明,当知识的状态由散在转为严谨时,可以缩简需要识记的单元数量,但并不减少所识记材料的范围。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知识的内在联系越紧密,结构化程度越高,识记和存贮效果越好。在新的学习情境中,结构化的知识也易于被激活,建立意义联结。例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苏教版语文教材编写了合辙押韵的词串形式韵文,意为扩展儿童识记的容量,促进儿童识记能力的发展。除韵文之外,许多课文也可以抓住词语之间的联系,构建类似的词串学习方式。在归类的联结性学习中,儿童随着言语结构的丰富,自己能从文本中提炼这样的词语组块,那么,儿童就具有了自主构建言语结构的能力。由此,在具体的语境中,话语明示意义的推理无需付出太大的努力,就能做出正确的理解。

2.比较。通过比较,把握事物内在的本质意义。儿童可以和自己的心理预期进行比较。艾滋病小斗士恩科是一位生活的英雄,永远的白衣天使叶欣是一位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的英雄,花木兰是不失女儿情态的女英雄,船长哈尔威是履行船长职责的英雄……同样是英雄,与自己心理预期的有什么不一样?儿童尝试打开心理预期,排除原有心理图式中生活经验,情感体验,阅读认知等封闭性的压制,就能真正触摸到文本的意义。儿童可以对言语作品中的言语材料进行比较。例如,同样写《埃及的金字塔》,把说明文的开头与散文的开头进行比较,就能发现两种文体全然不同的言语表达形式。

3.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这叫联想。在联想的过程中,儿童发现联系,建立联系。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三大联想律:相似率、对比率和接近率。约翰・穆勒则认为“联想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的联结。这种联结不仅仅是观念的联结,而且也指动作的联结。”主动地发现关系,以“相似率、对比率、接近率”进行联想,符合联结的内涵。读到《安塞腰鼓》一文中节奏明快的语段,联想到《在大海中永生》中沉重的语句,把握明快与沉重相反的语言内在特征;读到《爱之链》这篇外国小说,联想到微型小说《桥》,发现小说的相同结构;读到季羡林《夹竹桃》这篇散文,联想到季羡林其他的散文,提炼出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倘若儿童能从该事物的各种现象中发现在自己的大脑中已经贮存了与之相似的、相对的、相近的丰富实践经验,并且还能够从这些现象后面把握其中某种本质的关系,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儿童的认识已经进入到对该事物某种规律的认识阶段了。

4.推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未知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即推理。

关联理论认为,说话人明示自己的话语意图,听话人据此话语推理出语境中的暗含意义,获得最佳语境效果达到成功交际。从阅读教学角度理解,作者的言语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这样写,而非那样写,要遵守一定的会话准则。即使是有些言语表面上好像违背了合作准则,实际上是为了传递言外之意,是另一种方式的遵循合作准则。违反合作准则的言语同样要根据合作准则来理解。换言之,言语怎么表达,都是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言与意紧密联结。

如《夹竹桃》一文中,“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从事实角度,这句话违反了真实原则。但是,儿童与作者言语意图相联结,进行推理,就能理解作者如此刻画夹竹桃,意为突出其韧性。作者能从平常的花木上,看到一般人所看不到的品质。儿童的推理过程,是对陌生语词的敏锐捕捉,更是联结作者心灵突破的重要路径。

三、实践的主要方式:“三学六联”

从学生学的角度看,小学语文联结教学的方式是“三学”:

1.联系已有经验:试学。联结是意识形成的中心环节,主动的行为。联结性学习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独特的价值。联结性学习注重儿童主动发现并建构联系的意识、方法和能力。诸如“本来是怎样的?与预期有何不同?相似在哪里?为什么不那样写?它们之间有联系吗?”等问题,儿童主动联结,打开语文学习的通道。儿童在自问中,以理性的视角,探寻相同、相似和相对的事物关系,把文本、作者和自身的联结点激活,使意义与自身的经验建立联结,并联系成整体。

2.生长已有经验:导学。儿童试学,尝试建立联结,自我探寻语文“内在的秩序”。试学需要教师为儿童的语文联结性学习进行指导,即进入小学语文联结教学的第二个流程:导学。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言”与“意”之间、“表”与“理”之间、“上”与“下”之间、“异”与“同”之间、“学”与“用”之间、文”与“人”之间的关联,从而把握语文学科本身,语文学习本身之间“内在的秩序”,生长已有经验,丰富认知结构,为新的主动联结建立基础。

3.运用已有经验:延学。小学语文联结教学最终促进的是儿童的语文联结性学习。这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亦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儿童可以把联结的已有经验运用到新的语境学习,从而更主动地更为有效地试学。儿童可以把联结的学习方式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例如,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征时,儿童会去探寻构建三角形稳定性的要素是什么,要素之间如何构建联系而形成稳定性特征。儿童可以把联结的思维方式运用于生活中,不仅看到自己所处的事件的一角,且能以联系的眼光,从多角度去发现与之相关的可能性,从更整体的视角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延学,是从语文到其他,是从课内到课外。儿童在运用中,强化和巩固了联结这一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

从教师教的视角,进行小学语文联结教学的基本方式是六联结:

1.“言”与“意”的联结。阅读是言语接受的过程。文章是言语接受的前提。我们站在这样的角度看文章,我们不仅要求文章语言通顺规范,内容正确深刻,结构清晰完整,还会要求文章有“传”情“达”意的功能。一篇文章,“言”与“意”是融为一体的。“得意而忘言”,这是一种阅读教学常态。教师带领儿童沉浸于文本动人的情感等内容时,时常忘却了言语形式。于是,再动人的情感等因为缺少了言语的支撑而显得单薄。同时,“得言而忘意”,是另一种阅读教学形态。关注了言语形式,讲解与评析言语的妙处,却又丢失了言语内容的本身。于是,再有特点的言语形式因没有内容的充实,而显得机械、枯燥与无趣。通过言语形式读懂言语内容,实现“言”与“意”的联结与转化,这是阅读教学核心的教学目标。

2.“表”与“里”的联结。任何的言语形式都表述了两个内容。一个内容是一眼就能看见的,即它所表述的表层内容。就如“今天的太阳真好!”一句所陈述的“太阳好”这一事实。另一个内容是需要去用心发现的内容,即形式为自己创造的内容,是形式本身所产生的深层的内容。“真好!”两个字、一个感叹号,除了陈述太阳好的事实外,也许还传递着说话者快乐的心情,表达着说话者对美好生活的感慨。在言语形式中蕴含的东西,比在言语内容表层表达出来的东西更真实、更丰富。在由“表”及“里”的联结中,儿童知道文本表面的语言现象,也知道这一语言现象背后的奥秘,使儿童更好地实现由“言”到“意”的转化。

3.“上”与“下”的联结。如何从表层的理解达到深层的理解,获得文本的“意”?让学生发现与建立“上”与“下”的联结极为重要。从微观上,作品内的上下文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语境。它包括句段篇、作品内的言语形式、写说者的“题旨”、语体风格等。汉民族整体思维的方式牵制着汉语,使语境内的段落呈环状或者螺旋形,即段落以反复而又发展的形式对一个主题加以展开,讲究起、承、转、合,追求整体效果。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甚至一段话的存在都与整体语境相联结。同时,语境内个个语言现象之间也密切相连。我认为,从文本角度上来说,语文学习就是发现各个语言现象与语境整体之间联系的过程。以整体的视角准确考量词语之间的联系,结构之间的联系,与人物形象之间的联系等,细致剖析各元素对表达主题的作用,全面把握文本的特征,系统探寻其内在的逻辑,鲜明感知言语个性。

4.“异”与“同”的联结。异中求同,即从同一样式的文体,同一主题的文体,同一结构的语段中抽取其相同处,由具体到一般,能把握其内在的结构,获取抽象的意义。同中求异,即发现相同文体,相同主题,相同结构语段等之间的不同之处。就如议论文的教学,用一个个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是常用的例证方法,这是议论文体的相同处。但是,“你之所以为你”,每样事物,每一人物,总有“成为自己”而特别拥有的本质特征。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事例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如何“就事说理”,如何“以理服人”的寻根究源,找出不同,全面把握议论文体的特征,认识真正意义上的整体。

5.“知”与“用”的联结。语文独当之任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除理解外,其中还有核心词汇:运用。我认为,理解是“知”,运用为“用”。“知”与“用”相辅相成。没有割裂开来的“知”与“用”。“知”是“用”的基础,在“用”中“知”得到强化。“知”和“用”所组合成的,就是关于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经“知”后的言语运用得心应手,历“用”后的“知”也自然主动积极。只有写,你才会写。由此,我进行类推:只有读,才会读;只有听,才会听;只有说,才会说;只有实践于“用”的言语活动,才有更大的可能积极主动,从而读得懂、写得顺、听得清、说得明。言语实践活动是基于运用的学习方式,儿童成为听说读写的主体,他们有言语理解的欲望,有辨别言语的热情。在这一过程中,“知”与“用”得到联结,儿童这一主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发生了改变,言语的学习也就发生了。

6.“文”与“人”的联结。“文”可以理解为文本。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带领儿童揣摩作者的内心,比照自己对事物的感情,对生活的态度,让作者的内心与儿童的内心之间产生勾连。读进去,读出来,在文本中徜徉的过程中,儿童读到自己,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带领儿童打开心理预期,排除原有心理图式中生活经验、情感经验、阅读认知等封闭性的压制,触摸到文本的本质意义,实现“文”与“人”的联结。“文”可以理解为语文。通过小学语文联结教学,儿童逐渐形成联结的语文意识,即联结的语文思维,语文情感与语文习惯等。

生活中,看到一则打动人心的广告语,儿童会以联结的语文习惯去发现广告语打动人心的关于内容与形式的原因,能进行这一言语形式的积累与运用,迁移与创造,享受语文联结性学习带来的快乐。

“言”与“意”,“表”与“里”,“上”与“下”,“异”与“同”,“知”与“用”,“文”与“人”,它们之间的联结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最终所要达到的是儿童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

四、凸显的教学风格:自然舒展而又简约丰富

小学语文联结教学中,我追求“自然舒展、简约丰富”的教学风格,并在课堂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

1.自然舒展。在小学语文联结教学中,因文而教,特定的体式有特定的阅读方式;顺学而导,不同的学情有不同的教法;随境而练,不同的语境练不同的能力;适性而为,不同的天性有不同的作为。因、顺、随、适,教学顺应儿童语文学习的规律,顺应语文教学的规律,顺应儿童言语生命发展的规律。在顺应中,“内在的秩序”发现与重构。语文课堂教学在符合自然的节律中展开。教师没有亦步亦趋的紧张,没有追求完美的急躁。儿童没有应付老师的疲累,没有缺乏自主的空虚。日本教育者佐藤学认为,应该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因为互相倾听,所以教与学是自然与真实的,不做作,不矫情,是一种天然的存在。课堂上的每个人的呼吸是柔和的,节律是舒展的,课堂如水到渠成般舒展,令人舒适。

2.简约丰富。在小学语文联结教学中,摆脱了各种形式的诱惑,形成联结课堂的基本方式:“言”与“意”的联结,“表”与“里”的联结,“上”与“下”的联结,“异”与“同”的联结,“知”与“用”的联结,“文”与“人”的联结。几者之间的联结,既是教学方式,也是教学内容。每个要素之间联系的发现与重构,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围绕核心,不旁逸斜出,不枝枝蔓蔓,教学内容的呈现是简约的。简约不是简单。小学语文联结教学最终促进的是儿童的语文联结性学习。个体的发现,个体的建构,个体的运用,不仅变革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式,变革儿童的语文学习方式,还将使儿童养成把握事物内在本质联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方式。这样的课堂是丰富的,它给予了学生更大的思维成长空间。

(沈玉芬,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215200)

上一篇:学而时习之 下一篇:学校教育要顺应教育的天赋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