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区当校长

时间:2022-10-04 11:34:44

1997年,厦门实验小学校长退休了。厦门实小是所名牌老校,一向领厦门特区小学界风气之先,谁有足够的资历来接任校长呢?这一时成了厦门教育界议论的焦点。

经过严格的考察。时任厦门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长的尤颖超,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当校长,务实创新敢担当

22年前,尤颖超从教导处副主任的岗位上,直接升任厦门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长。

当时该校虽然刚刚创办,但教育局对其要求很高,将其列入市重点小学。学校刚开办,一切从零开始,百事待举。

尤颖超经过几年的探索,把二附小办得有声有色。学校建立了颇具特色的艺术教育模式,最直接的成果是,每次全市性的文艺演出,都少不了二附小的节目。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尤颖超进一步推进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全面建设,短短几年,二附小就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离开驾轻就熟的二附小,意味着一切从头开始。要让久负盛名的实验小学永葆荣誉,尤颖超得花费更多的精力,投入更,多的才智。他掂得出实小校长这副担子的份量。他说,当时我是顶着压力来到实小的。

90年代末,新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悄然兴起,尤颖超积极响应,以前瞻性的视野在实验小学进行了部分课程改革的实验。

这是一段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实小的课程改革在实践中逐渐完善。2001年,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启动,厦门成为全国首批38个课改试验区之一。已初步积累了改革经验的实小,顺理成章地成为市课改试验区的综合实验校。

尤颖超认为,素质教育不应该局限于学校,而要走向大自然。走进家庭和社会。要构建“大教育课程和课堂”。“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读好几本书,学习内容应该包括孩子生活的全部。”所以他敞开实小的大门。让学生们一次次走出校园。

走出校门,说来容易,真正实施却绝不简单。“安全”问题有时竟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绊脚石,许多校长谈“安全”色变,宁愿“不作为”,也不愿“招惹是非”。

安全与危险,是一对矛盾。孩子的成长,需要具备与危险作斗争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靠养成的,只能从生活实践中得来。一个孩子若从小只有外部的呵护,他将永远生活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尤颖超认为:学校在素质教育中必须树立科学安全观,开展特别的教学课程,让学生具备防范危险的能力。

从2001年起,随着课程改革的启动,在学校“家校教育委员会”的策划下,几百个假日小队活跃在工厂、农村、电视台、福利院、消防队……

2006年、2007年实小组织学生到军营学军,一千多名中、高年级的学生浩浩荡荡奔向海岛驻军住地。

每次组织这样的活动,尤颖超从不打无准备之战。活动之前他总是带领段长、班主任事先踩点,检查整个活动区域的安全设施。他心细如丝,凡是学生活动必经的路径、活动的每一角落。全部仔细地检查到。老师戏称,尤校长带着“有色眼镜”和“放大镜”,专门挑刺。

每年寒暑假。学校都组织1000多人次学生到农村和军营,举办冬、夏令营。一次座谈会上,一位教育局领导说:“尤校长胆子真大。这一千多人的吃喝拉撤住行不用说,他们的安全责任有多大啊!”尤校长说:“单胆子大是不行的,人命关天呀!我是向协办单位领导借的胆,没有他们的支持,我胆子再大也不敢组织这么大规模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本市,实小的社会实践还走向了省外、境外、国外。按尤校长的话说,就是培养外向型的、与国际接轨的接班人。下面就是实小开放式教学的几个镜头:

镜头一:2006、2007连续两年与新疆阜康市实验小学联合举办“快乐伙伴天山行”夏令营。组织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到千里之遥的西部参加夏令营,在我市是第一次。

镜头二:2005年,学校与台北中正国民小学建立友好学校。2006年,实小教师、学生和家长代表赴台进行教育交流。带领小学生到台湾访问考察,在厦门乃至全省堪称首例。

镜头三:2007年7月,20名学生代表在新加坡友诺小学学习交流12天,还到小伙伴的家中体验生活。小学生有组织地走出国门游学,这在我市亦是第一次。

22年的校长之路,尤颖超的治校才能得以充分发挥:22年的摸爬滚打,尤颖超的务实创新敢于担当的治校之道得到社会的认可。

当校长,爱学生、爱教师

虽为一校之长,尤颖超却更喜欢当教师。担任校长22年来,他始终坚持教学,坚持在教育科研的第一线。说到这,他特别怀念上世纪80年代初在何厝小学当老师的那段岁月。

1979年,尤颖超从龙岩师范附小调到厦门何厝小学。在那里,他当班主任,教小学高年级语文,还担任少先队总辅导员。那时,他住在学校,与学生朝夕相处,其乐融融;常常为了一个不能上学的穷苦孩子,三番五次登门家访:为了不让孩子辍学,自己掏钱为他们代垫学费;有个学生摔伤了腿不能上学,连续几个月,他天天骑着自行车接送。

尤超颖说:“只有教学,才有学生。当一名教师,只有和孩子们在一起才有乐趣。”与学生在一起,他童心未泯。在采访中,老师们说,尤校长喜欢与学生在一起,和学生玩起游戏,简直就是个大孩子。有一次,夏令营做“抓特务”游戏,尤校长乐呵呵地装扮成特务,穿着型号各异的鞋子穿梭于孩子们当中。被学生识别后,他俯首就擒,老师们看到校长的“熊”样,都报以开心一笑。

老师们说,尤校长喜欢当教师,但更懂得关心爱护教师。他经常走进课堂听课,参与教师备课,每年听课超过90课时。

有一次,尤颖超去听一堂英语课,课上到一半,突然听到有学生竟然唱起歌来,而老师却似乎无动于衷。其他同学也没有任何反应。他感到十分纳闷,但又不便询问。下课后,英语老师解答了他的疑问。原来这是多媒体教学设定的一个程序,哪个学生先完成作业,可以选择唱歌的方式以示庆祝,而其他学生则因为戴了耳机是听不到的。之后,他常以这堂听课自嘲自戒:新的教学手段日新月异,不学则退。

备课、听课、评课,尤校长与教师们平等相处。听完课,他及时反馈沟通,使授课教师深受启发。老师们遇到难题,总是向他讨教。有时工作排不开,尤校长往往负疚地说:“下班后行吗?”夜幕降临了,老师们常常看到他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光。课改之初,他亲自带领一个备课组实验新教材,天天加班。在尤校长的亲力亲为下,实小在课改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年轻教师的公开课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并获得大奖。

为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最舍得花钱。一次教育局选派教师到北师大、东北师大培训,因刚开学,不少学校派不出人。尤校长获悉后,便主动向教育局要求增加名额。他说。短时间缺几位教师,我们可以想办法顶。但教师失去这个培训机会就太可惜了!有一组数据足以证明学校对教师的关怀和爱护:6年来。学校组织了246人次的教师到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新疆、成都等地学习、考察、交流;选派28人次的教师到美、英、

法、新加坡、新西兰、加拿大和台湾等地考察或培训。

尤颖超有一句“语录”,教师们都能背得出来:“当老师和孩子摆在一起,孩子为重;当领导和老师摆在一起,老师为重。谁打破这个规则都不行!”正因为学校关心老师,师生和谐发展,学校才得以发展。

当校长,言传身教作表率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耕耘教坛三十余载,尤颖超始终把这句名言作为座右铭。言传身教为教师做出表率。

尤颖超患有眼疾,动过手术,医生嘱咐不能用眼过度。但他坚持学习,认真钻研业务,写下大量的管理工作和教研方面的文章,发表在多家教育刊物上。

采访中,教师们讲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不妨摘录几个:

故事一:烈日下,国防夏令营的阅兵式即将开始,刚做完眼睛手术的尤校长不顾医生“出门要戴墨镜,不能让阳光刺激眼睛”的叮嘱,摘下眼镜,陪着部队首长检阅受训的学生。耀眼的阳光照得尤校长的眼睛直发疼,汗水流入眼眶,泪水直流。25分钟的阅兵式结束后,老师们看到尤校长的眼睛红肿。责怪他为啥摘下墨镜?他坦然地说:“我们要为孩子们做出表率!”

故事二:有一次尤校长参加教师大会,会议之前,他有急事接了电话忘了关手机。会议进行到一半,突然他包里的手机响了起来,虽然音量并不大,但是,声声刺进了他的心里。会议结束后,他立即在全体教师面前做了检讨,要求学校考核组按“绩效工资发放方案”的有关规定处罚,并希望教师引以为戒。过后,有的教师说校长小题大做。而他却说,学校定下规矩,开会学习没有关机者扣发绩效工资,作为校长更不能违规。

故事三:学校有一位教师要代表福建省到南宁参加全国课堂教学观摩比赛。赛前,尤校长多次和她一起备课,听她试教,带她拜访名师。比赛时,尤校长陪同前往南宁。参赛那天,尤校长帮这位老师提着电脑步行到比赛场地。一路上,尤校长与她谈心,让她放松。以平静的心态进入会场参赛。这位教师不负众望,她的课获得全国一等奖。

故事四:前几年,每年的年终考核,尤超颖都只把自己打上合格。他编造了一个理由:“你们不要评我优秀,我是校长。要由上级评定。”由于连续几年没有评上优秀,以致评特级教师时缺了一份硬件,他直到2006年才评上。其实,1988年教师专业技术资格首次评聘时,尤颖超就已评上了小学高级教师,是当年全市最年轻的。1996年,他已是中学高级教师。2006年,市教育系统要推荐一名省“五一劳动奖章”候选人。市教育工会经摸底确定选送尤颖超,但他坚决推掉。他说:“我哪有那么优秀?还是选别的教师吧!”后来通过做工作,他才松口说:“那就让全体教师表决吧,如果赞成票数不超过五分之四,就一定要另选他人。”结果票数大大超过五分之四。实小老师用无声的语言表明了对校长工作的肯定。

对尤校长的评价,学校少先队总辅导员杨老师用“铁骨柔情”四个字概括之。一方面,他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具有超凡的勇气、胆识和气魄;同时,他无私无畏、严于律己,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但另一方面,他对教师、对学生却是柔情似水,是一个特别关爱师生的校长。

上一篇:45名流动儿童教育现状调查 下一篇:澎湖印象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