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英译,激发学生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情

时间:2022-10-04 11:25:27

借助英译,激发学生鉴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热情

一、 将英译中国古典诗词再汉译之后与原作比较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英译诗:

For ten years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are both ignorant of each other.

Even though I refrain from thinking of you,

However I cannot forget you.

Your lonely tomb lies a thousand miles away,

Where can I pour my sorrows anyway?

Even if we meet again, you can hardly recognize me by the way,

For my face is fully covered with dust,

And my temples have as frost turned grey.

Last night I suddenly dreamed of returning to my native land.

I saw you sitting by the tiny window,

Dressing and making up with your white hand.

We looked at each other, unable to speak a word,

Only a thousand lines of tears rolled down our faces.

I presume you will lie in that heartbreaking place year after year,

In that small round covered with pines mere,

Under the moon bright and clear.

(引自“搜狐英语学习论坛”莫倾城的网帖)

学生通过合作将英译诗又汉译:

十年以来,活着的人和死着的都相互不知道。

尽管我克制着不想你,

然而我却不能忘记你。

你的孤零零的坟墓位于千里之外,

总之我能到哪里倾诉我的悲伤呢?

即使我们再次相见,你可能都认不出我来。

因为我的脸上已被灰尘所盖满。

我的面庞已经变成灰色的冰霜。

昨夜,我突然梦见回到了我的故乡,

看见你坐在小窗旁,

用你雪白的手在梳妆打扮。

我们互相对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只有千行的眼泪从我们的脸上滚落下来。

我推测你将年复一年地躺在那个悲伤的地方,

在那个小的覆盖着松树的圆形的水塘边,

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

语文课让学生汉译英译诗,学生兴趣倍增,一个个发言踊跃,有着极强的表现欲,通过合作,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学生汉译大功告成,表现得非常有成就感。此时呈现苏轼的原作,学生认真一读,反映强烈。

一惊叹于苏词原作的凝练,学生自己的翻译两百多字,苏词仅七十字,苏词不仅言简意赅,而且押韵合拍,琅琅上口,使学生情不自禁进入朗读,不时有人拍案叫绝。有学生说将苏词原作和自己的译作一比较,才知道苏词用字的简洁,含义丰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用字的简约,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绝无半点多余,从心底里佩服苏轼对以“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为特征的有着严格格律体系的词这种文学体裁的游刃有余的运用。有学生说“尘满面,鬓如霜”“小轩窗,正梳妆”词句虽简,但画面感更强。还有学生说,词这种长短句的错落,使词本身具有了节奏,这是英译诗无论如何也难以表现的。有了这种内心的认同,课堂自然掀起了学习苏词的热情。

二惊叹于苏词原作的意境更为深远,英文并不能完全表达。比如首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两茫茫”与“ignorant of each other”相距甚远。学生认为“两茫茫”一词除了“相互不知道”的意思之外,更多了一份内心的沧桑与凄凉,“茫茫”有“广阔无边”“渺茫”之意,写尽了苏轼与亡妻阴阳两隔,两相思念的遥遥无期以及内心的迷茫无依。再如关于“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英译“I presume you will lie in that heartbreaking place year after year, In that small round covered with pines mere, Under the moon bright and clear”,学生普遍认为英文翻译没有到位。他们认为英文翻译没有突出词人的主体形象,极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前半句英文之意为“我料想你年复一年地躺在那个伤心地”,而实质上读了苏词,在我们头脑里展现的则是这样的画面:在那月明之夜,短松冈妻子的墓地旁,词人的心早已飞到了那里,他正愁肠满怀,肝肠欲断,他是多么期望能和妻子互诉衷肠。学生觉得苏词原作更能表现苏轼的一腔柔肠。

通过比较,学生对词的特点把握得更加准确,对词作的解读及语言的鉴赏充满热情,理解到位而深入,整个一节课充满了成功的体验和发现的快乐。

二、 将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前的准备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语文课要求学生英译古诗词,很容易让人误解为颠倒主次,以为把语文课上成了英语课。其实不然,因为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准确传达出诗词的意境,就必须对原作深入地理解,理解诗词丰富含蓄的语言,理解它意境氛围的营造,不能停留在原作的表意层面,翻译只是追求的结果,而语文课需要的却是字斟句酌、条分缕析的准备。课堂提出英译的任务之后,学生也产生了重英语轻语文的误解。但很快陷入了思考,因为他们发现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一是首先要理解词作的内容,二是仅仅理解还远远不够,必须认真揣摩词作本身的外在形式及所传达的思想、意境。如何将李清照的《声声慢》翻译到位,学生通过集体的研究讨论得出:

上一篇:课堂中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下一篇:因声求气 缘音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