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几个“热点”的反思

时间:2022-10-04 10:20:36

对目前课堂教学中几个“热点”的反思

随着新一轮课改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崭新的理论犹如春风化雨,使课堂教学发生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但是,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至于很多教师认识模糊,感到困惑,继而引发了教学实践行为上的偏差,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做法。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关注、去研究、去澄清。

反思一:课堂里光有热闹的活动行吗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确实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学生忙于活动材料的搜集、整理;小组忙于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师忙于活动的组织、展开,忙于在各小组间转悠。

活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针对以往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操作活动的状况,新课程提出要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而在课堂上呈现了较多的外显活动,这是合理的、正常的。但当前的活动中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活动,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惟活动是瞻”、“为活动而活动”,出现了活动的形式化、浅层化和绝对化倾向,这又是我们必须要引起关注的。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样的活动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如何更好地优化学生的主体活动?首先,要以“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其次,在活动的设计上,不应该只是注意外在表现方式,更多的应是注重内在品质,要根据学科特点与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真正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活动,设计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复杂的思维和高水平的认知。第三,提高活动的内向化水平。有价值的活动应是能够在较高的水平上完成内向化过程的活动,即应使外部实践活动经过不断的概括化、言语化、简缩化而逐步向思维的抽象化转化,以使学生认识深化和思维水平提高,真正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否则,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而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将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因此,当前应努力提高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水平,将对活动形式的重视与活动的质量与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有效性的关系。

反思二:一切知识都需要学生探究得出吗

我们在课堂中看到,探究活动遍及各个学科,从自然科学到语文、社会、英语、音乐课,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问教育对象、知识内容、盲目探究、过度探究,重探究的形式和无视探究的成效……课堂评价硬性规定讲解不得超过多少分钟,以至于教师不敢讲解。

就知识的分类来看,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种。陈述性知识是有关“是什么”的知识,如事物的名称、概念、事实等,这类知识通过教师讲授就可以掌握和记忆;程序性知识是有关“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涉及概念、规则、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解决问题的技能、方法与策略的形成以及情感的体验等,这类知识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个体性和活动性,不能单靠讲授、告诉的方式被学生掌握,而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运算、探究、体验等具体活动才能自主内化,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由此可见,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本次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视,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索为学习的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从而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式学习绝对地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各种学习方法各有所长和局限,探究发现性学习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更有利于获得知识的意义建构、探究和占有镌刻于知识中的人类智慧,但生动的、富有启发的讲授在某些知识类型的教学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高效,无论在现在和将来都有存在的价值。因此,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需要根据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以例协同配合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反思三:课堂中仅有学生的声音行吗

在数学课上,有十几种解题方法,在人文课程里,对文本有十几种理解。有的方法巧妙,有的较为烦琐,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真可谓众说纷纭,而教师在此是“听其不语”,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本次新课程将实现学生充分的、有个性化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地位,强调注重个体差异,允许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以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意见。只有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与主动构建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才能富有独特、个体性地来把握这个世界的真谛和意义。另一方面,当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个性化地理解文本之后,并不意味着他的解决策略是最佳的、他的个人理解就一定是正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通过对话、提问、比照、分享观点、合作反馈等交往环节来促进对于知识的深层理解,帮助学生不断克服由于自身认识局限所导致的主观性偏差,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合到主题含义和最优的解决策略上来。这是一种既集中、又发散的方式,教师应让每一个学生发出个人的声音,但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结论。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思维方法的必要优化相结合,将理解的个性化、独特性与理解的普遍有效性相统一,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题中之意。

以上所出现的这些观念与行动中的困惑与偏差,反映出当前课程改革的过程颇具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任何的改革都不是对过去的全盘否定,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对立的两极面前保持必要的张力、扬弃是我们应永远坚守的法则。

上一篇:新课程教改探索例谈 下一篇: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