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百里 微利时代的“上海战车”

时间:2022-10-04 10:05:05

林百里 微利时代的“上海战车”

在代工产业进入微利时代之前,广达集团的创始人林百里已经快人一步,投入数亿美元,在上海松江设立生产总部,在中国台湾成立广达研究院,在中国台北林口设立技术总部――依靠这“三驾战车”式的产业结构,广达在生产、设计、研发上取得先发优势,终于从同时代众多的代工厂商中脱颖而出。

上海成就商界巨头

当代工产业进入微利时代,凭借着成本优势和政策优惠,长三角地区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IT代工基地。有统计显示,目前长三角生产的笔记本占全球产量的80%以上,且比重仍呈上升趋势。其中,上海一地代工的笔记本就达到全球产量的30%,在上海30%的份额中,广达集团功不可没。

其实,广达集团创始人林百里和上海的缘分并非始于2000年。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他们的缘分就已经开始了。1949年,林百里出生在上海的一个小弄堂里,接着随父母去了香港生活。在辗转半个多世纪以后,他与上海再度重逢。2000年,为实现“2008年广达要成为全球前十大IT公司”这一愿景,林百里在上海松江建立广达电脑制造城。这次与上海的再度结缘,让上海成为他战略布局的重要阵地。林百里本人对这次投资相当满意,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布局”。

随后的事实证明了林百里的战略布局是成功的。2001年,对许多企业家来说不是一个好过的年头。经济衰退、股市大跌、恐怖袭击、战争……一连串的惊涛骇浪,使许多雄心勃勃的企业家陷入了艰难跋涉的困境。也恰恰是在这样的年头,才能真正显示出优秀管理者的战略素质。2002年初,《商业周刊》评选出2001年全球25名最佳总裁,在这些人里,林百里占据了一席之地,与星巴克老总、IBM老总分庭抗礼。综观这些最佳总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在艰难中显示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正是依靠他们的领导才能带领企业通过战略性的调整和改革,才能在坏年头里依然保持了良好的收益。他们的经营战略不仅仅是个人智慧的结晶,也代表了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

当年52岁的林百里能够入选最佳总裁,靠的正是广达的业绩――更确切地讲,是他2000年投资上海带来的收益。2001年,全球电脑销售量急剧下滑,可广达的收益却相当不错:销售额达到36亿美元,比2000年增长50%。由于他着力开发中国大陆市场,在上海,松江开发区的生产基地带来了广达当年收入的大幅增加。甚至有评论认为,在2001年,广达才跃居到“全球第一大笔记型电脑研发设计制造公司”的宝座上。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林百里“投资上海”的决策功不可没。

在尝到上海建设生产基地的甜头后,林百里加快了战略发展步伐。进入2005年,广达动作频频:最后一批台湾生产线员工被遣散,上海松江成为广达最大的生产基地。林百里还将部分研发业务迁往上海,与台湾的研发机构进行分工。

20年寻梦,上海是福地

实际上,在中国大陆,林百里还不仅仅是个商界名人。他不经意的一段话,让他在互联网上也成了名人。“学校最怕两种学生:一种是成绩前几名的,因为他可能回学校当校长;另一种是成绩后几名的,因为他可能回学校演讲。”林百里在母校演讲时,认为成功人士难以仅凭学习成绩而论,并调侃自己当年就是“差生”的这段话,后来成为互联网名人名言的经典之一。对于许多年轻网民来说,他们也许不知道广达电脑公司董事长林百里是谁,但他们对替“差生”说话的林百里却一点不陌生。

这种“差生”论更多的是林百里的自谦。他当年在香港德明中学读书时,成绩可以说相当不错。当时这个学校规模很小,只有一幢大楼,而且从楼下走到楼顶,可以从幼儿园念到大学。林百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同时接受中西方的教育,他曾回忆说,初一时他“一边读《论语》,一边念莎士比亚”。这种中西方结合的教育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林百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曾经在公开场合屡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我是中国人,我也爱中国的东西、文化,我以中国文化为傲。以中国文化为体,西方的科技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种观点折射到林百里的经营管理风格中,就是“中西交融”的管理之道。和中国大多数企业一样,广达的企业文化也带着林百里强烈的个人风格。这种风格影响到了广达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策略:广达在技术及效率上求快,但企业文化却崇尚“至真、至善、至美”,经营上崇尚“务本”是最好的策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换个说法,就是林百里著名的“乌龟哲学”:“我们要像乌龟,谦虚、稳健。乌龟都是按照目标,一步一步往前走。”

上世纪个子瘦小的“差生”,在商界纵横20年后,已经成为代工界“大佬”。“我希望用中国哲学,让广达成为一个在国际有影响力的计算机公司。”林百里说。代工开路,继之以产品设计,最终展开自创品牌。中国台湾创业,中国大陆扎根,面向世界市场。林百里用了20年时间将自己的梦想铺陈开来,最后,在上海,林百里找到了实现梦想之地。

广达和上海

2007年12月12日,《华人世界》杂志的记者来到位于上海松江的广达电脑制造厂。管理部的陈助理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回顾了来到上海7年中广达电脑取得的成就。(以下简称《华》、陈)

《华》:广达是什么时候来到上海投资建厂的?

陈: 广达是2000年底来到上海松江出口加工区,在松江这边征地1800亩,2001年初“达丰电脑制造厂”正式投产建设。工厂主要作为生产基地,同时还设有办公楼群,共有达丰、达功、达伟、达业、达福、达利、达人、达群八个子公司和达研、达威、达辉三个兄弟企业,共同构成广达上海制造城。

《华》:八个子公司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

陈:取义自“丰功伟业、福利人群”。这也是我们企业一贯的目标。

《华》:当初企业为什么选择在上海松江建厂?

陈:广达是首家落户松江的台企,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在长三角地区,上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上海是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城市。其次,在松江这边,上海市政府支持广达的发展,在政策上也有很多税收减免的优惠。旁边有上海海关,进出口货物很方便。现在加工区里的台湾企业占到90%以上,大多数企业都是做电子的,有这样一个产业集聚效应在,所以我们认为在这里建厂是十分合适的。

《华》:广达电脑的经营理念是什么?

陈:达丰的经营理念是“掌握上海优势,采取快速行动,运用竞争成本,创造最大市场”。上海是我们的大本营。《华》:请谈谈近年来,广达在上海做出的成绩。

陈:我们工厂成立以来,主要经营的业务是生产笔记型电脑、手机主板以及电脑主板,同时开发和研制其他高科技产品。现在我们和IBM、SHARP等企业都有合作。2002年达丰出口创汇额达到9.8亿美元,当年在上海排名第一,并且荣获上海市外经贸委“出口百强企业金奖”的荣誉。

上一篇: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协调与引导 下一篇:谭元元 芭蕾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