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贺的早逝谈养心护脑

时间:2022-10-04 09:45:57

据说,唐朝著名诗人李贺,自幼聪明出众,才华超群,7岁时就能吟诗作赋,出类拔萃。他写作诗文从不先立题目,而是每每清晨骑在马上,让书童背着锦缎缝制的书囊尾随其后,到荒郊野外,一旦遇到好的题材,有了心得感受,就立即写成诗稿,投入锦囊。之后,回到家中再行修改、补充,整理成篇。为了作诗,他有时忘了吃饭,有时彻夜不眠,因此身体瘦弱,他母亲十分担心。每天李贺回家,他母亲总要叫婢女查看他的锦囊。一旦发现里面诗稿太多,便既生气又心疼,忍不住要责备李贺说:“唉!你这孩子,长此以往,免不了有一天要把心血都呕滴出来!”

此后,人们便用李贺母亲的这句话――呕心沥血,来形容在学习上穷索苦想,费尽神思的人。

写诗作文,凝思默想,明明该用“绞尽脑汁”来形容。为什么偏偏要说成“呕心沥血”呢?追其根源,还得从中医的基础理论谈起。我国医学所说的“心主神明”、“心藏神”,皆是心主导精神、意识等思维活动的意思。《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民间也常说:“耳不听,心不烦”、“心神不安”等,都是把心作为主导思维、意识的器官来看待的。古代医学家曾用社会结构来比喻人体,视心为最高统治者。言下之意,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在五脏六腑中居于显赫地位,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必须在心的统率和指挥下,才能处于相互协调状态,故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从现代医学来看,这里的“心”相当于脑。

中医还认为“心主血”,血“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就是说,心能化生血液,推动血行。血,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各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的作用。心血既然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然是精神思维的根本。由此可见,心、血、神,三位一体,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心能生血,血液充足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不乱;反之,心乏生血,血气不足,则精神萎靡,昏眩健忘,心神不宁。

众所周知,功能活动与物质基础,彼消此长,彼长此消,对立而又统一。穷思苦想,深谋远虑。均是心神的活动。天长日久,必然导致物质过度消耗,心血暗损,而使心血不足。

李贺年幼体弱,终日为作诗写文斟酌推敲,穷思苦想,耗伤心神,这和呕心沥血有何两样呢?从这一点来讲,李母之言,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才华出众的李贺,在人间只活了27个春秋,不能不说“心劳”过度,呕心沥血是其早故的原因之一。

人体的健康与否,在于合理“养心”,也就是合理用脑。“凡人不能无思”,用脑想事属于七情中的“思”。思是人的特有的本能之一。开动脑筋,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但是,凡事都要有个限度。倘思虑过度,就会有伤形体。五脏之中,与“思”关系最密切的是心和脾。心脾健旺,人的情志思维活动也就正常。如果思虑劳心过度,就会使气血耗竭亏虚,影响到心脾两脏,容易出现“心脾两虚”等一系列症状。例如,面黄肌瘦、吃不下饭、感觉疲倦、气短、健忘、失眠等。长时间的思虑过度,还会引起心阳虚,出现心悸、气喘、呼吸急促等。

对于劳心者来说,保持健康最重要的办法是要注意以下三条:其一,思不可过久。看书、解题、写文章,切莫一趴就是几个钟头。到略感疲倦时,就该起身伸展一下肢体,活动活动。一天之中,也不要一天到晚,手不释卷。长时间的思考问题,使脑子昏昏沉沉,效率并不一定高,倒是放松一下,反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其二,重视体育锻炼。脑力劳动者,应该经常做散步、慢跑、打拳、舞剑等动作;其三,饮食起居要有规律。该吃饭时就吃饭,该休息时就休息。像李贺那样废寝忘食,神虑精散,必然自减寿数。

要做到合理养心护脑。除了以上三条措施之外,还必须再强调一下另一个方面,即不必在身外之物上多费心思。“不思声色,不思胜负,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不劳,神不疲”。这样才能把思想负担尽量减轻,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上一篇:与人为善益康寿 下一篇:“不可一日无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