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依》直面养老困局

时间:2022-10-04 08:12:15

《老有所依》直面养老困局

《老有所依》是赵宝刚导演推出的又一部情感大剧,他从年轻人的视角切入,以写实手法全面展现了几个家庭的养老困局,或褒或贬地塑造了多个典型形象。作为已入而立,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被工作顶着腰眼儿的我们,对这部电视剧格外有感触。它带给我的震撼一直在心头徘徊激荡,充斥着剧目完播后的很长时间。把这些零星的想法记录下来,希望能和身处在养老困局中的老一辈、小一辈共同求索探讨。

谁能做好生命最后的依托?《老有所依》将几代人养老的恐慌与无奈浓缩到了眼前,观众恍然发现,养老困局原来正身临其境。无论是遭遇啃老子女,深陷涉老骗局,忍受保姆虐待,还是面临事业维艰、家庭需要照顾的两难抉择,这些情节似乎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影子,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家那些说不出口的伤心事儿。一部荧屏话题剧拥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在与剧中人唏嘘悲叹的同时,观众也在思考自己的养老问题。

亚芝与儿子余淼、儿媳田咪一起住在平房里,余淼幼患癫痫,所以亚芝格外溺爱他,用微薄的退休金照顾他们的生活。可儿子儿媳不但算计这两间小平房,在得知亚芝想再婚后,还要求她留下工资卡。

生活中像亚芝一样被啃的老人确实有很多。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数据,我国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子”现象,30%左右的成年子女有啃老情况。如果仅仅强调年轻一代生存压力大,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实际上,不少经济上啃老的年轻人精神上都没有完全“断乳”。当被啃老人无力承担子女的生活,家庭矛盾会逐渐激化开来。那时老人再反思自己,恐怕为时晚矣。溺子如杀子。父母往往把小时候自己缺失的爱与关注加倍倾注在子女身上,这样的错位补偿心理为子女啃老提供了温床,也给自己埋下了“老而无依”的苦果。

同样的啃老现象存在于江木兰的婶子贾幸梅身上。父亲江开国买养老公寓被骗光了房子和积蓄,不得已带着爷爷到北京跟木兰一起生活。爷爷在桐城老家的房子要拆迁,贾幸梅积极地将老人接回,却不能多加照顾,年老痴呆的爷爷不慎走失,险些出事。

剧本集中笔墨塑造了田咪、贾幸梅两个恶媳妇,她们贪婪、狭隘、狡猾,为了一己私利,利用父母的舐犊情,无尽地盘剥着父母,一旦恶计得逞便翻脸嘲弄,冷言冷语。两人的很多做法让观众瞠目结舌,难以接受。需要指出的是,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只盯着父母财产的子女,也确实有遗弃老人的子女,但毕竟少之又少。剧情发展将几组矛盾凸现出来,塑造典型形象,吸引眼球,本无可厚非,但要将电视剧和现实生活混淆起来,那就舍本逐末了。现实生活中不乏老人生病拖累子女的例子,但更多的是老人帮助子女照料家务照顾孩子;不乏子女忤逆老人,但更多的是子女忙事业的同时也百般赡养老人,而后者才是社会现实的主流。

江家的养老难题多是经济上的揪扯,剧中人物方琼则更多地表现为精神世界的无措和落寞,“老戏骨”吕中更是将这位“作”妈演绎得淋漓尽致。方琼是一位风光了一辈子的退休老干部,生活富足,孩子孝顺,然而平淡无趣的老年生活让她失去了存在感,她恐慌焦灼又无所适从。为了得到重视和认可,她不断挑事儿,一会儿给国外的儿子打电话哭诉女儿不孝敬,一会儿又冤枉小保姆偷东西,处处较劲儿,事事唱反调,不闹到鸡飞狗跳决不罢休。

生活中不少老年人确实有方琼这样的情况,儿女们往往难以理解。老年人身体的衰退和生活环境的变化导致心理发生变化,随着子女成家立业,父母淡出子女的小家庭,他们慢慢觉得自己可有可无,时常落寞无奈。当这种心结郁结在怀,不能释放,一些老人就会出现反常,就像我们小时候渴望被关注一样,开始无中生有,借题发挥,甚至会用一些自残、装病等极端的方式,只求得到子女的关注。

虽然“常回家看看”已经写进《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不过绝大多数儿女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并不能随时出现在老人面前,即使是一个屋檐下生活,也难免有一时的情感忽略。方琼这一角色的设计将养老困局推上了一个新的思考层面,这个难题恐怕并不是通过金钱就可以解决的,它呼唤的是一种心理上得到尊重和满足的,更为和谐的养老环境。方琼最终被女儿送进一所收费高昂的贵族养老院,可那里的老人互相攀比,她并不舒心,后来换到了木兰爷爷、爸爸去的平民养老院。这些老人在养老院有同龄伙伴,有共同语言,没有在儿女家住的不自在甚至寄人篱下的感觉,日子充实又快乐。到这里,问题似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剧情急转,本就举步维艰的平民养老院又面临拆迁。养老乐园被城市建设的匆匆脚步踏碎,这也似乎在警示着养老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只靠一家一户的力量,更需要一个和社会发展平衡的健全有效的机制。

养老问题永无定论,何处安放自己的晚年,这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未来中国式养老的出路,“孝”的观念更要与时俱进,剧本没有将焦点纠结在“送老人进养老院是不是不孝”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上,而是将更多的关注留给了主人公江木兰和丈夫吕希。

吕母全身瘫痪,他俩为了不耽误工作,想找个保姆,但高额的费用却是他俩小白领无力承担的,终于找到一个价钱合适也尽心伺候的,却发现这个“手脚勤快,心眼实在”的保姆时常虐待吕母。吕母的身体在恶化,木兰将爷爷接到身边,爷爷老年痴呆,父亲失明,木兰和吕希相继失业,工作和家庭的重压都落在了他们身上。剧本给了他们更多的理解和赞叹,特别是主人公江木兰,她顶住了所有压力,以智慧、坚韧、乐观解决了生活中层出不穷的问题。电视剧的主线“一定要让老人安度晚年”在她身上得到了诠释,生活中她全心全意照顾爸爸、爷爷、婆婆、公公,工作中,身为大型超市的生鲜部经理,她提出为社区老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在利润和口碑的平衡中,完善服务方式。当“青春”遇上“养老”,江木兰为全社会树立了孝老敬亲的榜样。

木兰和吕希面对的问题,也是很多70后、80后正在面对的问题,是留守家庭,还是拼闯事业,实在是进退两难,如果有健全规范的养老体系机构来分担他们的养老压力,那他们会轻松很多。社会上现有的养老机构并不尽如人意,公立养老院床位不够,私立养老院不愿意接收失能老人。《老有所依》也许没有办法给出完美的答案,因为这必须是依靠整个社会的力量。从这点上讲,《老有所依》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发出了严重警示:养老困局已经迫在眉睫了。

《老有所依》尝试着为观众寻找出路,虽不能完全奏效,但是剧中传达的亲情的温暖、家庭的珍贵、坚韧乐观的社会精神给人鼓励、启发、反思。我们不赞赏用承受苦难的方式来实现孝道,老人和儿女应该相互扶持,老人安度晚年,年轻人兼顾家庭和事业,这样才能构成一个真正和谐的家庭。《老有所依》的故事情节看似纷繁,实则简单,不过是想借助现代影像手段传递“孝”字最本初的概念――一老一小,扶持依靠。

上一篇:《征婚启事》相亲奇葩物语 下一篇:凡人大明星の普通烦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