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养老,为老年人送去阳光

时间:2022-10-04 08:03:22

社区养老,为老年人送去阳光

由于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和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极为迅猛。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65岁以及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6299万相比上升了1.39个百分点,增加了2512万;到2005年,60岁以上人口已超1.6亿,65岁以上人口达到1亿。我国人口已从成年型步入了老年型。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养老方式的讨论愈来愈激烈。目前,我国比较流行选择的三种养老方式是:机构养老、社会养老和家庭养老。其实养老方式的选择归根到底是老年人对个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必须尊重其个人意愿。从西方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来看,老龄社会初期,国家大规模兴办养老机构;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意识到机构养老对老年人的心理可能造成伤害,养老要回归家庭;随后社区介入,形成以家庭为主社区为辅的养老体系。

现阶段,我国之所以要提倡社区养老这一养老方式,主要是因为意识到了传统养老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子女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来看,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我国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抚养一个小孩,即人口结构呈现“4∶2∶1”的倒金字塔结构。这种家庭结构显示出家庭赡养老人能力的减弱。“空巢家庭”的数量在增多,老年人无法在家庭中得到子女的良好照顾,患生理和心理疾病的比例增加。对于子女来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传统上作为照顾老人日常生活主力的女性已大规模地加入到了劳动市场中,这使得家庭为老人提供的照顾越来越少。此外,工作的流动性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不少子女陷入了“事业人士”的社会角色和“孝顺子女”的家庭角色的冲突之中,许多子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根本无暇照顾年迈的父母。除此之外,机构养老呈现的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多数养老机构设施、条件较差,有的地区甚至没有养老院;现有的为数不多的养老院还收费偏高,超过老年人的经济承受力。更重要的是,养老机构缺乏“家”的感觉,除了给予老人所需要的物质层面的赡养之外,无法提供精神层面的赡养,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社区养老之所以受到肯定,是因为它相对于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取其长补其短。

第一,社区满足了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接受养老服务的需求。中国的老年人大多看重天伦之乐、邻里关系、地缘关系,往往对自己的家庭和久居的社区会产生依恋,一般不愿轻易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而社区是一种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组成的彼此关系密切、守望互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它所特有感情交流功能、组织服务功能,可保持家庭养老的传统和优点,使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能够在他们所熟悉的环境中获得,满足了老年人的亲缘、地缘心态。社区环境熟悉、街坊邻里都彼此熟悉,“家”的场所感强烈,有利于老年人保持愉快的心情,促进身体健康。

第二,社区服务收费低、覆盖广。养老行业被称为“银发经济”,是一项偏重福利性质的行业。而养老机构的收费较高,超出了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而言,社区养老的费用比较便宜,只相当于养老机构的1/3或1/4。因此,社区养老的收费标准更适合于普通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从而可以使更多的低收入老人享受到养老服务。

第三,弥补家人照顾的不足。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子女对父母的日常生活往往照顾不周,社区服务可以弥补家人照顾的不足和减轻家人照顾的压力。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顾的形式主要是托老服务和上门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日常照顾与精神关怀。更重要的是,老年人能生活在自己的家中,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慰藉与满足。

虽然社区养老较传统养老来看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但是就我国现阶段来看,社区养老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资金的匮乏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养老业在一定程度上仍属于福利产业,要依赖政府的帮助来修建托老所、购进设备、培训员工,以及支持日常开销。由于有关部门的忽视,现今的许多社区养老计划都处于搁置或止步不前的状态。除了这一因素,社区养老的相关审批手续十分复杂,对于活动场所的规模、养老人数、员工人数、床位的数量控制严格,出现了社区养老要么举步维艰,要么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人们对养老的认识不够,也造成了从事养老业的人员严重不足,不仅如此,至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具有完整网络结构的社区养老体系,使社区养老在应对老年人具体情况和突发性情况的时候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

面对社区养老的优越性不能彻底发挥这一现状,所要做的就是尽快作出调整,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养老体系。

首先,开设小型社区养老院。政府应降低涉足养老事业的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开办社区养老院。一方面,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社区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针对一些人对于降低门槛后服务质量没有保证的忧虑,有关部门可以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做到防患于未然。

其次,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这一体系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生活可以自理的社区老人。通过这种服务,老年人可以尽可能地延长在家中养老的时间和在社区生活的机会。老人不仅可以得到社区专业人员的照顾,还可以向他们提出某些要求,如文体保健、休闲娱乐等。这种服务本身就是要努力扮演好老年人“手脚”的角色,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三,构建社区养老机构服务体系。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高、健康状况的恶化,终会陷入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困境,无论是单独生活还是与子女生活在一起,其晚年生活的照顾很难由子女完全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应当通过设在社区内的养老院等专业化的机构养老设施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照顾。与传统机构养老不同,这种“住院式照顾”是开放型的,住院的老年人可以走出院舍,进入他们生活的社区。设在社区内的养老机构既保证了老年人可得到生活照料、保健治疗,又能使老年人保持正常的社会接触,经常与亲人、朋友、熟人见面,同时也方便家人探望。

第四、保持收费的合理与服务的优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坚持走收费低廉的发展道路,这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因此,服务的提供者应多利用退休人员、下岗妇女、志愿者等力量,使收费低廉这一优势能长久保持下去。当然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必须坚持服务质量最优化的原则,让老年人着实感觉到“家”的温暖。

第五,突出互助。互助本身就是社区生活的灵魂所在,社区是老年人晚年生活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提倡邻里之间、老幼之间的互助也有利于营造社区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氛围,有利于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因此,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应着力推广邻里互助、代际互助等方式。

第六,建立老年人的信息网络。针对社区养老老年人比较分散的特点,在各个社区托老所之间建立起局域网,并将必要的资料放在局域网上,比如:老年人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病史以及一些针对老年人护理的实用性较强的方法和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托老所与托老所之间,托老所与老年人之间,托老所与社区管理部门之间资源的共享,也就可以更好、更方便、更有效地为每位老人提供服务。

肯定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方式,更不可能取而代之。推行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为了弥补家庭功能的弱化和机构养老的不足,帮助解决传统养老方式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与传统养老方式相比,社区养老是一种更适合中国传统和国情、更符合老年人意愿的养老服务方式,它作为城市养老服务保障的新选择将成为未来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

愿社区养老可以为老年人的晚年送去阳光!

上一篇:黄昏被情伤:付出真情收获“蒺藜”为哪般 下一篇:“婆媳教练”五年赚得上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