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课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时间:2022-10-04 07:59:49

计算机专业课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运用

摘要: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该教学法运用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课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

现代社会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专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的精神,在获取新知识过程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去主动参与学习呢?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很适合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侧重于操作技能的应用软件课的使用。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都是紧紧围绕着如何完成提出的任务。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自主探索和小组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探索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创建有效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呢?

一、课前准备――设计任务

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首先,要有科学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任务。其次,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教师在学期初要认真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的目标,并把每一个小目标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在设计的每一个任务中既要有新知识,又要有以前任务中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任务的设计要有实用性,举的例子要来源于现实,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任务的设计要有拓展性。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在设计的任务中要给有能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进一步地创造完善,这样既可以控制整体教学进度,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二、发现问题――分析任务

教师把设计好的任务抛出后,不要急于对新知识进行演示讲解,对任务进行分析是必要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来分解任务和发现问题,产生一系列可以独立或者依次完成的子任务,并找出哪些要用到旧知识,哪些是这个任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可给予适当提示。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分析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引入新的知识点。对于某些步骤,教师不要把详细的步骤一次都提出来,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自己尝试去解决。

例如:在Flash中学习使用遮罩效果来显示图片时,由小组讨论可以发现图片的出现是由一个变化的窗口来实现的,这时我引导学生联想这个变化的窗口可以由以前学过的补间动画来完成,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透过这个窗口出现图片,这也正是本堂课的新知识点遮罩效果。发现问题后再讲解制作遮罩的步骤,这使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跃跃欲试。

三、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和新知识点方法的讲授,学生开始自己动手去完成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点,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个体差异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鼓励交流,提倡小组协作,培养团队精神。教师在旁可以给予引导,并适时提出高一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同样以Flash中使用遮罩效果来显示图片为例,其涉及了导入图片、窗口的制作、补间动画、遮罩效果的使用,等等。其中对窗口的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如方形、圆形、五角形等,可以千变万化,鼓励创新;补间动画的设置可以是动作补间也可以是形状补间,其中还可以穿插旋转等的技巧。学生在进行其中任何一步操作时都可能会发现问题,如果每一个都由教师亲自去解决的话,预定的任务肯定来不及完成。这时就要发挥小组的作用,在协作中教师很好地授课,学生也很认真,最后一起完成任务。对一些任务完成早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切换多张图片怎么来完成。学生找到新的目标又会投入去解决问题,教学秩序也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四、升华提高――评价任务

任务完成后一定要及时进行点评和交流,可以先进行作品展示,然后由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学生作品,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还可以学生自评。这样一方面能通过交流,提升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在交流中发现新问题,进行修改提高。这一过程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五、“任务驱动”教学中应注意的三个重要问题

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初步摸索与实践,我认为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师必须根据计算机专业课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出一个个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

1.“任务”要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要将教学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的学习目标,并将学习模块再细化成若干个学生容易掌握的具体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小学习任务来最终完成总体的学习目标。

2.“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大小要适当。教师设计“任务”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以及年龄和兴趣等特点,认真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原则。

3.坚持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在完成过程中方法可以是合作、协作。教师可通过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实际困难能力和综合素质。

以完成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和建立学科结构体系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师生关系融洽,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能得到锻炼,教学效果明显,其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万仙.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3.

[2]王军亚.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2006.7.

[3]李华威.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职教论坛,2005.20.

上一篇: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个体差异 下一篇: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融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