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致眼眶并发症4例的治疗体会

时间:2022-10-04 07:34:50

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致眼眶并发症4例的治疗体会

【关键词】 真菌性鼻窦炎; 眼眶感染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6-0735-02 中图分类号:R765.4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6.045

真菌性鼻窦炎是鼻科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特异性感染性疾病,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010年2~5月,我科治疗4例真菌性鼻窦炎致眼眶感染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患者4例,其中女3例,男1例,年龄48~64岁,右侧3例,左侧1例,病程3~10 d,均因面部、上下眼睑肿胀疼痛入院,有鼻塞流脓涕,其中2例有同侧上颌磨牙痛,1例有糖尿病史20年,入院时血糖10.6 mmol/L。所有病例均无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出血史,既往无鼻腔手术、鼻部外伤史,无哮喘史。均有在外院抗炎治疗史。2例因牙痛首先入住口腔科,1例首先入住眼科。检查:患侧眶下面部、上下睑肿胀,同侧球结膜水肿,患侧鼻腔黏膜肿胀明显,中鼻道见大量脓涕。鼻窦CT检查,均显示患侧上颌窦、筛窦、额窦炎症,上颌窦内有不规则团块影,其中可见钙化点,眼眶下缘可见软组织肿胀2例。4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上颌窦内团块中见真菌丝或孢子,黏膜组织呈炎性反应,无真菌侵犯。诊断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

2.治疗方法 4例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鼻内镜手术,切除钩突及筛泡,扩大上颌窦开口,见上颌窦口处有灰褐色干酪样物堵塞,分次取出,吸除窦内脓液,见黏膜肿胀,部分呈息肉样改变,水肿黏膜予以保留,同时开放筛房、额隐窝。观察窦壁无明显骨质缺损,术腔填塞纳吸棉,全身予头孢美唑、奥硝唑联合抗炎,糖尿病者予监测控制血糖。术后第一天取出鼻腔部分纳吸棉,予丙酸倍氯米松喷鼻。有3例术后眼睑及面部肿胀渐好转,1例下睑缘出现局限性隆起,有明显压痛,眼球向下活动受限,复查眼眶CT示眶壁骨膜下脓肿,局麻下眶下缘切口,分离眶壁骨膜后见较多脓液溢出,予双氧水、碘伏冲洗脓腔,放置引流管每日冲洗,一周后拔除,局部肿胀消退。

3.治疗结果 4例患者住院8~15 d出院,出院后第一个月,每周复查清理鼻腔1次,后每月1次,目前窦腔黏膜上皮化,窦口畅,无干酪样分泌物。眼睑无肿胀,眼球活动正常,无复视、视力下降。

讨论

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致病真菌有曲霉菌、念珠菌、毛霉菌等。随着对鼻腔和鼻窦真菌病的认识加深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改进,鼻腔及鼻窦真菌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其中曲霉菌最为常见,占80%以上[1]。真菌在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接受放射治疗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情况下致病,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烧伤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病。近年来发现真菌也可以在机体抵御侵袭能力下降的某一局部致病。本组患者除1例合并有糖尿病外,余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其致病可能是鼻窦黏膜上皮纤毛功能低下、解剖异常等阻碍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导致窦内微环境改变,如潮湿、低氧或pH值的改变等导致真菌繁殖[2]。上颌窦的窦口位置高,不易引流,窦口周围易阻塞,并且上颌窦的底壁与第2前磨牙和第1、2磨牙关系密切,上颌第2前磨牙和第1、2磨牙的根尖感染,引起上颌窦炎症,分泌物潴留,故上颌窦好发真菌感染。本组4例均为上颌窦真菌病变,其中2例有磨牙龋齿。

真菌性鼻窦炎从病理学角度分为非侵袭和侵袭性。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易侵犯周围结构,起病急骤,病变进展迅速,病情凶险,死亡率较高,治疗上需行鼻窦清创术及抗真菌药物应用。而笔者所治疗4例患者,虽然急诊入院,有眼面部肿胀,但病情无急骤恶化,CT显示无鼻窦骨质破坏,病理检查鼻窦黏膜无真菌侵犯,证实为非侵袭性鼻窦炎。术后未予抗真菌药物应用,随访至今未复发,进一步佐证。

鼻窦各窦口彼此毗邻,一窦发病可累及它窦。鼻窦与眼眶的解剖关系密切,眶上壁、下壁、内侧壁分别与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相邻,故鼻窦炎极容易引起眶内感染,眶内感染有五种类型:①眶内炎性水肿;②眶壁骨膜下脓肿;③眶内蜂窝织炎;④眶内脓肿;⑤球后视神经炎[3]。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鼻窦炎并发眶内并发症的几率目前已明显下降,本组病例中3例出现眶内炎性水肿,1例出现眶壁骨膜下脓肿,我们认为因上颌窦真菌感染堵塞窦口,脓液引流障碍,炎症感染骨壁所致。

对于眶内炎性水肿的治疗,在足量抗生素及加强鼻窦的通气引流,多数能治愈,眶壁骨膜下脓肿一经确诊应先行切开排脓,感染控制后再行鼻窦手术[4]。本组1例面部肿胀,在外院予抗炎治疗,并结合上颌窦穿刺冲洗,面部肿胀略有好转,另外3例经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后,面部肿胀未有好转,行急诊鼻内镜鼻窦手术,清除病灶,症状很快好转。我们认为真菌团块堵塞窦口,脓液不易引流,故单纯抗感染治疗,疗效差,而真菌性鼻窦炎的治疗,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手术彻底清除病灶,保证术后鼻窦建立足够的通气引流通道,消除真菌赖以生存的低氧微环境[5]。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内镜下鼻窦开放,创伤小,患者能耐受,足量抗生素的控制下,感染不易扩散。术后术腔少量填塞,并尽早去除,既减少患者痛苦,又有利于窦腔引流。

本组病例中,2例首诊口腔科,1例首诊眼科,因眼、鼻、口腔结构毗邻,关系密切,故对于眶周及面部肿胀的患者,需详细地询问病史,及时行鼻窦CT检查,了解鼻、鼻窦、眼眶、上颌牙齿情况。当鼻窦CT显示鼻窦腔内中央高密度影,呈毛玻璃状,有星状分布的钙化点或斑时[3],应考虑真菌性鼻窦炎,并尽早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蔡霞红,郭运凯.鼻腔鼻窦真菌病35例报告[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6(11):581-583.

[2]Romett JL,Newman RK.Aspergillosis of the nose and paranasal sinuses[J].Laryngocope,1982,92(7pt1):764-766.

[3]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1-98.

[4]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3-205.

[5]毛庆杰,宗建华.鼻内镜下联合尖牙窝穿刺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17(6):326-327.

(收稿日期:2010-08-10 修回日期:2010-11-08)

上一篇:软通道技术结合简易定位法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下一篇:医学课堂教学录像片前期\后期的制作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