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策略

时间:2022-10-04 07:11:51

高校实施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策略

1.处理好“点”到“面”的关系。

毋庸置疑,“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促进了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但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能获得均等的机会,因而不能真正发挥“质量工程”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反而加剧了学校内部教学投入的“马太效应”,还造成了教学经费出现很多的叠加投入。还造成少数几个优势学科的建设项目数过多,分散了精力投入,降低了建设效果。同时,一些教师由于参与建设项目太多,忙于应付,难免忽视建设的过程,削弱了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参与“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实施过程中,“质量工程”的建设理念推广不够,致使全局性的教学水平难以提高,这些政策导向下出现的偏差与“质量工程”项目实施的初衷相距甚远。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应该正确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要突出自身特色,在优势项目中凝练出高水平的项目申报部级或省级项目,首先建设一批能体现学校自身特色的教学项目示范“点”,把各类项目集中在个别学科或专业,使精力有限的教师取得显著成果。然后,在建设好一批优质项目点的基础上,发挥学校调控配置教学资源的作用,在优势学科和专业之外建设一批符合学校长期发展规划的“校内质量工程项目”,扩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面”,力争培育省级及以上的建设项目,使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理念深入全校教师的教学工作中。

2.正确认识申报与建设的意义。

“质量工程”的初衷是加大教学投入,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它包含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很多环节,既包括学生、教师,又注意到了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及评价。无论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是高校,对“质量工程”的出发点都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然而在实施过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参与建设的高校却把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资金投入和立项项目的数量上。对高校而言,从某种程度上是“名利双收”的工程,重申报、轻建设,但实质上却疏忽了分析自身在人才培养要素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忽略了“质量工程”建设过程的意义。至于项目建设质量及使用效果如何,是否促进了教学改革或提高了教学质量反倒成为次要目标。同时,学校应设法激励、调动广大一线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积极性,不要将各类申报项目都集中在个别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学科带头人及各级领导身上。造成“重申报、轻建设”现状的另一个原因是“质量工程”项目目前缺乏具有操作性的建设标准与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项目的立项评审前期管理的规章和程序已比较严格规范,但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从上至下都缺乏项目建设与监控的机制及验收评估体系指导。在立项后的建设阶段,主管部门一般不直接进行管理,而是在立项文件中规定由项目所属单位来管理。项目负责人应承担哪些责任,项目在不同建设阶段应达到哪些建设目标,奖罚的标准及措施如何等,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由于项目的日常监控、没有淘汰及激励机制等原因,使得少数项目建设进展不理想。同时,缺乏明确的规定及考评标准,项目管理者和负责人不愿主动投入时间或精力对建设成果及经验进行系统疏理、科学总结并宣传推广,项目辐射和带动效应的发挥十分有限。新办本科高校作为“质量工程”项目的主要组织实施者,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从学校层面制订建设项目的管理方案与措施,建设既可彰显学校特色定位又能真正提高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校本特色“质量工程”项目,促进和完善学校教学质量提升机制,将“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目标渗入教学各个具体环节。

3.重形式建设,轻内涵提升。

很多高校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忽视了内涵建设,只注重外在形式。例如,建设精品课程时,包括教学录像、教学大纲、实验指导、在线答疑、测试等内容都作为网络资源开展建设,学生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自主学习。然而事实上,很多精品课程项目自身特色不多,只关注基本内容建设,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思考网站的使用效果,有的甚至在评选立项后就不再维护更新,学生利用率很低,根本没有发挥精品课程应有的作用。在“质量工程”建设中,涉及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前提,课程和专业结构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重要内容,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估制度是保障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如何将这些项目落实到实处,提升项目的内涵建设,这些都是需要项目实施单位需要重点思考的。“质量工程”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要点。对于新办本科高校是机遇也是挑战,应进一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切实将保障质量、提升内涵贯穿于各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作者:杨鹏梁维意单位:海口经济学院教务处

上一篇:面向区域经济的生物工程论文 下一篇:高职院校质量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