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中南路街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时间:2022-10-04 04:39:12

武昌中南路街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摘 要:开发宗教文化旅游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庙的好事。武昌宗教场所众多,调查发现武昌中南路街区集聚着长春观、宝通寺、莲溪寺等多个武汉市的代表性宗教名胜,特色鲜明,旅游功能较为完善,在武昌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应予重视,积极开发宗教文化旅游,既可弘扬和传承佛教文化,又能服务武汉文化强市战略。

关键词:武昌;中南路街;宗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

近年来,宗教文化旅游方兴未艾,成为了一项富有特色的旅游形态。宗教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当今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而同时,游客往来又有利宗教文化的继承、传播、交流与研究,并通过旅游业创收乃至游客的香火钱对宗教文物古迹的保护维修提供大量资金。发展宗教文化旅游,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庙的好事。为掌握武昌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笔者对武昌区宗教文化资源做了调查。

一.武昌中南路街区宗教文化资源赋存

调查发现,武汉市武昌区宗教文化资源丰富,尤以中南路街区为最,集聚着武汉市多个代表性的宗教名胜,规模较大、知名度较高的有长春观、宝通寺、莲溪寺。武汉市被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观的三处宗教场所是长春观、宝通寺与汉阳的归元寺,这一片区就占两个;莲溪寺是武汉地区目前唯一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尼姑庵。这些寺庙颇有特色,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旅游功能。

(一)长春观

1.长春观的资源特色

长春观地处武昌武珞路中段北面、蛇山东部双峰山的南坡,占地75亩。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十方丛林之一,被称为“江南一大福地”。2000年,在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活动中,国家旅游总局副局长张希钦评价长春观“地方不大,结构紧凑,很有特色”。

(1)大师垂青,影响深远

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时,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之徒、全真龙门派祖师邱处机来此筑观修道,后来元世祖忽必烈拨巨款修建道观,长春观是当时资助的主要道观之一,并以丘处机的道号“长春子”命名。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三代玄裔弟子、一代宗师谢宗信,自1981年起在长春观住持近二十年,并在他的努力下,长春观恢复了庄严宏伟的原貌,道众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2005年5月,谢宗信大师羽化登仙,三年后,谢宗信方丈宝塔在长春观落成,为长春观增添了一处神圣纪念建筑,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大陆的200余名道教界人士在汉举行法会纪念谢大师。2009年的一件盛事,又使长春观成为近年道教界和新闻媒体备受关注的“热点”。这年11月15日,武汉长春观住持吴诚真道长正式升座为方丈,来自法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西班牙、埃及和中国各地约1000余人汇聚于此共庆这一盛事,吴诚真道长也成为中国1800多年道教历史上的首位女方丈,也是当今世上屈指可数的几位道教方丈之一。吴诚真道长个性十足,不墨守成规,思想开明,管理有方,如公开观内账目,为观内道友办理社保、医保,组织长春观民间相亲会,还在2001年入读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班并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信徒和民众心中传奇式的“神异人物”。

长春观从创立至今,丘处机筑观修炼、谢宗信住持修道、吴诚真升座修真,三位大师济世利民和积善累德的人格魅力和神秘色彩及观内历史遗迹遗物是长春观珍贵的文化遗产,为长春观增添了无穷的旅游魅力。

(2)有待挖掘的道教文化

道教在中国土生土长,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影响深远,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长春观建筑分左中右三路,依山而建,呈中轴对称,布局得当,紧凑精致,表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建筑特征。观中融有藏族及欧式风格的道藏阁和全国仅存的一块道家“天文图”、乾隆帝御赐的“甘棠”石刻,并称长春观的“三绝”。此外,长春观的道乐、茶道、素菜、太极(武术)、道医等养生文化等较为突出。长春观道乐与北京白云观道乐、山东崂山道乐、武当山道乐同为全真道乐的代表,曾经在维也纳国际音乐会获奖,现为全国道乐研究基地之一。道家茶道和素菜符合当下人们注重纤维摄入的合理膳食需要,太极(武术)则是习练者甚众的一种强身健体方式,道医实为中医的流派,注重修身修真、练命修性。这些文化贴近民生,对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很有帮助,可古为今用,亟待挖掘。

(3)多姿多彩、人气积聚的道教庙会

长春观从2007年至今已形成了春节期间办“中国民俗庙会”的传统,每年吸引数万名游客参加。庙会在16天时间里,有传统道家武术、道乐等专场表演及道教法会,有舞龙、舞凤、舞狮、腰鼓、划旱船、踩高跷、顶碗等民俗表演或民间杂耍,有名家演绎戏曲、评书、口技等文艺演出,可买到捏面人、转板糖、蒸米糕、打糍粑、剪纸、风车、灯笼、对联、门神等民俗产品,特别是迎新法会、迎财神法会、免费收藏鉴赏会、民间小饰品免费开光法会、元宵相亲会、元宵灯谜会等互动活动,让前来逛庙会的游客“有看头、有听头、有吃头、有玩头”,参与互动性强,即展示了道教文化,让游客体验了传统道教文化的魅力。

2.长春观的旅游功能

长春观的建筑、雕塑、音乐、书画、武术、医药、养生、素食、茶道等文化深厚,其悠久的历史、显著的地位、古朴的建筑、丰富的庙会在华中都市首屈一指,文化体验、互动参与、养生休闲等特性都很强,可开展道教观光、朝拜、养生等多种形式旅游活动,可定位为华中都市首选“福地”。

(二)宝通寺

1.宝通寺的资源特色

宝通寺位于武昌武珞路东段北面的洪山南坡,是武汉地区现存历史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寺庙,为武汉著名佛教四大丛林之一,被誉为“三楚第一佛地”。

(1)历史渊源深厚、佛寺地位非凡

宝通寺所在的洪山,古名东山,与武汉市内的蛇山、龟山齐名,合称“武汉三山”。历史上的宝通寺多次被毁,但屡毁屡建,五次改名,出现过六个名字,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据载,南朝刘宋时建“东山寺”,唐贞观四年(630年),鄂国公尉迟敬德在此扩建寺宇,改名“弥陀寺”,提倡弥陀净土信仰。南宋端平年间金兵南侵,随州成主战场,宋理宗赵昀诏令将随州大洪山的洪山禅寺(上院灵济寺、下院万寿寺的统称)迁至此,改东山为洪山,赐寺名为“崇宁万寿禅寺”,灵济寺开山祖师慈忍大师的“佛足”及历朝所颁告敕也一起安置于此,由此名气大振,属禅宗临济宗。元朝两次被毁。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就藩武昌后重建;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名宝通禅寺,沿袭至今。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觉音法师任方丈后转为曹洞宗。1924年,时任方丈持松法师仿唐朝密宗金刚部“五曼荼罗”形式建造了密宗道场法界宫。从净土宗至禅宗、密宗三宗归源,宗派文化独特,堪称“汉传佛教文化”的博物馆。寺内的武昌佛学院,是我国佛教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民国时期一代宗师太虚大师于1922年用现代教育方式创办的第一所佛学高等学府,1994年8月31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恢复办学。

上一篇:高职旅游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秒杀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