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究

时间:2022-10-04 04:33:13

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探究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全国各地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热潮。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已成为发展方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形成对话意识,以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一、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如何才能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一是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巧妙地采用激情引趣的办法吸引学生,使他们自觉地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通常用的是“情景引入法”“设疑引入法”;二是在教学中把分析、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动手操作、归纳推理和分析判断等一系列自主的活动,独立地获取知识,真真切切地由消极地接受变为能动的探求者;三是创设和谐、主动的教学环境,提供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过程,小学生好动、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顺手提取现实生活素材,创设情境,让一高一矮的两位学生上台并排站好,先量出两位学生的身高,然后提问:“高同学比矮同学高百分之几?”进而让学生思考提的问题。高同学比矮同学高百分之几?教师顺势让学生比划,就是高同学比矮同学高出的部分相当于矮同学的百分之几。简单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恍然大悟,题目迎刃而解了。又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把准备好的图形,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发给学生,上课时先引导学生把这些纸片折成同样多的两份,然后再展开,认识每份是整个纸片的,再让学生平均折成四份,认识每份是整个纸片的,2份是,3份是。在用正方形纸折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看谁用的方法多,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学得轻松、生动又活泼,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二、留足自主学习的空间

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即使在同一课时中,也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交替使用。如组织学生阅读、讨论、质疑,完成小实验,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课堂学习。作为教师要适时给予学生必要的答疑指导。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变为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求,才能变“被动式”吸收为“主动式”探求。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凡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到的,教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尽可能地让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成功愉悦的体验。尽量让地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多听、多说、多做、多思,实现耳、眼、口、手、脑同步开启,协调运作,交互渗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教为导,引导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让学生广开思路,使学生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究、讨论。良好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以问题为载体,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也是思维的助推器,以问题为平台,学生的思维才会得以发展。以问题引领数学课堂就是设计一串逻辑关联的问题链来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思维价值,利用问题链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提出一些毫无意义、不切实际的问题,那样只会造成学生没有兴趣参与探究讨论,浪费时间,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抓住适当的时机做好引导、沟通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激发思维,教师再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及教材的编排特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为学生提供现实生活中鲜活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讨论,反思交流,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并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和探究欲。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有序的讨论,合作实践、合作操作,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诱导、解难、释疑,及时进行调控,使各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成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为了更好地把学生探究学习引向深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视教学情况还可采取激励性评价。一般来说,表扬、鼓励要比批评、指责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因为表扬、鼓励会使学生产生成就感,批评、指责会挫伤儿童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评价坚持以个体为主,以鼓励为主,以模糊为主,精确的评价将导致更多学生的失败,教师要改变单一的评价内容,不应侧重于奖励学生的智力,而应侧重于奖励学习的勤奋努力、积极进取,如果侧重于奖励个人的智力,势必导致那些能力低的学生自暴自弃,能力强的学生骄傲自满,侧重奖励个人的勤奋进取,能够激励学生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的形成。鼓励勤奋学习,主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把合作探究学习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

四、尝试合作、探究的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深入探索,随着问题的深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或问题的答案,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探索研究知识的过程,是一种以享受知识为乐趣的过程,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强化学习动机,训练学习思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一般地为了便于学生合作交流,我们可以按邻座4人为一组,优等生1人,中等生2人,后进生1人,这样每组学生由好、中、差相搭配,当然也不完全是从成绩上去分组,可以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心理素质、年龄特点、智力状况、性别、高矮等等,一切按照互补互助、协调和谐的原则进行。组内成员有具体明确的分工,首先在各自努力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优等生对中等生的“拔高”学习和学困生的达标学习负有辅导责任,每个小组由一个成绩较好的同学担任常务组长,在4个人中再轮流来当当日小组长,当日小组长主持当日活动,按照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质疑,每次合作探究后由小组长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学习成果。这对“代言人”来说,他能获得同伴的信任,心中自然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必然会想着做得最好、最完美,对其他同学来说,也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特别是当日小组长能从一个新的高度各方面都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后,优等生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和提高,学困生也得到帮助和启迪,使信息资源共享,成功喜悦共享。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关键,探究是目的,是过程,也是结果。如果没有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就成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没有合作作中介,自主学习就不能深化,探究学习就无法实现。因此,我们不能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流于形式,必须把数学与生活联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给学生思考、讨论、自学、探究的空间,努力创造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其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上一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激发教师语言魅力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