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10-04 04:06:25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人关注的议题,旨在重新考虑农业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努力排除障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不利因素,探索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即墨市人口多、耕地面积少,发展可持续农业势在必行。本文就即墨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发展可持续农业进行了初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中国1994年了《中国21世纪议程—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为“建立可持续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对农业可持续进行了规范与引导。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依托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以持续增长的土地产出率、土壤肥力为目标,同时兼顾保护自然资源,将保护与开发并进,走现代化经营方式,走集约化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农村的共同富裕。

即墨市全市土地总面积1780km2,耕地面积74104hm2,人均占有耕地0.07hm2,建成区面积42.65km2,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就。2011年,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财政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4.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1]。即墨市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应看到在快速发展带来的系列问题,环境破坏、空气的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等。因此,在新形势下发展可持续农业变得刻不容缓。

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在18世纪前后就出现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目前已经变成全球性的目标,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并称为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在农业上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产高效的农业格局。不仅考虑到当代人的利益,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主旨。

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是概念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3个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生产持续性,即保证农产品稳定供给,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的能力;经济持续,即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其生活质量的能力,主要体现于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工业化程度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生态可持续性,即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及开发、保护、改善资源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整个农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前提,没有良好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常规式的现代农业就会陷入困境之中。

2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2.1 农业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

全市农机化投入资金4600万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20.4万kw;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87%,机耕作业面积11.5万hm2,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10.8万hm2、9.3万hm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6万hm2,增长1.1%,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为77%;地膜覆盖面积2.1万hm2,下降2%。农用拖拉机3.9万台,增长2.4%;农用运输车1.4万辆,增长3.8%;全年化肥施用量12.8万t,增长1%;农村用电量7.1亿kw.h,下降2.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全市农村合作组织342个,参与农村合作组织的户数达到2.8万户[7]。

2.2 农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农村建设小康的关键在于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众多掌握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农业劳动者。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要把提高农民素质的工作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国务院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把农民作为科学素质提高的重点人群之一,并明确由农业部与中国科协共同牵头组织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农业部要围绕《纲要》精神,加强与中国科协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工作平台,紧紧围绕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组织实施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行了大面积的培训与提高,使得农村现有的劳动力明显提高。例如喷灌技术滴管技术大棚技术都能在农村很好的实施说明农民素质已经很好的提升上来了。

3 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资源浪费,农村土地流失严重

近年来,即墨市农业环境污染状况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品质,造成农田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化肥、农药、农膜等污染,这些污染不

仅影响农业生产环境,也造成农业资源的极大浪费。科学有效地开发、保护、利用农业资源是21世纪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农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土壤肥力下降;在土地因为自然原因导致的流失之外还有部分是因为大量的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在原始开垦土地的过程是以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为代价的。

3.2 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

即墨市80%的人生活在农村,经营方式以手工劳动为主。科技贡献率低,科技在农业增产中贡献份额只有40%,这主要是由于即墨市的农业科技投入水平低、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与经济水平低、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差所致。随着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农民从事种植业的收入不能增加,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还很普遍。虽然国家采取了敞开收购粮食和实行保护价格等措施,遏制了粮食市场价格的下跌,但农民从粮食增产中得到的纯收入增加不多。

3.3 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即墨市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呈现出阶段性、结构性和区域性的供过于求,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在告别短缺之后,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比例低;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更少;虽然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分工有了很大进展,但区域比较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区域性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由于结构调整滞后,农产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脱节,从而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随着温饱问题解决,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所占份额稳定下降,这表明农业增长开始面临需求约束。目前即墨市各地都在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或种果树或种蔬菜,一窝蜂追逐利润高的行业,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比如在山地可以种植果树,但是在盐碱地种果树是不可能存活的。农林牧渔发展不全面,农业产值33.4亿元、林业产值0.4亿元、牧业产值21.3亿元、渔业产值3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7亿元。

4 促进即墨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协调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关系

尽管农村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突破性进展,但人口问题远未“终结”,谋求人口与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漫长的乡村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极为艰巨的优先关注事项。

为了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高度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基本国策。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也进一步强调,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重要的战略位置上。这一切无疑为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未来方向

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搞好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人口与环境资源矛盾由来已久,要解决这个矛盾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得不到控制环境与资源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落实不到实处。

4.2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就是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经营。即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组织方式管理农业生产和经营,并实施全过程标准化运营。因此,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牛鼻子”。农业产业化通过合理地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把千家万户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联结起来,把农业生产改造成为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社会化大生产,让农民分享到二、三产业的利润,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3 合理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合适的经济结构应该充分考虑到即墨市各县镇的实际情况,像鳌山卫镇有自己的特色经济粉条就应该合理保持与发展,同时可以考虑发展副业。在现在环境恶化,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选择合理的经济结构是需要充分考证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加深对结构调整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深

次矛盾的有效途径,是促进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立足青岛市实际,在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创新机制、提高效益上下功夫。

4.4 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农民从根本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可,真正接受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宣传和倡导。提供外部支持,如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向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改进栽培和饲养方式,引导农民科学施肥,推行节水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等“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农业生产方式。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他们大有好处,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 鲍贯洛. 关于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 灌溉排水, 2005(03).

[2] 胡涛, 陈同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7.

[3] 胡皓.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m].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 贲克平. 对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探讨[j]. 农村发展论丛, 2007(01):14-16.

[5] 蔡?P. 区域比较优势与农业持续增长的源泉[j]. 中国农村经济, 2009(11):40-45.

[6] 蔡运龙. smit b.持续农业及其中国态势[j]. 地理学报, 2009,50(02):97-105.

[7] 常平生. 农牧结合是发展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战略需要[m].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10:246-248.

[8] 陈成斌. 试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m].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7:53-55.

作者简介:尹侃侃(1989-),女,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

上一篇:校园二手图书拍卖平台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整合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的高中职业技能类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