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思求解,促课堂“活”

时间:2022-10-04 04:04:13

积思求解,促课堂“活”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指出了课堂教学中启发的时机,即非得学生“愤”和“悱”的时候才对他进行“启”和“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自己开窍;要重在引导,善于点拨,相机诱导,努力创设一种“愤悱”的情境,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中求索,在乐学中内化。

一、鲜活材料促情

如果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原动力,情趣则是数学学习的催化剂。情趣具有一定的诱发力,是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兴奋剂。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生活中学生乐于参与的“摸奖”游戏,自制了一张“圆转盘”。“圆转盘”分成了三部分:占面积5%的一块是“一等奖”,占面积10%的一块是“二等奖”,其余部分都是“谢谢参与”。课始教师鼓动学生来摸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奖品很丰厚哦,大奖等你来拿!”学生的参与兴趣被激发起来,兴致非常高,争先恐后上来摸大奖。刚开始,一双双眼睛盯着转盘,嘴里念叨着:“一等奖”、“一等奖”……眼见着接连出现几个“谢谢参与”,学生摸出点“门道”了,当再有学生上前准备转动“转盘”时,学生嘴里齐刷刷地叫道“谢谢参与”、“谢谢参与”……此时教师趁势发问:“还没转动转盘,你们是怎么知道结果的?”学生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地,心里明白但很难说出个“名堂”来。可见,学生已处于一种“愤”的状态,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在这种情形下,师生共同进入探讨新知的氛围,学生必定十分投入、积极思索、大胆探索。

二、精心提问促思

当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材料似懂非懂时,其认识需要就与已有的认识水平产生了矛盾,由此而产生探究的心理。为了诱发这种求知欲,在导入新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新知识有联系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去听讲,带着问题去积极思索,自发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想不想赶在时间老人的前面,自己动手制作一张2011年的年历表呢?”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对好胜、好表现的学生来说,诱惑力非常大。教师接着又问学生:“那么,制作一张年历表必须遵循哪些规律呢?”当然这个问题对于尚未掌握新知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急切想了解结论的欲望。学生此时跃跃欲试,这就是一种“愤”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让学生拿出前几年的几张年历表,好好研究一下,从而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学生自发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探索年历表的特点。

三、巧设机会促启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觉得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所以,有时候教师不妨装装糊涂,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多讨论,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实际应用问题:“通讯员去团部传达通知,平均每小时走4千米,这次因任务紧急,每小时多走1千米,结果比平时少用1小时,求这次用了多少小时?”算前,我有意对学生说:“这道题老师算出来答案是5,你们算一算对不对?”(其实正确答案是4小时)过了一会,几个学生说:“算出的答案是4小时,老师做错了。”我说:“你们换个算法试试,看看谁对谁错。”接着全班学生有的一个人埋头算,有的三五个人一起讨论。很快,学生们又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设这次用了x小时,求出结果是4;有的说,设平时用了x小时,算出结果是4;有的说,设距离为x,得出答案还是4。我说:“可能老师算错了吧,大家再验算一下。”学生通过验算得出的结果还是4。这时,我笑了,我为学生找老师的“错”那么认真执著而感到欣慰,也为已经达到一题多解的教学目标而高兴。整个学习的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学生通过各种方法验证,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我也找到了教学的无限乐趣。是的,要让学生找老师的“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但只要教师多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多给孩子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真正处于“悱”的状态,就一定能收到“口欲言而能知”的学习效果。

四、刻意悬念促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一些疑惑,自发地去思考、去争论,这是引导学生不断地从一个“愤悱”状态进入另一个“愤悱”状态的重要手段。

如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被遮盖了一部分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呢?”

图1 图2图3

对于图1和图2,学生的意见比较一致,没有争议,都认为图1是长方形,而图2是正方形。但对于图3,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猜是正方形,有的猜是长方形,至于为什么猜它是正方形或者猜它是长方形,学生自己也说不清,更难以说服他人。在这种“愤”的状态下,引导学生探究不失为一个绝好的时机,学生探奇求异的兴趣极大地调动起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寻找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角的特征,学生清楚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总之,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次提问、把握每一次让课堂“活”起来的机会,就会让课堂充满新奇、生趣和乐趣。课伊始,让学生产生乐学的兴趣;课继续,使学生产生探究的积极性;课结束,让学生的情绪仍然意犹未尽。这样的课堂,就能像磁铁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引在一起。同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参与,踊跃地发言,大胆地合作。这样的数学课堂自然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学生自然也就充满了学习的激情,自然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有所得。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可理解输入假设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下一篇:让数学练习在新课程理念下蜕变